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篝火晚会解读凤凰民俗
2020-09-17叙事散文刘彦林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抵达凤凰当天,当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去观看苗族篝火晚会。所乘的面包车,在蜿蜒而坎坷的山道上绕过几个湾,我们便被吞吐在山腰的一个开阔地。那里,早有手持火把的
抵达凤凰当天,当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去观看苗族篝火晚会。所乘的面包车,在蜿蜒而坎坷的山道上绕过几个湾,我们便被吞吐在山腰的一个开阔地。那里,早有手持火把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
抵达凤凰当天,当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去观看苗族篝火晚会。所乘的面包车,在蜿蜒而坎坷的山道上绕过几个湾,我们便被吞吐在山腰的一个开阔地。那里,早有手持火把的小伙和脸颊上开花的姑娘们笑脸相迎……我们从苗族小伙手里,接过他们点燃的火把,紧随着前面蠕动的火龙前行,先下到土崖下的平坦处,走过一座木桥,再绕过一方不大的池塘,穿过上书“桃花岛”的木寨门,再转一个直角弯,就跨进了篝火晚会的演出场地。
场地并不大,十分的简陋。围墙围出,靠东为舞台,除了几面大鼓,并无幕布和装饰的道具。中间空出一块空地,西边搭有棚顶,下面是水泥墩支撑的厚木板,权作观众的座椅。不到八点,观众席上,也有许多空余,但随着灯光打亮,手持话筒的男主持,突然亮相于舞台中央。几句客套化的欢迎之后,音乐响起,篝火晚会拉开了帷幕。
首当其冲的,是一个跳舞的节目,有四个女的依次从舞台左边出来,跳一会后,四个男的依次从右边出来,随后是男女在舞台上跳。跟着强劲的音乐节拍,舞步奔放而刘畅,动作娴熟而齐整。那伴奏的歌曲,尽管听不明白,但还是能感受到,依然是在表达男女追求爱情,表达相互的倾慕、思恋和追求之情,情深意切,歌声婉转。下来比照,也许是一首具有土苗民族特色的民歌《六口茶》,歌词大意如下: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 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 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男:喝你五口茶呀问你五句话,你的那个弟弟(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 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女:呦耶呦耶呓呦呦耶,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耶)
当然,歌词的诸种探寻式的问话,以及苗妹表面讨厌似的回答,不仅揭示着一种少数民族的追求爱情的表达方式,还隐含了苗族姑娘表现内心世界的含蓄。期间,一堆篝火也被火把点着,干透的劈柴,瞬时之后,已经是火焰熊熊,映亮了场地中央的那一片空间,也映得观众的心中暖意融融。
随之,是苗族的鼓舞表演,先是光着膀子的苗族小伙,用鼓棒敲打着鼓边,苗族姑娘在鼓面前载歌载舞。鼓声咚咚响,鼓边叭叭敲,也敲出的苗族青年那女的内心世界。在鼓声里韵律里,苗仔满脸喜悦,神情里注满盈盈之爱慕;苗妹舞姿柔美,衣鈌飘飘,银饰抖动,在碎步挪动与转身之间,涤荡着内心的无垠情思。当然,那女的敲鼓位置,顷刻间换位转换,把一面并不大的鼓,敲出了各自的心声,打出了各自的心语。一面鼓,在苗族男女之间,顿成传达情义的媒介,也充当了表达爱慕的一种途径。一面鼓,也把苗族人善舞的本性,诠释的直接而富有丰富的内涵和情趣。鼓边哒哒,鼓声铿锵,一路情歌,一路思恋,就这样在鼓面与鼓边上,流淌成宛如不远处的沱江水……
此时,那堆篝火,燃烧得旺气十足,已是有数十,数百个火把,汇聚起来的火焰了。但是,接下来的节目,并不是互动式的“锅庄”一样的节目,而是有着某种迷信色彩的,让人为“玩火者”捏着一把汗的表演。先从火中拿出一段烧红的铁,用一张纸片靠近铁棍,纸片顿被点燃烧成灰烬,玩火者就用舌头去舔铁棍,舔舐两三次更换一根铁棍,如此三番五次,让观看者先是凝神静气,随之爆发出一阵掌声和热烈的喝彩声。此后,又一玩火者,身着红色长袍,从火堆上取下一节火柴头,吹灭跳动的火焰,口中念念有词完毕,深深呼吸空气之后,把火柴头塞进喉咙,当主持人喊完“五四三二一”,才从口腔里拽出,此时火柴头上仅有黑烟冒出,但玩火者口内并无伤痕。不用说,他的表演也博得了喝彩和洪亮的掌声。接下来的,更是把火玩到最高境界的人。表演的,是苗族的绝技——踩犁口。踩犁口又叫烫犁口或者过犁口,应该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这是一种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傩堂绝技。表演时,将在火堆里烧得赤红的铁片,用火钳夹出来依次排成一行,大致有七至九张犁口。表演者赤着双脚,包着红头巾,下穿红色短裤,上身裸露,口中念着咒语,从第一张犁口踩起,一直踩完全部烧红的犁口。在我的记忆里,不论什么肉挨上烧红的铁,顿时会烧得焦黑,并伴随着难闻的气味,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铁犁口的“玩火者”脚板上竟然没有一点被烫伤的痕迹。巫师的法力是否高强,这一下得到了直观的验证。不过,这种玩火又不被火灼伤的绝技,用科学的方法是不能解释的。还有,其中有几个观众被邀请参与“玩火”,在巫师念完口诀,用火把在他们的手掌、胳膊、肚皮上拂过,并没有被火烧得哇哇乱叫,说明神秘的巫师所念咒语起了重要作用。但我,还是对他们的邀约断然拒绝,因为我还是担心被火烧伤的。
接下来,是一个表现苗族习俗的节目——竹竿舞。持竿者是苗族小伙,他们蹲坐着,手持竹竿,跟着唱歌声的节奏,有规律的移动。跳舞者,是苗家妹子,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潇洒的做着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几排主干时,持竿者高声地呼喊:“嘿!呵嘿!”场面热闹,气氛热烈。这个节目进行中,也有人自告奋勇加入跳竹竿的行列。但多数由于动作不得要领,被竹竿夹住了腿脚,便引起一阵哗然和嘻笑。伴奏的音乐,是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苗家三月会》。这种舞蹈形式,也是具有苗族地域特色的舞蹈样式。而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流放南方时,对竹竿舞也有情有独钟,写下“蛮舞与黎歌,余音有沓沓”的咏叹。尽管不是对凤凰苗族竹竿舞的咏叹,但也表明这种舞蹈在中华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樊篱,被炎黄子孙所热爱并流传。
紧接着,又是表现苗族婚嫁风俗的节目。这个节目,邀请了一个观看演出的小伙子参与,表现和一个待字闺中的苗家姑娘的说亲、娶亲等习俗。客串的人物,有妖里妖气的媒婆,身着红妆的苗家妹子。主持人,做了做了最主要的闹剧导演。虽然表演的节目是俗之又俗的,但所揭示的苗族婚嫁习俗,却是很独特的。这里面的绝妙之处,便是女方的哭嫁。大概是,在土乡土寨,有女儿的人家,当女儿长大成人时,男方请媒人上门提亲,女方的父母在媒人花言巧语的介绍下,就把女儿许配给人家了。为了出嫁,父母必须派媒人到女方下聘礼。从下聘礼的那天起,女方在父母的劝导下,从此藏在闺阁开始哭嫁。出嫁的姑娘开始哭嫁时,寨子里所有同年同岁的未出嫁的姑娘,一到夜晚时都集中到女方家中伴嫁,既学哭嫁歌,也诉说姐妹情、朋友爱、离别绪。一般来说,哭嫁时间为一个月,多则两个三个月。按其内容和结构来说,前期主要有“别祖歌”、“别父母歌”、“别兄弟姐妹歌”、“劝亲人歌”、“恋家歌”、“恋寨歌”等,后期哭的内容有“离别歌"、“报恩歌”、“养育歌”、“诉苦歌”和“骂媒歌”,还有“讨酒歌”、“讨肉歌”。如果男方提出的嫁妆彩礼达不到要求和数量时,女方可以哭“拒嫁歌”,或者要求男方退婚的歌。此时,就可以唱《骂媒人歌》:“妈呀,妈!板粟开花中线线,背时媒人想鞋芽。穿我的鞋堵门板,死到阴问受熬煎……”以这种形式,表达对媒人的痛恨,也表达心中的各种情感。只是没能听到据说原生态的哭嫁,据说的特质,也没能现场感受到,比如:当哭到劝免励人时,歌声委婉动听,如行云流水,情意缠绵;当哭到离别时,歌声凄婉哀愁,丝丝扣人心弦,万转柔肠,别绪离情,悲悲切切,感人凄然落泪……
此后,要表现的是苗家的丧葬习俗中的——赶尸。赶着尸体行走,将死者僵硬的尸体从异地“赶”回家乡安葬,这种“赶”的本领让人非常好奇。不过,节目只是一种表演,并不能真正实践赶僵尸行走。节目起始,灯光关闭,四周从喧腾中归于沉寂,九时许的天色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阴森恐怖的音乐响起,随之场地间多出了身着白衫的魅影,所谓的“人尸”动作僵硬,一个紧随一个挪动,也故意去凑近坐在前排的姑娘,制造出一阵慌乱和尖叫声。尽管主持人说,不要去拍照,不要用手去摸“尸体”,但并没有营造出那种“聊斋鬼屋”的情景。这个“赶尸”,也就草草收场,演出进入下一个节目。
但是,这个节目诱发了我对赶尸的好奇,很像弄清其中的奥妙所在——死人为什么会活?尸体为什么会走?吉首大学教授陆群对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赶尸者做了描述:学赶尸,必须胆子大,身体好,如果相貌丑一点,更好。赶尸匠先让应试者望当空的太阳,然后旋转并突然停下,要你马上分辨东西南北,否则说明夜晚赶尸分不出方向。接着,要找东西、挑担子。因为遇上较陡之高坡,尸体爬不上去,就得一个一个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后,还有一项面试——将一片桐树叶放在深山的坟山上,黑夜里让一个人去取回来,这样才能证明有胜任赶尸匠的胆量。赶尸匠接到赶尸业务时,如果答应,他便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让将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别等写上,然后画一张符,贴在这张黄纸上,最后将这张纸藏在自己身上。赶尸匠的穿着十分特别,不管什么天气,都穿着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色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腰包藏着一包符。师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画符,途中遇到意外情况,便将这种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树上。同时,徒弟必须学会三十六种功,才能去赶尸。第一件是死尸“站立功”,就是要让死尸能站立起来。第二件是“行走功”,就是让尸体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转弯功”,要尸体走路能转弯。另外,还有“下坡功”、“过桥功”、“哑狗功”等。“哑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见着尸体不叫。因死尸怕狗叫,狗一叫,死尸会惊倒,特别是狗来咬时,死尸没有反抗能力会被咬得体无完肤。最后一种功是“还魂功”,实际上是用一种湘西特产的草药撒在尸体上。当然,这种奇特的行业,只有在湘西才行得通。原因有四个:只有湘西有“死尸客店”,只有湘西闻见赶尸匠的小阴锣知道回避;湘西村外有路,而其地方的路一般都穿村而过;湘西人闻见阴锣声,主动将家中的狗关起来。因而,“赶尸”成了除湘西之外,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一种神秘而独特的行业。
最后,苗寨这场“桃花岛篝火晚会”,在苗仔、苗妹和观众们热情洋溢的“转圈舞”中,不仅将夜色浓重的苗乡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也将这场以简单的节目图解苗族奇风异俗的行为延续至结尾。曲终人散,也正适合这种场景。高潮过去,火焰渐灭,也像是一个象征或者比喻——一场偶遇,又在激情戏灭之后,踏上各自的归途。于是,再次举上火把,踏着进入寨子的小路,并在表演过节目的苗家姑娘的频频回首中,又一次踏上载我们而来的面的,在夜色凄凄和凉风缕缕之中,被送往出发的那个地方……
抵达凤凰当天,当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去观看苗族篝火晚会。所乘的面包车,在蜿蜒而坎坷的山道上绕过几个湾,我们便被吞吐在山腰的一个开阔地。那里,早有手持火把的小伙和脸颊上开花的姑娘们笑脸相迎……我们从苗族小伙手里,接过他们点燃的火把,紧随着前面蠕动的火龙前行,先下到土崖下的平坦处,走过一座木桥,再绕过一方不大的池塘,穿过上书“桃花岛”的木寨门,再转一个直角弯,就跨进了篝火晚会的演出场地。
场地并不大,十分的简陋。围墙围出,靠东为舞台,除了几面大鼓,并无幕布和装饰的道具。中间空出一块空地,西边搭有棚顶,下面是水泥墩支撑的厚木板,权作观众的座椅。不到八点,观众席上,也有许多空余,但随着灯光打亮,手持话筒的男主持,突然亮相于舞台中央。几句客套化的欢迎之后,音乐响起,篝火晚会拉开了帷幕。
首当其冲的,是一个跳舞的节目,有四个女的依次从舞台左边出来,跳一会后,四个男的依次从右边出来,随后是男女在舞台上跳。跟着强劲的音乐节拍,舞步奔放而刘畅,动作娴熟而齐整。那伴奏的歌曲,尽管听不明白,但还是能感受到,依然是在表达男女追求爱情,表达相互的倾慕、思恋和追求之情,情深意切,歌声婉转。下来比照,也许是一首具有土苗民族特色的民歌《六口茶》,歌词大意如下: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 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 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男:喝你五口茶呀问你五句话,你的那个弟弟(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 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女:呦耶呦耶呓呦呦耶,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耶)
当然,歌词的诸种探寻式的问话,以及苗妹表面讨厌似的回答,不仅揭示着一种少数民族的追求爱情的表达方式,还隐含了苗族姑娘表现内心世界的含蓄。期间,一堆篝火也被火把点着,干透的劈柴,瞬时之后,已经是火焰熊熊,映亮了场地中央的那一片空间,也映得观众的心中暖意融融。
随之,是苗族的鼓舞表演,先是光着膀子的苗族小伙,用鼓棒敲打着鼓边,苗族姑娘在鼓面前载歌载舞。鼓声咚咚响,鼓边叭叭敲,也敲出的苗族青年那女的内心世界。在鼓声里韵律里,苗仔满脸喜悦,神情里注满盈盈之爱慕;苗妹舞姿柔美,衣鈌飘飘,银饰抖动,在碎步挪动与转身之间,涤荡着内心的无垠情思。当然,那女的敲鼓位置,顷刻间换位转换,把一面并不大的鼓,敲出了各自的心声,打出了各自的心语。一面鼓,在苗族男女之间,顿成传达情义的媒介,也充当了表达爱慕的一种途径。一面鼓,也把苗族人善舞的本性,诠释的直接而富有丰富的内涵和情趣。鼓边哒哒,鼓声铿锵,一路情歌,一路思恋,就这样在鼓面与鼓边上,流淌成宛如不远处的沱江水……
此时,那堆篝火,燃烧得旺气十足,已是有数十,数百个火把,汇聚起来的火焰了。但是,接下来的节目,并不是互动式的“锅庄”一样的节目,而是有着某种迷信色彩的,让人为“玩火者”捏着一把汗的表演。先从火中拿出一段烧红的铁,用一张纸片靠近铁棍,纸片顿被点燃烧成灰烬,玩火者就用舌头去舔铁棍,舔舐两三次更换一根铁棍,如此三番五次,让观看者先是凝神静气,随之爆发出一阵掌声和热烈的喝彩声。此后,又一玩火者,身着红色长袍,从火堆上取下一节火柴头,吹灭跳动的火焰,口中念念有词完毕,深深呼吸空气之后,把火柴头塞进喉咙,当主持人喊完“五四三二一”,才从口腔里拽出,此时火柴头上仅有黑烟冒出,但玩火者口内并无伤痕。不用说,他的表演也博得了喝彩和洪亮的掌声。接下来的,更是把火玩到最高境界的人。表演的,是苗族的绝技——踩犁口。踩犁口又叫烫犁口或者过犁口,应该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这是一种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傩堂绝技。表演时,将在火堆里烧得赤红的铁片,用火钳夹出来依次排成一行,大致有七至九张犁口。表演者赤着双脚,包着红头巾,下穿红色短裤,上身裸露,口中念着咒语,从第一张犁口踩起,一直踩完全部烧红的犁口。在我的记忆里,不论什么肉挨上烧红的铁,顿时会烧得焦黑,并伴随着难闻的气味,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铁犁口的“玩火者”脚板上竟然没有一点被烫伤的痕迹。巫师的法力是否高强,这一下得到了直观的验证。不过,这种玩火又不被火灼伤的绝技,用科学的方法是不能解释的。还有,其中有几个观众被邀请参与“玩火”,在巫师念完口诀,用火把在他们的手掌、胳膊、肚皮上拂过,并没有被火烧得哇哇乱叫,说明神秘的巫师所念咒语起了重要作用。但我,还是对他们的邀约断然拒绝,因为我还是担心被火烧伤的。
接下来,是一个表现苗族习俗的节目——竹竿舞。持竿者是苗族小伙,他们蹲坐着,手持竹竿,跟着唱歌声的节奏,有规律的移动。跳舞者,是苗家妹子,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潇洒的做着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几排主干时,持竿者高声地呼喊:“嘿!呵嘿!”场面热闹,气氛热烈。这个节目进行中,也有人自告奋勇加入跳竹竿的行列。但多数由于动作不得要领,被竹竿夹住了腿脚,便引起一阵哗然和嘻笑。伴奏的音乐,是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苗家三月会》。这种舞蹈形式,也是具有苗族地域特色的舞蹈样式。而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流放南方时,对竹竿舞也有情有独钟,写下“蛮舞与黎歌,余音有沓沓”的咏叹。尽管不是对凤凰苗族竹竿舞的咏叹,但也表明这种舞蹈在中华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樊篱,被炎黄子孙所热爱并流传。
紧接着,又是表现苗族婚嫁风俗的节目。这个节目,邀请了一个观看演出的小伙子参与,表现和一个待字闺中的苗家姑娘的说亲、娶亲等习俗。客串的人物,有妖里妖气的媒婆,身着红妆的苗家妹子。主持人,做了做了最主要的闹剧导演。虽然表演的节目是俗之又俗的,但所揭示的苗族婚嫁习俗,却是很独特的。这里面的绝妙之处,便是女方的哭嫁。大概是,在土乡土寨,有女儿的人家,当女儿长大成人时,男方请媒人上门提亲,女方的父母在媒人花言巧语的介绍下,就把女儿许配给人家了。为了出嫁,父母必须派媒人到女方下聘礼。从下聘礼的那天起,女方在父母的劝导下,从此藏在闺阁开始哭嫁。出嫁的姑娘开始哭嫁时,寨子里所有同年同岁的未出嫁的姑娘,一到夜晚时都集中到女方家中伴嫁,既学哭嫁歌,也诉说姐妹情、朋友爱、离别绪。一般来说,哭嫁时间为一个月,多则两个三个月。按其内容和结构来说,前期主要有“别祖歌”、“别父母歌”、“别兄弟姐妹歌”、“劝亲人歌”、“恋家歌”、“恋寨歌”等,后期哭的内容有“离别歌"、“报恩歌”、“养育歌”、“诉苦歌”和“骂媒歌”,还有“讨酒歌”、“讨肉歌”。如果男方提出的嫁妆彩礼达不到要求和数量时,女方可以哭“拒嫁歌”,或者要求男方退婚的歌。此时,就可以唱《骂媒人歌》:“妈呀,妈!板粟开花中线线,背时媒人想鞋芽。穿我的鞋堵门板,死到阴问受熬煎……”以这种形式,表达对媒人的痛恨,也表达心中的各种情感。只是没能听到据说原生态的哭嫁,据说的特质,也没能现场感受到,比如:当哭到劝免励人时,歌声委婉动听,如行云流水,情意缠绵;当哭到离别时,歌声凄婉哀愁,丝丝扣人心弦,万转柔肠,别绪离情,悲悲切切,感人凄然落泪……
此后,要表现的是苗家的丧葬习俗中的——赶尸。赶着尸体行走,将死者僵硬的尸体从异地“赶”回家乡安葬,这种“赶”的本领让人非常好奇。不过,节目只是一种表演,并不能真正实践赶僵尸行走。节目起始,灯光关闭,四周从喧腾中归于沉寂,九时许的天色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阴森恐怖的音乐响起,随之场地间多出了身着白衫的魅影,所谓的“人尸”动作僵硬,一个紧随一个挪动,也故意去凑近坐在前排的姑娘,制造出一阵慌乱和尖叫声。尽管主持人说,不要去拍照,不要用手去摸“尸体”,但并没有营造出那种“聊斋鬼屋”的情景。这个“赶尸”,也就草草收场,演出进入下一个节目。
但是,这个节目诱发了我对赶尸的好奇,很像弄清其中的奥妙所在——死人为什么会活?尸体为什么会走?吉首大学教授陆群对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赶尸者做了描述:学赶尸,必须胆子大,身体好,如果相貌丑一点,更好。赶尸匠先让应试者望当空的太阳,然后旋转并突然停下,要你马上分辨东西南北,否则说明夜晚赶尸分不出方向。接着,要找东西、挑担子。因为遇上较陡之高坡,尸体爬不上去,就得一个一个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后,还有一项面试——将一片桐树叶放在深山的坟山上,黑夜里让一个人去取回来,这样才能证明有胜任赶尸匠的胆量。赶尸匠接到赶尸业务时,如果答应,他便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让将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别等写上,然后画一张符,贴在这张黄纸上,最后将这张纸藏在自己身上。赶尸匠的穿着十分特别,不管什么天气,都穿着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色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腰包藏着一包符。师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画符,途中遇到意外情况,便将这种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树上。同时,徒弟必须学会三十六种功,才能去赶尸。第一件是死尸“站立功”,就是要让死尸能站立起来。第二件是“行走功”,就是让尸体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转弯功”,要尸体走路能转弯。另外,还有“下坡功”、“过桥功”、“哑狗功”等。“哑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见着尸体不叫。因死尸怕狗叫,狗一叫,死尸会惊倒,特别是狗来咬时,死尸没有反抗能力会被咬得体无完肤。最后一种功是“还魂功”,实际上是用一种湘西特产的草药撒在尸体上。当然,这种奇特的行业,只有在湘西才行得通。原因有四个:只有湘西有“死尸客店”,只有湘西闻见赶尸匠的小阴锣知道回避;湘西村外有路,而其地方的路一般都穿村而过;湘西人闻见阴锣声,主动将家中的狗关起来。因而,“赶尸”成了除湘西之外,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一种神秘而独特的行业。
最后,苗寨这场“桃花岛篝火晚会”,在苗仔、苗妹和观众们热情洋溢的“转圈舞”中,不仅将夜色浓重的苗乡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也将这场以简单的节目图解苗族奇风异俗的行为延续至结尾。曲终人散,也正适合这种场景。高潮过去,火焰渐灭,也像是一个象征或者比喻——一场偶遇,又在激情戏灭之后,踏上各自的归途。于是,再次举上火把,踏着进入寨子的小路,并在表演过节目的苗家姑娘的频频回首中,又一次踏上载我们而来的面的,在夜色凄凄和凉风缕缕之中,被送往出发的那个地方……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