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多么卑微,多么美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多么卑微,多么美好

          ——读《一个人朝圣》
                  徐淑红

    一个人的朝圣,终于读完了,读到结尾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虽然开头就觉得他们的儿子是死了,但莫琳与儿子对话,儿子还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甚至哈罗德在一个人行走的过程中还看到了儿子,虽然儿子突然快速奔跑离开了他,我幻想着也许是他们的儿子与父母产生严重的冲突,离家出走了,甚至都不想见到他们。最后事实真相终于全盘托出,他们的儿子20多年前就死了,且是自杀,曾经一路聪明乖巧,不用父母操心,考上了剑桥大学。终于明白横亘在夫妻二人之间的隔膜和裂痕是什么了又该是怎么深了。哈罗德一个人走到了疗养院,虽然历经艰辛,其实最主要是经历内心的阻碍和折磨,终于见到了奎妮,但奇迹并没有发生,奎妮的病并没有因为他的朝圣行为而得到治愈,甚至并没有减轻什么,他见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忍目睹的病体,且早已无法说话——而就在这时,那个给了哈罗德走上朝圣之路信心和启示的加油站女孩跑来痛苦地告诉莫琳,其实她是个骗子,她的信念并没有让她阿姨战胜癌症——现实是残酷的,没有奇迹的现实是更真实的,我觉得这让这部小说有了更深的震撼力,信念并没有产生奇迹,事实上信念并不一定在现实中会带来奇迹,但信念仍是人生和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就像那个著名的关于西西费斯推石头的神话传说,信念的价值有时就在于信念本身。
    有信念奇迹不一定会发生,但如果没有信念奇迹一定不会发生。我们需要理性,但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有时需要的却是克服理性“用心说服了理性,选择忽略一切证据,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如果只有理性,就不会有哈罗德这次朝圣般的徒步行动,他甚至连衣物手机都没带就上路了,有时人不要等到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因为那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行动的动力。
    结尾有太多悲伤,但其实并不都是结尾才带来的,他们儿子的死亡是20多年前的事,加油站女孩的阿姨在哈罗德开始这趟不寻常的行走之前就已经死了,所以女孩才来痛苦地告诉莫琳,她自己是个骗子,奎妮的死亡,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对于期待奇迹和一般鸡汤文的读者来说可能是在意料之外),而他的行走其实并不是为了奎妮,至少不完全是,他是为了他自己,为了找回他的儿子,死去的人不可能复生,他的找回是正视与儿子的关系,正视儿子患上抑郁症自杀的现实,虽然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其实他们一直都没有勇气去正视。死去的已经死去,活着的他与妻子,曾经互相深爱的他们为何变得如此疏离与隔膜?书的结尾却是他们手牵着手在海滩上散步,并且不时地激起一阵笑声“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走向海岸,两个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远。只是刚走了一半,肯定有谁又想起了那句话,再次激起一轮狂笑。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为何而笑?而且如此剧烈地大笑,狂笑?因为他们同时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你说得对,连好笑都算不上。”哈罗德边说边用手帕擦眼睛。有一会儿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爱的威力。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快乐了,所以才觉得那么好笑。”这让我想起那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现在几乎被说滥,都为感叹和感伤人生不复如当初,但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我们不要忘记初见时的美好,那么其实美好仍然可能会一直存在。其实这与信念也有关,这个信念就是爱。加油站女孩相信她的爱能让她阿姨战胜死亡,哈罗德也相信他的友谊能让朋友奎妮的病好转,虽然这两个奇迹都没有发生,但他们的信念同样是有意义的,而在哈罗德与妻子身上,这奇迹终于发生了,他们重新找回了失去的爱,年迈的他们,产生深层隔膜20多年的他们在面对这么多痛苦之后,却再次找回了他们曾经的爱,如同年轻的恋人一般,狂笑着共同走向远方。
    回到开头,那最后终于全面呈现的残酷事实——他们的儿子20多年前就已经自杀身亡。这份悲痛有多深重,我想是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能感受到的。这也是哈罗德在行走过程中不断想到的,也是他行走的目的之一,他要夺回他的儿子。从这点来说,这段朝圣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段忏悔之路,也许用反省之路更为温和也更为恰当一些。他一路走一路回忆,一路反省,反省他与儿子的种种,尤其是儿子幼时溺水那个画面不断地在他脑海回放,这种反省是痛苦的。听到消息后他跑向海边,但却蹲下来要解鞋带,是救生员及时救了他儿子,晚一点儿子就可能没命了,为此妻子莫琳一直责怪他,责怪他差点让儿子溺死。他自己也一直在自责中无法摆脱或者干脆逃避,在这段路上他终于敢于面对了,虽然极其痛苦,妻子也在反省中发现虽然她一直责怪丈夫,但其实她自己除了哭喊也什么都没有做。当然,并不说他当时的行为是不能指责的,只是说他和妻子都敢于面对,并且最终理解和原谅了哈罗德当时的行为,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过去的已经过去,只有和过去告别,他们才能重新上路。
    当然,除了这个,他和儿子还有许多画面值得回忆,值得反省,儿子从小读书不用操心,成绩优异,轻松考上剑桥,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但哈罗德和儿子之间的沟通一直有问题,并且影响了他和妻子的感情,妻子一直觉得他不够爱儿子,而其实他只是不知道怎么做父亲,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剑桥毕业后的儿子却成了酒徒,甚至离不开药物,他患上了抑郁症,他早就知道,但他一直装作若无其事地掩盖,偷偷藏起儿子喝完的酒瓶,也许有他的原因,也许和他无关,但面对儿子出现的状况,他心疼却束手无策,儿子终于无法忍受而自己结束了生命。
    哈罗德在行走中反省,在家的妻子莫琳也开始了反省,对哈罗德的行为开始大为不解,震惊恼怒,在好心邻居的帮助下,终于冷静下来,也开始了回忆和反省,一直觉得丈夫不够爱儿子,但在回忆中发现了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细节,丈夫其实是爱儿子的,只是表达方式的问题,面对儿子令人痛心的种种,她也同样有责任。她发现在她对丈夫的种种指责中都有另一面的存在,她不该只是责怪他,她也发现和想起了她对丈夫的爱,找回了当初恋爱时怦然心动的感觉。互相反省,终于能够理解并原谅一切,重新踏上爱的旅程。
    在奎妮葬礼上她发现丈夫依然不敢面对遗体“‘我怕。’他说,那双蓝色的眼睛寻找着她的她看到了他眼里的惊惶、悲痛、无奈。然后她突然想到了。他还从来没有见过遗体”这让她想起当年他没去见儿子最后一面,这也成为她一直怨恨他的原因之一,在这一刻她更深地明白了其实他并非不爱儿子,而是害怕面对死亡,害怕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想起了奎妮当年来家找过他,告诉她丈夫因为悲伤在工厂里闯祸奎妮帮他顶下来的事,于是她说“我知道,但是没事的。我也在。这次会没事的,哈罗德。”如何面对死亡,面对身边亲友的死亡,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哈罗德曾经无法面对,一直逃避儿子的死亡,其实妻子莫琳也在逃避,儿子房间一直保持他生前模样,她几乎每天都和他说话。虽然他希望用自己虔诚的朝圣行为挽救老朋友的生命,但在行走的终点,面对让人不忍目睹的遗体,面对老友无可挽回的生命时,他变得平静,并且在妻子的鼓励下勇敢地面对了老友的遗体“一个小小的木质十字架下面,躺着奎妮•轩尼斯曾经的身体,白色的头发梳顺了铺在枕头上,双眼紧紧闭着。她的手臂放在床单外面,手心松开向上,好像主动放开了某样东西。她的脸微微斜向一边,挡住了那个肿瘤。莫琳和哈罗德静静地站在她旁边,又一次意识到生命可以消逝得如此彻底。”她想起了儿子“她想起了那些年前躺在棺材里的戴维,想起自己抱起他空空的头,一遍又一遍亲吻他,不能相信自己的不舍不够将他带回来。哈罗德站在她身边,双手紧紧握成拳。”无论怎么说,死亡都是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事物,但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莫琳想,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这一切也就是这本小说的叙述都起源于哈罗德一次无意起意的徒步行动,而他为什么要徒步,原本去看病危的好友可以直接开车或者搭车,很快就可以到达,627英里,他用了87天。因为徒步是缓慢的,让时间慢下来,这样奎妮的病也可以慢下来,更重要的是,他的心也可以慢下来静下来,他可以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内心,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绪,回忆,反省,发现……身体之旅变成了心灵之旅。
    当然,这段朝圣之路并非只有心灵和精神的象征意义,它也有实在的徒步旅行的意义。“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徒步旅行,能让你发现平时车行时不能见到或者说是不能发现的事物,这段路程有很大部分其实哈罗德曾经开车路过,而且不只一次,但在徒步中他发现了很多陌生的新奇的美好的事物,大地,植物等等,对于生活我们很容易因为熟悉而变得麻木和粗心,熟视无睹就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徒步运动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流行运动,书中也写到了哈罗德不时遇到的徒步旅人,我也想起近几年来自己所在小县城流行起来的徒步运动,徒步让人贴近大地,贴近自然,在司空见惯中发现陌生与新鲜。哈罗德虽与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事实上他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这趟旅行的,但他后来也采纳了他们的一些建议,采购了一些徒步旅行所需要的用品药物。除了心灵的朝圣之外,更重要的区别可能在于,他是一个人行走,因为徒步挽救一位老友的生命被媒体报道,很多人慕名在中途加入他的队伍,或者将他强行纳入他们的队伍,但他很快感到了孤独,他们自以为了解他,甚至认为要快速前进以能在老友死亡之前见到她,“他了然于心的事实和这些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个发现让哈罗德一惊,也让他在回望身后这群人时感觉即使站在人群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他,他依然是孤身一人。火焰在黑暗中传递光亮,欢声笑语飘进他耳中,却属于一群陌生人。”
    这部小说有一点让我倍感亲切的是,小说主人公身份如此平常,甚至是卑微,哈罗德只是一名酒厂的销售代表,而且是最默默无闻的那种“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他开始和妻子恋爱时,为了生活同时打几份工,公交车上售票,医院图书馆值班等等,但那时的妻子觉得只要有他在就一切有了光芒,他在公交车上打工她就最爱坐公交了,他在图书馆她也溜进去看书,甚至在医院值班她也跟去,多么卑微,又多么美好!他的家庭也平淡卑微甚至有些不幸,父亲退伍回来后就成了酒鬼,母亲终于无法忍受而离开,16岁他就被父亲和继母赶出家门去独立生活,结婚后好容易有个考上剑桥大学的儿子却还患上抑郁自杀身亡了,这经历可以称得上坎坷曲折和不幸,但也许由于叙事的隐忍,让人觉得仍然很平常,至少谈不上惊人。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哈罗德可以称得上是标准的底层了,但小说给人的感觉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所谓“底层叙事”根本不同,当然它也完全不同于所谓的心灵鸡汤式的通俗故事,它直面了现实中的种种,没有渲染痛苦,让我们觉得他的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见的,也没有渲染信念的价值,他相信了加油站女孩的话,走上了挽回老友垂危生命的旅途,但最后奇迹并没有发生,它让我们明白现实的残酷,也让我们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只有成功只有奇迹才有意义。
    如此平常平凡的人,生活中有许多愁苦,但他和莫琳第一次见面时,莫琳却觉得他身上有种从未见过的光芒。正如开始我所说两个奇迹都没有发生,这是现实,我们多数人也都是和主人公一样默默无闻的平常人,虽无大起大落的经历,但都有许多的生活烦恼和难题,这也是现实,所以小说中所写种种都给我们很深的贴近感。再深的痛苦再多的错也要敢于直面和接受,信念不一定会产生奇迹,也许我们注定平凡乃至卑微,但只要有爱的信念,平凡人生,一样可以有光芒,至少我们可以生活得如书中主人公那样,多么卑微,多么美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