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人的一生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
一九六八年正月初一,还有六天就立春了,渐暖的空气驱散料峭的寒风,破冰的流水送来了温暖气息,正是一派:“今朝正月一,万事从头吉。和气暖如春,世味甜如蜜”的景象。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按着习俗吃饺子,里面放上的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谁吃到的多,一年的运气就会好。饭后桌子上摆糖块,瓜子,花生,还有冻梨,冻柿子,孩子们开始给长辈拜年,而大人们就开始成群结队的走东家串西家,这一天最开心了,大人喜气洋洋,小孩有零食吃,还能有压岁钱。但是这样的喜悦只是短暂的。俗话说:“年好过,日子不好过”。在那个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肆虐,还没从天灾加人祸中完全走出来,人们吃不饱饭、按季节穿衣的日子, 仍在继续。
这天傍晚六七点钟,节日的氛围还没有消退,藏在燕山褶皱里的蓝旗营乡榆树沟村高家沟庄的老朱家,降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本来是件大喜事,但对于那个已经有了两儿四女的生活困苦家庭里来说,并没有太多喜悦。母亲爱抚的看着两个可爱的儿子,父亲则看着炕头上的两位老人,还有地上玩耍的两儿四女,唉声叹气,在这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家庭里,这是多大的负担啊。
也是很巧,安子岭乡厂沟村的张海家,虽然已有一子两女,但是儿子张金存身患重疾,因没钱治病,按当时的医术,也没人想到还能治活,所以就有了想再在抱养一个儿子的想法,以后能有人养老,当时农村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养儿防老”。于是,张海就托姐姐帮忙留心。正好得知高家沟村老朱家的又生了双胞胎儿子,有想要送人的想法,于是在三月初五那天,年仅两个月零五天的老大就被抱养到上庄的厂沟村,取名张金来。通过名字也能感受到老张家当时生活也是处于困境,金存,金来,都是希望家里有钱的意思。就这样朱家的三儿子成了老张家的二儿子。
因集体在给他家盖新房,所以张海一家正借住在北台子的大舅子家,当时村里是集体给盖房子,自己掏百八十块钱就可以。房子盖的很快,四月二十一家人就搬进新房。虽说是新房,和草房也差不多,石头垒的泥坯墙,顶棚都没抹,屋顶就用山上的黄米草盖上,和窝棚差不多,冬天屋里还有冰碴子,可见条件多么艰苦。
当时还是大集体干活赚工分,一天十分,相当于四、五毛钱。张海的母亲六十多岁了,大女儿张翠云十二岁就不上学,开始赚工分。二女儿张翠艳刚刚三岁,还在吃奶。两个月的张金来给这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生活负担。但是为了能让他吃饱,二姐就断奶了,母亲胡凤荣的奶水加上邻居贾桂莲的奶水,还有每天再吃点玉米糊糊,这样才把两个月的孩子一点点养大。
一晃张金来八岁了,已经到了读书的年纪。那时花宝石村往沟里的孩子,一到三年级在西沟南台子(今刘章旧居下面的台子上)的一座房子里上学。于是,穿活裆裤,无论春夏秋冬都光着脚的他,就和其他孩子一起在上学了。他的老师叫胡景海,非常严历,记得有一次张金来和吴庆贵摔跤,把吴庆贵摔倒了,胡老师就让两个人罚站,一站就是两节课。说是上学,其实也没几个人学习,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就是玩。没人好好听讲,就盼着下课,铃声一响,就跑出去,丢沙包,跳绳儿,抓子,这是当时最流行的游戏了,等到放学用背篓捡点柴禾或者割点猪草回家。
让得二年级时,张金来、刘立新、刘进放学后一起去山上割猪食,看到了浇地用的管子,几个孩子开始使坏,就想用镰刀割管子,比比谁的镰刀快。结果第二天,就被小队发现了,来学校找他们,胡老师就开始进行教育,除了说教,就是罚站,那时教室就是办公室。结果张金来因为害怕,着急,因为这事上火了,得了脑膜炎。当时的村医胡景余给他打针、吃药,一天两针,可是感觉还是救不活这个孩子了,在当时,脑膜炎是很严重的病了。胡景余就想了个办法,输液,可是有一种药,只有平安堡药店才能买到。大姐着急了,怎么也要救活自己的弟弟,于是五六点钟,天刚亮,十七岁的张翠云就翻梁走山路,去平安堡给弟弟买药,那时只知道救命,根本就不知道害怕,直到晚上十点多了,才带着药回家。就这样又输了一个星期的液,张金来才慢慢好起来,一条命算是捡回来了。最后,小队还是罚钱了,通过这件事,让张金来知道了什么是责任。
那时上学,学校给发书,也不用交学费,只是自己买纸订本。有勤工俭学,冬天没有煤,老师就带着捡柴禾,用来烧炉子取暖,夏天割荆条、割草,种点玉米,卖了给学生买纸笔。有时老师还领着去小队干点小零活,比如捡豆粒,砍黄豆,果园里抓虫子,几厘几厘的赚工分。六七岁,八九岁的孩子都会做饭,所谓的做饭,也就是做渣子粥,大人提前把锅刷干净,放上水,用碗把渣子盛好,孩子放学回来点火,放上棒渣子,就可以煮粥了。
没事时全村的孩子都在一起玩,夏天中午热,就小河沟游泳,无论男女一起光着屁股跳下水,打水仗。冬天滑冰,张金来和伊国东,吴怀志,胡海民,胡玉安等好多人经常一起背着小冰车去滑冰,不管冰上有没有水,从厂沟一直滑到两里多地的北场,弄得混身都是结了冰的碴子,有的人有双不合脚的鞋,很多人根本没鞋穿,可是没有人说冷,直到十点左右父母喊了才回家。那时简单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真是没有什么能阻挡。
直到五年级才搬到花宝石小学,因为学生少,都是复合班。用石头垒成的学校,屋里的地面石头裸露着,非常简陋,初中就搬到沟门子了。从厂沟到沟门子中学一共八里地。那时根本就没有路,都是从河边走,在那个只有三十才能吃上大米饭或饺子的,而大年初一就得吃棒米饭或高粱米饭的年代,上学带的最好的干粮就是粥锅巴。直到后来条件慢慢的好一点,他才有了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和哥哥姐姐们一起骑,那是那个年代最好的交通工具。初二学校就搬到了安子岭。
到了安子岭,由于张金来体育成绩很好,经常参加比赛,每次都能得第一,结果被承德体校相上了,想破格录取。可是由于教他的体育老师藏有私心,把名额留给了自己的女儿,这就让他失去了在体育上发展的机会,再加上当时生活非常困难,早晨三两粥,晚上三两粥,每顿有一柱咸菜,中午有时能吃三两高粱米饭,一个星期伙食费才一块一毛五,再加上学习也不好,一气之下他就退学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