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红尘客栈:悦读《我的煽铁我的江湖》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文/左手持扇

我以工笔画将你牢牢的记下
提笔不为风雅
灯下叹红颜近晚霞
我说缘份一如参禅不说话
你泪如梨花洒满了纸上的天下
爱恨如写意山水画
剑出鞘恩怨了 谁笑
我只求今朝拥你入怀抱
红尘客栈风似刀 骤雨落宿命敲


       轻言几次劝我码篇字参加【四月芳菲】,俗事纷扰,心绪难平,竟不能成文。因为跟梅子酸酸较为熟识,就以她的文字先睹为快了。只看题目不觉呀然,江湖,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寂寥空旷的情结?读罢,掩卷,不觉释然,对于一个步出象牙塔初登社会的人来说,那不就是一处充满梦幻却又波诡云谲的江湖吗?亦或然,只是个萦绕畅想之中的心理暗示,正如她父亲那句:又胡思乱想了。

       在另一个坛,梅子的字读了不少,那里更多的是她的乡情和故土。总体感觉,她的字很稳,缓慢而自然发散,如宽水横流,如春絮漫天。她的敏锐与细腻透过一层苍茫之色,穿越目力所及投向时空交织流转的过往,笔韵是淡淡的浅浅的,却又是经久不散的。亦如这涪江岸边的煽铁古街,亦如那失缺江水的半月石桥,亦如那些不知所踪的邻里故旧……

      文中所述,煽铁古街终于完成人居之所,它宿命般的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梅子放眼之处恰巧是她的立世之初,她的充满青涩的好奇与沉静的古街形成遥遥相对的比照,其后的娓娓道来无不是沿着这一轨迹或聚焦或摇远,但镜头更多的是停留于初登煽铁古街的细细碎碎与点点滴滴。古街宛如一座停摆的时钟,它的参照物只是那半月桥那石板路那些人……转瞬间物非人也非,“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而梅子在那里凝固了九年,终于等到了命中那策马天涯的剑客。

       “煽铁淹没前,我没有回去过,某一年夏天,我再去时,煽铁古街已经不见了……我很想遇到街上的一个人,问问他,煽铁街上的人去了哪里,什么时候搬走的。空荡荡的涪江岸边,只剩下几棵半截没入水中的樱桃树……”

       这依然暗合了江湖情结,移民之路不就是江湖之路吗?宿命难测,所归难觅。此处尚知煽铁街,那五百年前却空余洪洞大槐树。重要的是正如梅子所述:“人一生的故乡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有一个出生的地方,凡是呆过的有了深厚感情的地方都应该是他的故乡。”只是煽铁有些悲怆,有些极致,它完全消失了。

       其实,对于每个远离故乡的人来说,任何乡愁都是一种背叛的附属品,没有无辜。当你再次踏足故乡时,那种“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不正是你内心孤寂隐痛的由头?

       对于故乡,不是哲学命题,用不着拷问灵魂,只是你人生的初始经历而已,之所以铭心刻骨,是因为当初离开它时你心怀天下,等到你或身心疲惫或志得意满之时,才发现除了你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变了,其他一切都没变。所以才有,再也回不去之憾。不妨换一种思维,正如《庄子.大宗师》的本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再说说梅子这篇字,我是十分认可的。她的字从不炫技,正如我前面说的,很稳,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是隐忍而淡泊,着墨浅薄却晕染很阔。有时貌似画外音的表述更能平添一份劲道。我始终认为,一文好与坏,更多的是在于它留给你的阅读感受,余味深厚并不只是某一句某一段令你拍案叫绝,而是掩卷之余的氛围,或喜悦或感伤或清爽或沉迷,一切随着作者笔触入心入境,入情入理。亦如梅子这篇。

       梅子,我还是喜欢你的另一名字:杨柳堆烟,有一种漂泊感。写这篇字时忽而想起《红尘客栈》这首歌,找来一听,很是应景。你送我一篇《我的江湖》,我借一曲《红尘客栈》,还你。

天涯的尽头是风沙
红尘的故事叫牵挂
过荒村野桥寻世外古道
远离人间尘嚣
柳絮飘执子之手逍遥
任武林谁领风骚
我却只为你折腰
你回眸多娇我泪中带笑
酒招旗风中萧萧 剑出鞘恩怨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