大西北之旅:大漠雄关·嘉峪关
2021-12-24抒情散文江山一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4 编辑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4 编辑 <br /><br />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摘自旅游笔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明知道这首诗写的不是嘉峪关,可面对如此雄伟壮美的关城重镇,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阳关曲》。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也是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现在的嘉峪关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文明和精神的象征,当我站在嘉峪关下,看着那雄阔的山关,内心总是澎湃不已。
暮色下游访嘉峪关,铁马金戈、塞外英雄的苍茫豪情涌上心头。嘉峪关屹立在万里长城终西端的嘉峪山麓,北望马鬃山,南看祁连山,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赶在关城前的黄昏时刻到来,对着那高耸的城墙楼阁、凌空飞檐的雄伟走势,顿然有种握剑游走城墙,傲视浩瀚大戈壁的时空交错幻觉;那尘土飞扬的关外战场,在残阳斜照下,更教人兴起热酒英雄,苍茫金戈铁马的豪情。然而,古往今来,这巍巍的大漠城池又目睹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悲歌?所谓“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冷夜寒风中,城墙外又有几缕在低吟梦回秦关的孤魂呢?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嘉峪关,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群气宇依然轩昂的建筑,是时空与实体的组合。于是,嘉峪关成了一首怀旧的诗,诗里传达的,不单是曾经的雄伟辉煌和沧桑,还有苍劲和轻灵。 在教科书上,对嘉峪关的解说不可或缺的就有这么一句:“嘉峪关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长城防线上重要的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据说,城墙上方“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是左宗棠所书。说是公元1873年,陕西直隶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路经嘉峪关,被嘉峪关的威严、雄壮所震撼,于是提笔挥就“天下第一雄关”,从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关城嘉峪关楼上便多了一个雅号了。
嘉峪关,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如今依旧是巍峨雄伟。嘉峪关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内城东西两门的东门是光化门,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西门柔远门,取以柔致远、安定西陲的意思。两门外各有一座瓮城围护,真是重重保险啊,古时的人竟是如此聪明。 登上城楼,四周山川地形尽收眼底,古老的城楼、远处的城区、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朦胧的长城第一墩、荒凉的戈壁滩……站在城墙上,看那漂浮着的白云在天空自由如风,远处连绵的祁连山雪山顶绵延不绝。环顾四周,古朴苍茫、瑰丽而俊美,城墙和城楼的色调在阳光下,光影中,明暗相间,光处土黄中透着褐红,影中青黄而凝重,给人一种浩然的阳刚之美和悠远的沧桑之感。 我知道,这里曾经兵戈霍霍,有的,该是阴森的刀光剑影,或许,是因为夕阳的美好,也或许是城池中的静谧造就了我的感触。历史是迷人的,而历史却又是伤感的,站在西边的城楼上面对夕阳,它渐渐地融入了那条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地平线。残阳如血,相信此刻的我脸色通红得可以融入这里了。茫茫戈壁滩,跟这里两侧的山峰组成了天然的战场,晚风卷起了阵阵沙尘,迷蒙之中我似乎感受了战马嘶嘶、旌旗猎猎、刀光剑影……奇妙的是,在这夏日黄昏的阳光中,我竟感觉到了一丝温暖和祥和。 漫步在这沧桑的老城墙上,日落的余晖照射着古朴的建筑、不屈的雄关、历史的沧桑,照射着每一砖一瓦、一楼一阁、一草一木和一个孤独的背影……
我突发奇想,如果时光倒流几百年,我会是一个什么角色?看看被夕阳拉长的影子,忽然觉得,这一岁一枯荣的日子里,如果什么也不用多想,每天以平静平淡的心情看日出日落,遭遇聚散离合,或许,这世间就没那么多的惆怅与悲怜了。可是,惟有人的这些大喜大悲,才使得这一砖一瓦有了可歌可泣、可爱可憎的过往曾经和今生来世。唉!想想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总是在欢乐时喜形于色,痛苦时失声哭泣。
[/copyright]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明知道这首诗写的不是嘉峪关,可面对如此雄伟壮美的关城重镇,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阳关曲》。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也是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现在的嘉峪关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文明和精神的象征,当我站在嘉峪关下,看着那雄阔的山关,内心总是澎湃不已。
暮色下游访嘉峪关,铁马金戈、塞外英雄的苍茫豪情涌上心头。嘉峪关屹立在万里长城终西端的嘉峪山麓,北望马鬃山,南看祁连山,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赶在关城前的黄昏时刻到来,对着那高耸的城墙楼阁、凌空飞檐的雄伟走势,顿然有种握剑游走城墙,傲视浩瀚大戈壁的时空交错幻觉;那尘土飞扬的关外战场,在残阳斜照下,更教人兴起热酒英雄,苍茫金戈铁马的豪情。然而,古往今来,这巍巍的大漠城池又目睹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悲歌?所谓“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冷夜寒风中,城墙外又有几缕在低吟梦回秦关的孤魂呢?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嘉峪关,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群气宇依然轩昂的建筑,是时空与实体的组合。于是,嘉峪关成了一首怀旧的诗,诗里传达的,不单是曾经的雄伟辉煌和沧桑,还有苍劲和轻灵。 在教科书上,对嘉峪关的解说不可或缺的就有这么一句:“嘉峪关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长城防线上重要的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据说,城墙上方“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是左宗棠所书。说是公元1873年,陕西直隶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路经嘉峪关,被嘉峪关的威严、雄壮所震撼,于是提笔挥就“天下第一雄关”,从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关城嘉峪关楼上便多了一个雅号了。
嘉峪关,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如今依旧是巍峨雄伟。嘉峪关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内城东西两门的东门是光化门,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西门柔远门,取以柔致远、安定西陲的意思。两门外各有一座瓮城围护,真是重重保险啊,古时的人竟是如此聪明。 登上城楼,四周山川地形尽收眼底,古老的城楼、远处的城区、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朦胧的长城第一墩、荒凉的戈壁滩……站在城墙上,看那漂浮着的白云在天空自由如风,远处连绵的祁连山雪山顶绵延不绝。环顾四周,古朴苍茫、瑰丽而俊美,城墙和城楼的色调在阳光下,光影中,明暗相间,光处土黄中透着褐红,影中青黄而凝重,给人一种浩然的阳刚之美和悠远的沧桑之感。 我知道,这里曾经兵戈霍霍,有的,该是阴森的刀光剑影,或许,是因为夕阳的美好,也或许是城池中的静谧造就了我的感触。历史是迷人的,而历史却又是伤感的,站在西边的城楼上面对夕阳,它渐渐地融入了那条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地平线。残阳如血,相信此刻的我脸色通红得可以融入这里了。茫茫戈壁滩,跟这里两侧的山峰组成了天然的战场,晚风卷起了阵阵沙尘,迷蒙之中我似乎感受了战马嘶嘶、旌旗猎猎、刀光剑影……奇妙的是,在这夏日黄昏的阳光中,我竟感觉到了一丝温暖和祥和。 漫步在这沧桑的老城墙上,日落的余晖照射着古朴的建筑、不屈的雄关、历史的沧桑,照射着每一砖一瓦、一楼一阁、一草一木和一个孤独的背影……
我突发奇想,如果时光倒流几百年,我会是一个什么角色?看看被夕阳拉长的影子,忽然觉得,这一岁一枯荣的日子里,如果什么也不用多想,每天以平静平淡的心情看日出日落,遭遇聚散离合,或许,这世间就没那么多的惆怅与悲怜了。可是,惟有人的这些大喜大悲,才使得这一砖一瓦有了可歌可泣、可爱可憎的过往曾经和今生来世。唉!想想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总是在欢乐时喜形于色,痛苦时失声哭泣。
[/copyright]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