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拖拉机的理由
2021-12-24叙事散文顽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8 编辑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新西兰的一位大学生,开着拖拉机去上学。南太平洋上的那个偏远岛国,汽车早已普及了,学生们开小汽车,这位仁兄开拖拉机,也真够特别的!不仅……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新西兰的一位大学生,开着拖拉机去上学。南太平洋上的那个偏远岛国,汽车早已普及了,学生们开小汽车,这位仁兄开拖拉机,也真够特别的!不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8 编辑 <br /><br />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新西兰的一位大学生,开着拖拉机去上学。南太平洋上的那个偏远岛国,汽车早已普及了,学生们开小汽车,这位仁兄开拖拉机,也真够特别的!不仅如此,他还准备学业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农场。我想这位仁兄一定是爱农村,并想扎根农村,而且有些浪漫情怀。我也有曾有过浪漫,想开着拖拉机去周游世界,不是因为爱农村,爱旅游,只是因为喜欢拖拉机。
不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我对拖拉机的喜好。我想,那个时代的每个年轻人,都喜欢拖拉机这种怪物——钢铁机械,力大无比,可以耕作,拖货,抽水,能够胜任田间的多数劳作。在过去漫长的年代里,拖拉机被视做珍贵的集体资产,拖拉机手是众人仰慕的职业,拖拉机手多半是生产队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年轻人。女拖拉机手更是妇女解放的象征和符号,被印刷在人民币上。
拖拉机,吵闹的拖拉机,柴油引擎的轰鸣,这一切若在现在,可能是产生不愉快的联想,比如废气和噪声,而在当时,则是力量、农业和现代化的隐喻,它指向所有愉快的想象,丰衣足食,农村的现代化,和生活电器化,仿佛所有的幻想都可以在拖拉机的轰鸣中一一实现。关于拖拉机的宣传无处不在,拖拉机犁开千年封冻的荒野,拖拉机开进了滩涂水田,拖拉机无所不能。
我对拖拉机的喜欢,一半源自对机械的热爱,拖拉机这种裸露着配件的四轮农机,这种前轮小后轮大的怪异车辆,自然而然地吸引着我。我在放学的路上跟踪拖拉机,我在上学的途中拐进停车场观察拖拉机,我甚至逃了课专门去修理厂去看师傅维修拖拉机。那些满是油污的拖拉机,散发着工业文明的铁锈气息,深深地使我陶醉。而有些时候,我又见异思迁,喜欢上崭新的拖拉机,它们年轻漂亮,好象有力的小马驹子,忍不住性子要蹦跳。那些闪亮的金属部件,光滑有质感的塑料件,高高昂起的烟筒,无一不显示出骄傲的神气。
汽车稀少的那个年代,拖拉机客串着卡车的角色,我时常看见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拖着很长的挂车,挂车里堆满了新砍伐的毛竹,或者装着几十只嘶叫着的肥猪,或者是十几头安稳的牛。拖拉机可以在田间、地头、乡村小路、县乡公路上任意行驶,也可以开进城市,去拖载建筑用的砖头,水泥,罗纹钢。哪里像现在,拖拉机已经是交通警察眼里的害群之马,它被禁止白天入城,禁止进入闹市去,禁止上高速路,甚至被禁止充当运输工具,事实上,有了更多更好的载重汽车,拖拉机的运输功能已经式微了,日薄西山。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故事里的少年是拦了过路的汽车。我在十四岁出趟远门,乘坐的是拖拉机,十几个人坐在车厢的底板上,一路颠簸,差点将屁股震烂,幸而当时是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可我的心情却没受丝毫影响,告别了书本和头疼的习题,告别了老师无休止的告戒和唠叨,我就像一只出了囚笼的鸟,贪婪地望着路上的风景,收割后广阔的原野,如烟如雾的树林后隐藏的村庄,倒扣巨碗似的土砖窑,后来,拖拉机将我们丢在路边,原来那是辆运砖的车。初中毕业后,我去老家,在爷爷那里住了一个暑期,乡村的生活安静而悠闲,饿了去屋后的菜园摘一根黄瓜,或者西红柿,中午时去摘些毛豆,在小河里洗澡后,摸几斤螺蛳,就能将一天打发掉。只有来了客人才去十几里外的镇上,割片猪肉,买扎啤酒。村与村之间的路弯弯曲曲,能够行驶的,只有手扶拖拉机和变形车。村里的周阿根是开拖拉机的,那辆简陋的拖拉机颠簸着开上煤渣铺成的小道,村民们就会委托他带些东西。夜晚的乡村,凉爽幽静,或远或近的蛙鸣做着伴奏,我们端了竹凳子,到场院上乘凉,看着小河上飞舞的萤火虫,或明或暗,看得久了,就有了幻觉,似乎与远处田野上方的银河渐渐地融合了。周阿根的拖拉机就是那时开进村来的,我们将远远的车灯当成了萤火虫,直到走近了,听到了忽突突的叫声,才知道,是那辆简陋的拖拉机,也就在那个晚上,拖拉机一头栽进了小河,河边的小道实在是太窄了。
高中毕业时,我有很多憧憬,想当海员,想报考省汽车拖拉机学院,但终因成绩和视力而落榜,不得不去了师范学院,毗邻那所学校有个很大拖拉机厂,厂里有多个分厂,还有俱乐部、医院、技术学校。拖拉机厂的货场上停着几百台崭新的拖拉机,那千军万马的阵势很有气魄。那时,学校的生活很单调,每每到了周末,拖拉机厂的俱乐部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放下书本,三三两两结伴去俱乐部看电影,一年之中,那条五百米的路,我们来了又去,去了又回,虚度了多少时光,直到今天,那路边茂盛的梧桐树,树下的桌球,漏着灯光的小酒店,路上挽手徜徉的情侣,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对于拖拉机厂,我没有更多的印象,因为,其时我对拖拉机的爱好已经减淡了,我们的生活里有了新的元素,学习、实验、喝酒、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迷惘。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新西兰的一位大学生,开着拖拉机去上学。南太平洋上的那个偏远岛国,汽车早已普及了,学生们开小汽车,这位仁兄开拖拉机,也真够特别的!不仅如此,他还准备学业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农场。我想这位仁兄一定是爱农村,并想扎根农村,而且有些浪漫情怀。我也有曾有过浪漫,想开着拖拉机去周游世界,不是因为爱农村,爱旅游,只是因为喜欢拖拉机。
不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我对拖拉机的喜好。我想,那个时代的每个年轻人,都喜欢拖拉机这种怪物——钢铁机械,力大无比,可以耕作,拖货,抽水,能够胜任田间的多数劳作。在过去漫长的年代里,拖拉机被视做珍贵的集体资产,拖拉机手是众人仰慕的职业,拖拉机手多半是生产队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年轻人。女拖拉机手更是妇女解放的象征和符号,被印刷在人民币上。
拖拉机,吵闹的拖拉机,柴油引擎的轰鸣,这一切若在现在,可能是产生不愉快的联想,比如废气和噪声,而在当时,则是力量、农业和现代化的隐喻,它指向所有愉快的想象,丰衣足食,农村的现代化,和生活电器化,仿佛所有的幻想都可以在拖拉机的轰鸣中一一实现。关于拖拉机的宣传无处不在,拖拉机犁开千年封冻的荒野,拖拉机开进了滩涂水田,拖拉机无所不能。
我对拖拉机的喜欢,一半源自对机械的热爱,拖拉机这种裸露着配件的四轮农机,这种前轮小后轮大的怪异车辆,自然而然地吸引着我。我在放学的路上跟踪拖拉机,我在上学的途中拐进停车场观察拖拉机,我甚至逃了课专门去修理厂去看师傅维修拖拉机。那些满是油污的拖拉机,散发着工业文明的铁锈气息,深深地使我陶醉。而有些时候,我又见异思迁,喜欢上崭新的拖拉机,它们年轻漂亮,好象有力的小马驹子,忍不住性子要蹦跳。那些闪亮的金属部件,光滑有质感的塑料件,高高昂起的烟筒,无一不显示出骄傲的神气。
汽车稀少的那个年代,拖拉机客串着卡车的角色,我时常看见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拖着很长的挂车,挂车里堆满了新砍伐的毛竹,或者装着几十只嘶叫着的肥猪,或者是十几头安稳的牛。拖拉机可以在田间、地头、乡村小路、县乡公路上任意行驶,也可以开进城市,去拖载建筑用的砖头,水泥,罗纹钢。哪里像现在,拖拉机已经是交通警察眼里的害群之马,它被禁止白天入城,禁止进入闹市去,禁止上高速路,甚至被禁止充当运输工具,事实上,有了更多更好的载重汽车,拖拉机的运输功能已经式微了,日薄西山。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故事里的少年是拦了过路的汽车。我在十四岁出趟远门,乘坐的是拖拉机,十几个人坐在车厢的底板上,一路颠簸,差点将屁股震烂,幸而当时是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可我的心情却没受丝毫影响,告别了书本和头疼的习题,告别了老师无休止的告戒和唠叨,我就像一只出了囚笼的鸟,贪婪地望着路上的风景,收割后广阔的原野,如烟如雾的树林后隐藏的村庄,倒扣巨碗似的土砖窑,后来,拖拉机将我们丢在路边,原来那是辆运砖的车。初中毕业后,我去老家,在爷爷那里住了一个暑期,乡村的生活安静而悠闲,饿了去屋后的菜园摘一根黄瓜,或者西红柿,中午时去摘些毛豆,在小河里洗澡后,摸几斤螺蛳,就能将一天打发掉。只有来了客人才去十几里外的镇上,割片猪肉,买扎啤酒。村与村之间的路弯弯曲曲,能够行驶的,只有手扶拖拉机和变形车。村里的周阿根是开拖拉机的,那辆简陋的拖拉机颠簸着开上煤渣铺成的小道,村民们就会委托他带些东西。夜晚的乡村,凉爽幽静,或远或近的蛙鸣做着伴奏,我们端了竹凳子,到场院上乘凉,看着小河上飞舞的萤火虫,或明或暗,看得久了,就有了幻觉,似乎与远处田野上方的银河渐渐地融合了。周阿根的拖拉机就是那时开进村来的,我们将远远的车灯当成了萤火虫,直到走近了,听到了忽突突的叫声,才知道,是那辆简陋的拖拉机,也就在那个晚上,拖拉机一头栽进了小河,河边的小道实在是太窄了。
高中毕业时,我有很多憧憬,想当海员,想报考省汽车拖拉机学院,但终因成绩和视力而落榜,不得不去了师范学院,毗邻那所学校有个很大拖拉机厂,厂里有多个分厂,还有俱乐部、医院、技术学校。拖拉机厂的货场上停着几百台崭新的拖拉机,那千军万马的阵势很有气魄。那时,学校的生活很单调,每每到了周末,拖拉机厂的俱乐部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放下书本,三三两两结伴去俱乐部看电影,一年之中,那条五百米的路,我们来了又去,去了又回,虚度了多少时光,直到今天,那路边茂盛的梧桐树,树下的桌球,漏着灯光的小酒店,路上挽手徜徉的情侣,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对于拖拉机厂,我没有更多的印象,因为,其时我对拖拉机的爱好已经减淡了,我们的生活里有了新的元素,学习、实验、喝酒、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迷惘。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