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乡音难改

2021-12-24叙事散文昨日时光

乡音难改 □ 林文华宁强的核桃西乡的茶,武乡镇的红苕开白花……一如那些长在泥土里的生物,形形色色的乡音野花一样盛开在汉中的千村万落,因了水土的差异而呈现出缤纷的特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乡音的自觉……
乡音难改 □ 林文华
宁强的核桃西乡的茶,武乡镇的红苕开白花……

一如那些长在泥土里的生物,形形色色的乡音野花一样盛开在汉中的千村万落,因了水土的差异而呈现出缤纷的特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乡音的自觉产生于和外地口音的对比中。生于斯老于斯,很多庄稼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不晓得自己的乡音在别人的听觉里是一副啥面孔。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听见的外地口音是勉县话,也叫褒城腔。

村子里住着一个勉县人,是个老贫农,叫龚福寿的。龚福寿旧社会流落到我们村,定居下来了,但一直不改乡音,我的第一句勉县话就是从他那学来的。勉县人说话爱撇腔,说着说着很突兀地来一下,生硬得像石头。龚福寿穿着裹腰棉裤,眼睛稀烂,白花花的鼻涕经常过了河。你听,龚福寿在训斥他儿子:“龟儿娃不听话,叫你拿个尿马佛(勺),你拿你妈个匪(水)马佛(勺)。我将就这匪(水)马佛(勺)撇给你两马佛(勺)!”这话说得跟绕口令一样复杂,几下就把人绕糊涂了。

和龚福寿的勉县话一比,我老家那一带的铺镇话就是很明显的川腔了。年轻时在外求学,当我操着满口乡音的时候,关中人以为我是四川人,勉县人却把我当成南郑县人。

我从同学那里学到了汉中十县一区的很多方言。城固人说话爱带“儿”字,可他们又不好好说,偏偏把“儿”字说成“鹅”:“给我来碗面皮鹅(儿),多放点辣鹅(儿),不要豆芽鹅(儿)。”
宁强人说:“汉中人不要脸,茨(吃)了李子不给钱,还拿李子米米(核)塌(打)人哩。”他们还把“核桃馍”说成“孩桃馍”,把“二”说成“爱”,“二哥哥”自然就成了“爱哥哥”,听着舒服!
城固县二里坝人说话是这样的:“站在黄(房)子上看灰(飞)机,灰(飞)机上有个滑(发)动机。黄(房)子又高烘(风)又大,把鹅(我)吹了脸(两)个欢欢(翻翻)。”
有趣的是西乡话和勉县话非常接近,他们都会把“风”说成“分”,把“说”说成“佛”……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隔三百多里,两县百姓也许在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 参加工作以后,很多场合要求说普通话,但乡音还是顽固地盘踞在我的声带中。正说着普通话,冷不丁就冒出来一句“你哪门(怎么)了”、“我刚才睡戳(着)了”这样的“汉普”,让听话的人大吃一惊。那时刻,我面红耳赤的,为自己的乡音深感羞耻。乡音啊,你是我语言系统的硬伤!
渐渐地发现,一些有身份的人,比如高级领导如毛泽东、陈毅等,甚至连我们单位的领导,他们一直说着各自的家乡话。渐渐的,我不再为自己的一口铺镇腔而自卑。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我仍然可以和那些说着普通话的同事、朋友很自信很流畅地交流。这时候,乡音成了我的一张身份识别卡,让我有了归属感。同样的,说话间语带乡音的人,多了一些亲切、随和、坦诚、自信的好印象。
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还是勉县话。一来它是我所认识的第一种方言,二来我有很多勉县籍的同学、朋友,关系都相当不错。前几年,我又认识了一个勉县朋友,我们开始都说普通话。后来见我偶尔冒两句铺镇腔,她就卸下伪装,还经常拿勉县话逗我开心。她说:“老福(鼠)在匪(水)里跑得福福福(簌簌簌)的。”她把“老鼠”叫成“老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人呢。她还把“鸽子”叫成“布鸽”,难道鸽子是布做的吗?这个朋友去你家里收水费,她肯定会这样说:“搜匪费。”哈哈!
某天晚上,我陪夫人去超市买东西,忽然听见身后入口处两个保安在闲聊。其中一个说:“去他妈的,等三月份工支(资)发了,我们出去分(疯)!”不用回头,我就知道那两个是勉县人。夫人感到很奇怪,她问我:“哎,那两个人为什么要分工资?”我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好亲切的乡音哦,你让我想家了,也让我想念老朋友了,他们现在都还好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走到天涯海角,谁能漂洗掉一口带了泥腥味的乡音呢?乡音难改,也无须改,它是我们生命的胎记,恰如一枚鲜红的印章,深深地钤进骨子里去了。

2011年2月25日(1574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昨日时光 于 2011-2-25 15:5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