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忆唐之桃飞梅落
2021-12-24叙事散文凌云昕
桃发不待叶,梅先天下春。百花之中,桃花繁艳而梅花素朴,桃花俗媚而梅花雅洁,两者似乎并无相通之处,但在唐代却有两位女子,同因与它们之间的美丽故事而名传天下,他们一个是烂漫桃花旁含笑春风的民间女子,另一位则是深宫大内中爱梅若命的皇族贵妃。桃花自……
桃发不待叶,梅先天下春。百花之中,桃花繁艳而梅花素朴,桃花俗媚而梅花雅洁,两者似乎并无相通之处,但在唐代却有两位女子,同因与它们之间的美丽故事而名传天下,他们一个是烂漫桃花旁含笑春风的民间女子,另一位则是深宫大内中爱梅若命的皇族贵妃。
桃花自古以来就是墨客文人歌咏的对象,《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句子;陶渊明把自己幻想的理想社会安排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中;到了唐代人们对桃花更是喜爱非常,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四年为忠州刺史时,便在庭院里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树,并写下“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城”的诗句,他的弟弟白敏中也有“千朵秾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的名句。据说桃花有三千多种,花色紫黑的墨桃,结果成双的鸳鸯桃,一花二色的撒金碧桃,无不艳丽动人。特别有一种人面桃花,又名美人桃,外层花瓣粉红,越向内层花瓣越红,仿佛美人娇羞深藏不露,据说这种桃花的称谓源于大唐贞元年间的一次美丽邂逅。
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有一位名叫崔护的书生,才情俊逸,性情孤洁,很少与人交往。这一年的清明节,正在京城长安应举进士的崔护去城南郊外散步,走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有些口渴,于是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处有一片桃林,翠红满目,清香绕人,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崔护走到近前轻轻叩门,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布衣淡汝的妙龄少女,她靠着一株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院中,眉目中自然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少女见是一位相貌俊秀的书生,便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去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道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
崔护饮过茶后,便客气地询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只是淡淡地说:“小女子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崔护见她眉目含情,气韵雅致,便用话引逗她,她也只是默默不语。崔护只得怅然而归。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重又想起绛娘,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前去找她。到了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经上锁,只有院中的那株桃花依然在春风中含笑开放。崔护不禁有些失望,便在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简捷明快平白如话,只有两个场景----桃花相映着的人面和人面去后的桃花, 却又通过这两个场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桃花的美丽自然天成, 朴实艳丽,少女的美丽一如这盛开的桃花,天然雕饰,不着痕迹。而诗人的情感变化也渗透于字里行间:初遇的脉脉含情、离别的眷眷相思、深情的再度寻访、未遇的惆怅失望,全诗看似平铺直叙了无深意,实则情深意切, 回味无穷。
崔护和桃花女此后的故事不得而知,不过好事的文人也总不会放过这样难得的素材,于是在《太平广记》里我们便读到了这个故事光明的尾巴。说过了一段时日之后,崔护又来到都城之南的那间草屋寻找少女。听到屋里有哭的声音,扣门询问时,有位老汉走出来问:“你是崔护吗?”崔护点头称是,老汉又哭着说:“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汉说:“自从去年以来,我女儿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前几天她回家时,看到门扇上的题诗,读完之后便病了,数日之后竟绝食而死。”崔护闻言十分悲痛,进屋见绛娘安然躺在床上,不禁扶床大哭。不一会儿,绛娘竟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又复活了。老汉大为惊喜,便将绛娘许配给了崔护。此后二人夫贤妻慧,相敬如宾,崔护也心无旁思,专心攻读,学业日益精进。贞元十二年,崔护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最终升至岭南节度使。
因为这个故事的影响,后来人们遂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或交桃花运。宋朝时大诗人苏轼在淅江西湖吴山宝成寺的寺壁上看到了崔护的《人面桃花》春游诗后,不禁感慨万端,也在壁上题诗道: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唯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君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去年人老矣。去年都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此诗到现在仍被刻在宝成寺的感花岩上,细细看去,犹可辨认,细细吟哦,不觉动人心怀。民国时,深得蒋介石的赏识、有儒将之称的国军第五十八军军长孙渡也曾仿效崔护写过一首有趣的打油诗。据说有一次孙渡率军路过某村镇,见一麻面女子卖麻花,后来再过此处,见卖麻花的人已非,便作诗一首:去年今日此处过,麻面麻花对面搓。麻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读后让人颇觉诙谐有趣。
在唐代,还有一则关于梅花的动人故事。相传唐玄宗在宠爱的武惠妃死后,终日郁郁不乐。太监高力士想排解一下他的烦忧,于是到江南寻访美女,辗转至闽中莆田县发现了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孩,名叫江采苹。此女家世业医,九岁时便能诵《二南》,及年将及笄,更出落得丰神楚楚,秀骨姗姗,唐玄宗见后极为喜欢,从此将后宫中其他妃子都视如尘土,而专宠一人。江采苹淡装雅服,不喜铅华,且素性喜爱品性高洁的梅花,在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逢花开之时常在花下苦吟徘徊,至夜半时分而不忍离去,玄宗因此便戏称她为梅妃。梅妃多才多艺,据说还写有《梅花》、《箫》、《兰》、《梨园》、《凤笛》《玻杯》、《剪刀》、《绚窗》等八篇文赋。
一日,玄宗在梅亭设宴招待诸王,饮至数巡时让梅妃吹白玉笛,诸王齐声叹美。吹毕,又命起作惊鸿舞,轻盈弱质,往复回环,诸王也都赞不绝口。舞罢,只见梅妃翠鬓不乱,粉白微红,恰似一枝迎岁早梅,娇艳可爱。玄宗笑语诸王道:“朕妃子乃是梅精,吹白玉笛,作惊鸿舞,岂不是满座生辉吗?”随后又命梅妃为诸王破橙醒酒,梅妃一一取给,轮至广汉王李褕时,他已有醉意,起身接橙不觉一脚踢到了梅妃,气得梅妃拂袖回宫,待至酒阑席散也未还席。玄宗亲往探视,梅妃只托言胸腹作痛,因此违命,玄宗也并未深究。只是李褕料知惹怒了梅妃,恐她转白玄宗必遭祸殃,只得在次日入宫请罪,只说是酒后失检,实出无心。玄宗始悟梅妃怀诈,再加之一些小人的从旁离间,从此对梅妃有所疏远。
后来杨玉环进宫,梅妃便被赶到冷清寥落的上阳宫居住。她想起汉朝陈阿娇千金买赋的故事,便拿出千金来给高力士,想请高力士找人写赋献于玄宗。高力士借口无人,加以推诿,梅妃只得自己写了一篇《楼东赋》给玄宗,中有“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标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陇。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的句子。玄宗感于此赋,便命高力士带着戏马,至上阳宫宣召梅妃。杨贵妃闻知此事后大闹一场,玄宗也只得作罢并封了一斛珍珠,悄悄赏给梅妃。梅妃见后大为失望,于是写下了《谢赐珍珠》诗(录《全唐诗》第五卷):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并将此诗和珍珠一并送还玄宗。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顾不上带走失宠的梅妃,就带着皇室成员仓惶西逃,于是梅妃落入叛军之手,因不肯投降而投井自尽。多年后,唐军收复东西两京,玄宗重新回到大明宫,一次偶然又看到了梅妃的画像,回想往事不禁悔恨不已,于是满怀伤痛地写下《题梅妃画真》诗: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唐宣宗时,诗人曹邺专门为梅妃写传,将这位奇女子的故事流传后世。然而,也有人考证说《梅妃传》是伪托,因为梅妃那种孤傲清高的形象确实更像宋代以后的审美标准,鲁迅先生认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但无论真假,这位爱梅若命的皇家贵妃以及那个面若桃花而不知名姓的民间女子,早已定格在那些美仑美奂的唐诗里,永不老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