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与轻浮(一)
2021-12-24叙事散文川媚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34 编辑
莲花白是一种玉质的东西——我忽然想到一个似乎与文章不相关的问题——这在写作中,是一个过渡阶段,是心理准备阶段。有人问过我,写文章的时候为什么绕圈子。……
莲花白是一种玉质的东西——我忽然想到一个似乎与文章不相关的问题——这在写作中,是一个过渡阶段,是心理准备阶段。有人问过我,写文章的时候为什么绕圈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34 编辑 <br /><br /> 莲花白是一种玉质的东西——我忽然想到一个似乎与文章不相关的问题——这在写作中,是一个过渡阶段,是心理准备阶段。有人问过我,写文章的时候为什么绕圈子。然后他自己打比方说:你给人家火,不是直接交给人家火焰,你要给人火把。这话倒非常切合。我不妨也打个比方吧:就像我跑步的时候,喜欢跑外圈,我要得到最大的运动量。这样绕圈子是我的心灵需要,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我不会要求别人来跟上我的脚步,当然也不是为了摆脱读者。不是要让别人看到我的挣扎,只是要忘掉自己的挣扎。这不是绕圈子,便是圈子里的绕口令。文字本身已成为圈套——诗评家多么天才的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写作的真理。
莲花白,好像就是北京人吃的那种散叶子大白菜,不是紧紧包着的那种所谓“包包白”——小时候就听父母这么叫的。老家园子里种的就是莲花白,我记得它的名字实在是这名字过于华美,而且这白菜的质感,堪比冰清玉洁的玉。洋葱虽然也有那么多的层次,但那名字因为洋,反而添了一层俗气。 我年轻时就了解自己:我记不住一个人的外貌,比如人家的衣装,但会记得人家的气质。也就是说,我对于事物往往没有基本的认知,只有基本的感受,仿佛一个过于敏感的人,进入某种陌生或者黑暗空间,会首先动用自己模糊的知觉,了解会有怎样的危险。即使没有危险,我的心还是看不到外在的情形,却着意于内在的感受。看到一个女性也是一样的,感觉会告诉我两个人的契合度。 莲花白,是刚才的印象,婆婆跟我说了几句话,提着几个莲花白走了。她没有说那叫莲花白。她让我产生敬重的原因就是,不多言多语。我听到家里三个人开锁的动静,就像听他们的脚步一样,我能辨认他们,我也是这样辨认外人的,几乎完全靠感觉而不是眼睛。——这是文人的辨认方式。我曾经对一个人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以为她是傲慢的。结果只消一句话就打动了她,使她变得朋友般地热忱。她原来一点也不傲慢,只是不喜欢小姑娘似的左右逢源、天真烂漫地与人交往罢了。这个教训使我懂得了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冒犯别人。 在电脑前坐下来的时候,我的心跳得厉害,这是一个有预兆的早晨,我有了两三个小时的安闲,我预感到我文字的神灵(我很奇怪给我写评论的诗评家能够窥视到这一点,而这样的表述在我哪篇文章里出现过已经记不得了。记得的只有那次,我在今年的一个新书首发式演讲中说过“把文学当作神灵”,而当时他明明不在听众之中。我未始不又一次感到某种诡异,好像写作者彼此是心灵相通的)将要光顾。我的脑子开始了无边无沿的遐想,像这个初夏早晨的阳光,自在地倾泻着无所不在的凉爽。我想起在这样的阳光下,在这扇卧室的窗下我写过的文章。在这白纱的窗下,我写过的心境,早已成为历史,人生之悲壮已经转变为悲凉。然而外在的我并没有特别的变化,我没有什么一夜白发的经历。我的一头青丝是真切的,丝毫没有打染。 想起一个几乎同年的人,目光炯炯,头光鉴人,犹见鬓发如雪。他吐出自己的秘密像是言及别人的故事。我明白,距离取消了道德,这个人不是要转嫁危机,不是要寻求同情,他是面对一个坦诚的女子如同面对亲人,他在一个陌生的女子面前自动解除了自己沉重的铠甲、矛盾或者矜持。距离消灭了怀疑和分歧。时间也可以解除人的一切怨恨。时间可以取消你一切外在的光荣和依赖,使你从肉变成骨,从无辜变成有罪,从人变成灰。(这句话我多么熟悉,我也许是在这里重复自己吧。) 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我的头脑。但是想起这个人却并非偶然。我最近想得最多的一个人是海明威。人们很难想象文人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幻像之中。文字本身已经是一重幻像了,那些已经成为经典上的名词的作者似乎是幻像之中的幻像。多年之前我所读过的海明威,如今重新进入我的心灵,再度完整地进入我的阅读,并且再度深刻地进入我的幻想,情形却又是多么不同啊。 多年前读海明威的巴黎生活场景,读他的挨饿和爱情,以及辞职追求文学的骄傲。我留下的是不明不白的印象,因为那只是知识性的阅读。直到几年之后,我读过小说并看过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再读到海明威写巴黎生活的《流动的盛宴》,感情完全敞亮了,我的崇拜、爱慕和同情似乎可以找到生活中活泼的实体的寄托。邂逅同海明威一样由军人而记者或者作家的朋友之后再回想他的作品,又再度产生了明晰的情感上的震撼。能够遇见与主人公遭遇相同的人(我在海明威的书里遇见了两个人,一个与书中人盖茨比的情感经历相同,一个与作者海明威的经历相似),是阅读中不可多得的经历,以至于我发现了社会交往或者行万里路也是阅读的有力支撑:静态的阅读并不是全方位的,想象毕竟是有局限的,它如果不能形成有力的文字,就只是一阵迷人的岚雾。 我这一回想到海明威,是因为早上起来瞥见床头的《千朵莲盏》。 在一篇叫《飘忽的辰光》的文章里写到过海明威,那时候我引以为坐标的实体是一位我认识的诗人。又一本书《一个人的红尘》里,有一篇《语录体生活》,也提到了海明威。而今天早上我想到的海明威,似乎跟我新近认识的那人有必然的联系。我今天要说的海明威,不但是文章大师的海明威,而且是人群中高度涵养的海明威。因为他说过两句让我高度认同的话。
一句是:文人之间相互吹捧是可耻的。但是我要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司各特对海明威的“吹捧”是多么难得啊,事实证明那种评价只是实事求是,海明威写成“吹捧”,未必不是因为骄傲的谦逊,或者是因为一个未成名者对于名誉不可告人的暗恋——说破就会难堪。而且当海明威看到司各特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为之表现的那种推崇,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人之常情:英雄惜英雄,一个人不能不爱一个天才,哪怕他的天才超出了自己。 还有一句是:评论朋友的作品是不礼貌的,朋友就像你的亲人,最好不要品头论足。当然我以为:不得不说的时候,请口上留情,多给初学者以鼓励;而且如果一个人决心献身文学了,最好捂住你的耳朵,不要管别人说好说坏,毕竟人们要看的不是别人的评论而是你的文字。
(2015,5)
莲花白,好像就是北京人吃的那种散叶子大白菜,不是紧紧包着的那种所谓“包包白”——小时候就听父母这么叫的。老家园子里种的就是莲花白,我记得它的名字实在是这名字过于华美,而且这白菜的质感,堪比冰清玉洁的玉。洋葱虽然也有那么多的层次,但那名字因为洋,反而添了一层俗气。 我年轻时就了解自己:我记不住一个人的外貌,比如人家的衣装,但会记得人家的气质。也就是说,我对于事物往往没有基本的认知,只有基本的感受,仿佛一个过于敏感的人,进入某种陌生或者黑暗空间,会首先动用自己模糊的知觉,了解会有怎样的危险。即使没有危险,我的心还是看不到外在的情形,却着意于内在的感受。看到一个女性也是一样的,感觉会告诉我两个人的契合度。 莲花白,是刚才的印象,婆婆跟我说了几句话,提着几个莲花白走了。她没有说那叫莲花白。她让我产生敬重的原因就是,不多言多语。我听到家里三个人开锁的动静,就像听他们的脚步一样,我能辨认他们,我也是这样辨认外人的,几乎完全靠感觉而不是眼睛。——这是文人的辨认方式。我曾经对一个人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以为她是傲慢的。结果只消一句话就打动了她,使她变得朋友般地热忱。她原来一点也不傲慢,只是不喜欢小姑娘似的左右逢源、天真烂漫地与人交往罢了。这个教训使我懂得了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冒犯别人。 在电脑前坐下来的时候,我的心跳得厉害,这是一个有预兆的早晨,我有了两三个小时的安闲,我预感到我文字的神灵(我很奇怪给我写评论的诗评家能够窥视到这一点,而这样的表述在我哪篇文章里出现过已经记不得了。记得的只有那次,我在今年的一个新书首发式演讲中说过“把文学当作神灵”,而当时他明明不在听众之中。我未始不又一次感到某种诡异,好像写作者彼此是心灵相通的)将要光顾。我的脑子开始了无边无沿的遐想,像这个初夏早晨的阳光,自在地倾泻着无所不在的凉爽。我想起在这样的阳光下,在这扇卧室的窗下我写过的文章。在这白纱的窗下,我写过的心境,早已成为历史,人生之悲壮已经转变为悲凉。然而外在的我并没有特别的变化,我没有什么一夜白发的经历。我的一头青丝是真切的,丝毫没有打染。 想起一个几乎同年的人,目光炯炯,头光鉴人,犹见鬓发如雪。他吐出自己的秘密像是言及别人的故事。我明白,距离取消了道德,这个人不是要转嫁危机,不是要寻求同情,他是面对一个坦诚的女子如同面对亲人,他在一个陌生的女子面前自动解除了自己沉重的铠甲、矛盾或者矜持。距离消灭了怀疑和分歧。时间也可以解除人的一切怨恨。时间可以取消你一切外在的光荣和依赖,使你从肉变成骨,从无辜变成有罪,从人变成灰。(这句话我多么熟悉,我也许是在这里重复自己吧。) 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我的头脑。但是想起这个人却并非偶然。我最近想得最多的一个人是海明威。人们很难想象文人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幻像之中。文字本身已经是一重幻像了,那些已经成为经典上的名词的作者似乎是幻像之中的幻像。多年之前我所读过的海明威,如今重新进入我的心灵,再度完整地进入我的阅读,并且再度深刻地进入我的幻想,情形却又是多么不同啊。 多年前读海明威的巴黎生活场景,读他的挨饿和爱情,以及辞职追求文学的骄傲。我留下的是不明不白的印象,因为那只是知识性的阅读。直到几年之后,我读过小说并看过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再读到海明威写巴黎生活的《流动的盛宴》,感情完全敞亮了,我的崇拜、爱慕和同情似乎可以找到生活中活泼的实体的寄托。邂逅同海明威一样由军人而记者或者作家的朋友之后再回想他的作品,又再度产生了明晰的情感上的震撼。能够遇见与主人公遭遇相同的人(我在海明威的书里遇见了两个人,一个与书中人盖茨比的情感经历相同,一个与作者海明威的经历相似),是阅读中不可多得的经历,以至于我发现了社会交往或者行万里路也是阅读的有力支撑:静态的阅读并不是全方位的,想象毕竟是有局限的,它如果不能形成有力的文字,就只是一阵迷人的岚雾。 我这一回想到海明威,是因为早上起来瞥见床头的《千朵莲盏》。 在一篇叫《飘忽的辰光》的文章里写到过海明威,那时候我引以为坐标的实体是一位我认识的诗人。又一本书《一个人的红尘》里,有一篇《语录体生活》,也提到了海明威。而今天早上我想到的海明威,似乎跟我新近认识的那人有必然的联系。我今天要说的海明威,不但是文章大师的海明威,而且是人群中高度涵养的海明威。因为他说过两句让我高度认同的话。
一句是:文人之间相互吹捧是可耻的。但是我要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司各特对海明威的“吹捧”是多么难得啊,事实证明那种评价只是实事求是,海明威写成“吹捧”,未必不是因为骄傲的谦逊,或者是因为一个未成名者对于名誉不可告人的暗恋——说破就会难堪。而且当海明威看到司各特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为之表现的那种推崇,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人之常情:英雄惜英雄,一个人不能不爱一个天才,哪怕他的天才超出了自己。 还有一句是:评论朋友的作品是不礼貌的,朋友就像你的亲人,最好不要品头论足。当然我以为:不得不说的时候,请口上留情,多给初学者以鼓励;而且如果一个人决心献身文学了,最好捂住你的耳朵,不要管别人说好说坏,毕竟人们要看的不是别人的评论而是你的文字。
(2015,5)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