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琴》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自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于1941年出版了《琴道》这本古琴研究的权威著作以来,古琴艺术就与外国学者尤其是汉学家产生了不解之缘。跨过二十世纪,一位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在2006年踪迹前辈,也出版了她精心结构之作《古琴》,此书当年即获得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汉学家都对中国的古琴艺术情有独钟,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桩让人津津乐道的轶事。
1961年,林西莉随同外交官的丈夫首次来到了中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在苏联一位音乐家提议的影响下,偏偏选择了学习古琴这一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式微的艺术。有幸的是她在当时北京古琴研究院学习时,遇上了古琴界几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如管平湖、查阜西、溥雪斋等,她的老师王迪也曾是管平湖先生的高足,耳濡目染之下,使她对古琴艺术和中国文化有了较深的体会,书中对那些古琴大师们对古琴艺术刻苦不懈追求的描写,读之让人动容,对其中几位坎坷命运和不幸的遭际的记叙,更令人唏嘘不已,而对这些大师们高尚人格的称赞,又很让人心向往之,书中写到:“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些老先生是何许人也。含蓄、友善、温和,有着那种只有智慧的长者和高僧才有的明朗的脸……”
高罗佩在《琴道》一书中说:“……古琴音乐基本上不是旋律性的,它的美不在于音符的衔接启承,而恰是蕴涵在每个独立的音符之中。’用音响写意’或许可以用来描述古琴音乐的本质。”林西莉的《古琴》一书可以说很好且通俗易懂地阐述了这个观点,并且全面贯彻到对古琴的结构和指法的论述过程之中,而那些对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琴和著名的古琴大师的生动描写,读来颇有妙笔生花之感。
把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古琴艺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结合起来论述,是本书的特点之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而是在亲身的学习和体会中,在对中国音乐和书画及建筑等艺术手追心摹中造就的,而对中国儒道思想的阐述,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异国学者别开生面的独特见解,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为此所做的大力推广的工作令人感佩,总之,这是一本关于古琴艺术很好的入门读物。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