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十里铺葡萄沟——底蕴开启的别样之美(之一)

2020-09-17叙事散文夏日荷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24 编辑

                   (一)美,在于初见时的心动对于十里铺乡的葡萄沟,在每个去过的人的印象里都是美的。青黛色的山,随着日晴圆缺做着色彩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24 编辑 <br /><br />                   (一)美,在于初见时的心动
  对于十里铺乡的葡萄沟,在每个去过的人的印象里都是美的。青黛色的山,随着日晴圆缺做着色彩深浅的背景氤氲、轮廓明暗的情形提示。长长的绿色走廊,抚着透明的风,润泽着心灵,桀骜地对峙着流火的七月。驻足望去,满园的葡架,满架的葡藤,满藤的葡串,紫的发黑,绿的如玉,无论心被何所牵,情被谁所绊,总有一粒温润的葡粒带你涉过生活的深重,和记忆里一枚粉色的花朵相遇,和潜意识里期待的味蕾邂逅。苏醒。回归。惊喜。在舌尖。在唇边。在梦中。在阳光下的葡园。在清风里的长廊。
  跳跃。如山泉溪水。炫动。因一抹藏在葡藤下的紫色。想到来世今生的约定。想到沧桑岁月中一张深情的脸。来不及细细回味,活色生香的世界就继续在你的视野中展开。橘色的南瓜,好看的色彩与精致的外形隐匿了它的食用性,可强的观赏性使它多地趋于一朵鼎盛时期的花。南瓜存在于硕大的葡园,用一个个微笑绽放的脸演绎着生动的“点缀”。纯情高洁的无垠绿色便生发了暖的弧度与传情的射线。用心接收,用心发射。无言的快乐以露珠的形式滚动。传染给了巨大的蛇豆,传染给了雅致的葫芦,传染给了剔透的蜂蜜瓶,传染给了珍贵的灵芝。我把这滚动的快乐定义为幸福,我把这幸福四处滚动的现象定义为圆满。
  葡萄沟之行,是一次圆满之旅,翠绿而通透的圆满,由自然浸入内心的圆满。
  如果我的年龄是在十年前,那么,我一定会为我上述的景色描写而沉醉,我也会在盛夏一片葡园万顷碧绿之际,一次次来到十里铺的葡萄沟,体验这四季中的独特美景,不会在意这行走的重复性。可这毕竟不是十年前,我也不再是那个轻易被外在打动的文学青年,十年的生活,抽空了我腹中储备的一切华词丽句,也形成了我观赏事物时目光向内的一种思维惯性,以至于我与一片碧绿的葡园相遇时,会忽略那挑衅味蕾的葡串,会忽略那缀在葡园间的微笑的南瓜脸,而把平静的目光,向下,再向下,从葡秧最下面一枚泛黄的葡叶拭过,想象着它以生命的牺牲成全着一棵健硕的葡秧,成全着一串串饱满的葡粒,平静的目光就润泽了,这潮湿的目光就又向下,拭过那一根根裸露的葡根,看它们盘错的活泼,质朴的色泽,憨态的沉稳。这一整棵的葡秧中,唯葡根经历过冬天,隔着大地的厚土,唯它聆听过寒风的凄厉,感触过大雪的阴冷。曾经的隆冬,成全了葡根的“懂得”。因此,每每品尝着芳醇的葡粒,我会把更多的深情注入这片孕育着葡秧的土地。
                (二)美,在于无形中的深情
  目光向下的审美惯性,让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赵家老宅”——这座在翠绿的葡园下最最古朴的几间平房。
  赵家老宅为清代四合院,近二百年历史,属于省级文物。内院宽敞,有通向内屋的两道宅门,宅门分别由石、木两种材质组成。第一道宅门紧邻柏油小路,外缘石墙呈规则的长方形,左右对称,其中两个底座为高约半米的石块,石块上刻有清晰的花纹。石块之上有一小石块,依然刻有清晰花纹。内里的木质门框主体为黑色,外缘为棕红色。宅门整体大气文雅,与紧依其上的翠绿葡园相得益彰,各分神韵。
  院内为石子路,不规则,不平坦,却清扫洁净,各类器具摆放齐整。葡秧外围以大小不一的石块相砌,有数个支撑葡秧的石柱,庭院整体以古朴自然见长。右侧有两间耳房,据说是当年的长工房,历经多年风雨侵蚀,于破旧中见珍贵,于视觉冲突中见奇特。
  院内第二道宅门比第一道更显精致,石门上方呈扩散的六边形的一半,刻有规则的菱形分布图案,根据图案走向和石门印痕,推断此半菱形石刻出自同一块巨石。半菱形浅灰色石刻以上,是有深灰色砖块砌成的半菱形,往上依次是浅灰色的灰质、深灰色的砖块。以灰色为底色的深浅色系的变化和交替,使宅门在一种以古朴为基调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活泼的节奏感和流动的快感。使人在跨门而入的瞬间,内心产生一种自由的舒展与释放。
  沿第二道宅门入院,脚底石子路略显规则。石路两旁有耳房数间,依旧简陋古朴,原始风味浓厚。耳房窗户框以白色塑料相护,定制的长形木条,呈现出一个大大的“田”字。耳房前有一圆形餐桌,上铺白色塑料布,桌旁置四把浅蓝色硬椅,依旧简单。西南方最矮一间耳房前立一标牌,上书: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聊聊数字,掀起的却是一场情绪的海,一颗干净的心,瞬间被一种旷古的历史所捕捉。也许,越是质朴,就越容易纯粹。越是风平浪静,就越潜藏着铭心的刻骨。一个人行走在路上,即便拥有一颗再淡泊的心,又怎么能够拢住那满满一汪水的情怀?
  正宅为三间平房,以过堂屋为轴对称。其中东室为古物品陈列室,以观赏为主,西室用以居住。
  东室的门槛阻隔的不是脚步,而是两个时代,几段历史。一旦入内,那陈列于不同角落各个方向的小物事总会争先恐后地向你陈述。而它们那统一的暗沉色,那彰显着精致人工技艺的外形轮廓,又总是把它们的陈述内容自动地归结为类似的主题。也许,历史也是有表达欲的,也许,它们就是历史伸向未来世界里的喉咙。通过它们,历史得以畅通,延续,通过它们,我们获得了审视世界的历史的角度,也在一种异样的感性审美过程里,对无法用言语表述清晰的“底蕴”二字生发更多的精神揣度。
  炕上有一隔扇。借助于它,古代人们巧妙地躲避着隔代人同居一室的“尴尬”,也不动声响地产生了活色生香的“隔扇文化”。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隔扇。我甚至一度把它理解为炕上的装饰品。木质,深棕红,均匀四扇,有打磨光滑的纹壁,有精致细腻的刻花,有四周有着水纹形状的玻璃。底部的木质以封闭在阻隔,上方的玻璃以光亮在沟通。明暗之间,阻隔与沟通之间,这隔扇曾见证过多少和乐的往事,接收过多少幸福的笑声。我的目光在隔扇上游移,变化的是时间,凝固的是历史。
  屋内摆放两张旧桌。上置旧时生活用品数个。其中有锤棒,旋风,纺车、篦子、梭子等织布类用具;有补袜子底的鞋样子;有量米的笙、捞饭的笊篱、盛杂物的各式箩筐。全是木质的、被手掌磨得光滑发亮的。它们各个在做着生活用具的同时,又充当着家居生活的装饰作用。
  那纺车静静地放在炕上的八仙桌上。我一看到它,它就吱扭吱扭地运转起来了,它旁边就多了个蒙花头巾的大妈,大妈那摇纺车的手臂就总也停不下来,那微笑的面孔就总也无法消失。革命老区的背景在这纺车旁竞相展现,我就说什么也不能把这纺车当做一种观赏的用具了。我仿佛非要给那大妈帮把手,非要和她说句话。原来一个沉寂的历史静物会有如此魔力,原来一种因此而产生的偏执竟然如此执拗。
  一把柳条笊篱也让我着了迷。它那编织出的花瓣样好看外缘,真的能经受住那滚烫的开水锅吗?由于把部的自然弯曲,静置于小柜子上的柳条笊篱就形成一个弧度,我的右手忍不住经由弧度握住那把柄,将这可爱的笊篱掂起,轻极了,美极了。
  从赵家老宅重新走到绿色长廊,再次见到那串串紫色的葡萄时,爱慕的眼光里增加了深沉,喜悦的情怀里增加了眷恋。
  我轻悄悄地走在这片土地上,似乎不想惊扰它那怀旧的睡梦,似乎不想触动它那沉醉的记忆。
                 (三)美,在于嵌入历史缝隙里的惊喜
  西山场村村民赵树宝对考古有着独特的情怀,因此,他才能在辛勤的劳作之余发现到一片奇异的石片,并被考古专家断定为细石器时代珍贵遗存。到赵树宝家拜访,说明来意,他便回屋,取来那片用纸层层包裹着的“珍品”。我们近前仔细观看,发现这“珍品”晶莹、剔透、硬度大,石块虽小,却有着明显的碰击点,从碰击点上可见清晰的台面和不规则的放射线。据县文物所王明奎介绍,这石块具有明显的细石器特征,材质为燧石和石英石,形制为石核、石器、石片,距今有8000-12000年的历史。
  拍完“珍品”照片,赵树宝就把我们带到了他曾发现此石的地点——十里铺乡西山场小莲坨山下。
  此处现为一片葡园。葡园下有一石堆,干涸无水。我们先到达石堆,踩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子,在隐蔽的岩石罅隙里低头寻找,正午的阳光正烈,一会儿的功夫大家各个汗流浃背,面目红涨。却并没有发现那闪烁着的深褐色碎片。不知谁说了句,这里倘若真有此石,也怕是早被雨水顺流冲走了。于是我们纷纷向上,猫腰躬身地来到北部地势较高的葡园。
  葡园下有凋落的葡粒,均已腐烂变质,有嘤嗡的苍蝇围着它们“打牙祭”。久了,一直曲着的身体渐渐不适,我索性蹲下,用石块在葡园表层的土地上“翻寻”。身体徐徐前行,石块在土地上留下的印痕越来越多,可并无收获。大家都各自静默着,不断调整着曲身的姿势,以极大的虔诚和耐心,寻找和静候着一份来自万年前的情缘。
  约摸半个小时,依旧无果,我们相互失望对视,不约而同地聚往葡园外的小路。突然,有老师把一泥裹的硬物拿给王哥鉴别。王哥一边迫不及待地以手指擦拭,一边发出颤抖的惊喜声:真是细石器石块,竟然真的是啊!
  我们纷纷聚拢。果然见到擦拭干净的小石块,与赵树宝珍藏的大小近似,形状不同。我用手接过王哥递过的石块观看,不想它锋利的台面碰触我拇指肚的斗纹,几个紫色的划痕顿时显现,渗着殷殷血迹。
  接下来进入了寻找的高峰。那个时候,沉默正伪装成一个酣睡的喜婆,只等着某个机遇将其惊醒,继而将满腹的冲动连盘倒出。
  我正目不转睛地在土层里寻找,突然不知从葡园的某个方向传来一声惊呼:一块更大的、特点更显明的细石器碎片再次被发现。在恒古的细石器时代,人类尚没有任何生活器具,这相击而成的碎石,就成了唾手可得、随意丢弃的唯一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这硬度极大的燧石和石英石块,承担起诸如切割、裁剪等细无巨细的原始生活,使生命得以存活、后代得以繁衍。我们无法从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一种器具或设备,能与燧石和石英石块在细石器时代产生对等的作用,能够做到的,只是一种以它们为有形凭借的对一片恒古时代的发散式、迷离式的碎片想象,而这样的想象,也注定会在丰富的现代文明中走向枯萎,直至中断。
  那天中午,我们共搜集到具有细石器明显特征的石块7件,王哥忍不住打电话给因事没有参加此次文化行的王恩霖老师,向他汇报这一我县考古界重大事件,并补充说,这珍贵的7件石块,足以撑起一篇有分量的省级文物论文,足以掀起我省考古界的一次小小波澜。十里铺的湘梅部长更是激动不已,用手机上的相机记录了每一件奇特的石块。有老师建议应在西山场小莲坨山下的葡园处立一遗址碑,以深厚的底蕴为这片怡人的景区增添靓丽的一笔。十里铺乡文化历史积淀丰富,囊括了我县众多的文化资源。此次文化行所经历的赵家老宅,细石器遗址,只是其众多文化宝藏中的冰山一角。沿着条子浴的羊肠小路寻觅殷商遗址时,有老师就指着那座座秀峰,说名称,讲故事,使我对这里神秘的山文化产生极大兴趣,可攀山越岭会耗费较大的体力,因此要避开这骄阳如火的盛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起,我对凉爽的秋风,天高云阔的10月,有了更多的翘首和期盼。
  行走,体验,记录,表达。我会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让这份坚持,成为我中年生命里的又一次燃烧。让这份执着,凝为我未来生命里的又一份安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