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回望旧村庄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回望旧村庄
                                                                  
                                                     文/深之海

      旧村庄由一簇簇土坯房子组成,黄灰的土墙,青色的屋脊,样貌一点都不吸引人。这些灰头土脸的房舍安静地栖息在一片由杨树槐树桐树等杂木构成的树林之中,如佛祖的脸庞,无悲似喜,表情平和恬淡。村里土街土路,每家每户都有一座或高或矮的青砖门楼,虽显凋蔽,但骨架仍在。它脾气不好时,那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地泥泞,到处鸡犬横行,一片聒噪,然而乡间也有美妙温润之时,譬如朝露日晞,炊烟袅袅,四季轮替,空气自然清新,这些好处却被人们在习以为常中淡忘了。不过村里的人却很活泛,每天工蚁似得进进出出,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着忙碌简单而又清贫的日子。

     秋播以后无农事。村里人打胡基一般选在农历十月。十月的天是蓝的,表情俊朗清秀,是那种淡极了的蓝,很淡很淡,淡到几乎没有色彩。村子周围是平展展的田野,空旷寂寥。向南远眺,南山隐在雾霭之中,想必那里下雪了吧。野兔这会多藏在路边的浅草从里,路人的脚步重了,它们时被惊起乱窜。行人也被兔惊着了,嘴里不断喊着“兔!兔!”目光四下游离,却苦于手无寸铁,只能眼睁睁地看到它们远遁。这时节麦苗还小,枯黄中挂着浅绿。十月的雨水开始消退,西北风日渐强硬起来。村里的土墙下到处竖着一捆一捆玉米秸秆,这些秸秆一天天在风干,十月时已变得枯黄破败。树枝上的桐叶经霜多次打杀以后全掉光了,纷纷被人们扫去当了柴火。初冬的清晨,有些寒冷,阳光弱弱地照射在人们身上,感觉不到一丝丝的温暖。


     吃罢早饭,打胡基的人们掮着工具纷纷上地去了。我们一帮小孩子尾随看热闹。他们培好一截平台,用平底锤子夯瓷实,在旁边摆放一方青石,四周垫平立稳,将四方的胡基模子安放在上面,然后撒上草木灰,顺手在模里铲满湿润的黄土,背着手站立上去,双脚来回地踩踏着。脚下黄土稍聚拢些,他们双手抓过面前的平底锤子狠狠向脚下的黄土砸去,个个手臂上肌肉鼓胀,脑门上青筋根根暴起。他们通常转着圈锤黄土,双脚踩着胡基模子的边缘,嘴里喘着粗气,锤光后他们后脚一磕,胡基模子应声散开,附身用挡板刮去边上的土茬子,一方土坯胡基就打好了。一块胡基和现在笔记本电脑一般大小,与砖头同样厚度,需要双手才能搬得动。打好胡基一溜溜摞在旁边的平台上,经历一冬就会被风干,这是村里人第二年二三月用做盖房的土砖。我随手抓一把黄土细看,这土松散,土块上布满砂眼,存不住水,可人们用模子硬生生让黄土站了起来,从此这堆黄土开始向村子中心行走。我经常想,所谓胡基,和胡萝卜一样,可能来自西部异域,顺着丝稠之路行走到关中平原,从此在满眼厚重黄土的地方安家落户并繁衍下来。如果没有这些胡基,估计我们的祖先就要地上挖一个深坑,再挖几眼窑洞穴居了。

    村里的人穷,住的房子都是用这种胡基垒起偏偏盖土坯厦房,冬暖夏凉。我家的旧宅院也是这样,头门朝北,前面三间土坯房住人。房西侧留乾门,有门洞通到庭院内。门首是座青砖土门楼,正中砖上雕刻着“耕读传家”四个正楷字,古朴厚实。除前面正房外,庭院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东边放杂物,西间是厨房,再往后面是二门,二门隔着前后院,后院用来养猪羊,并附有一间厕所。许多人家的庭院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格局,简陋朴实。

   
    幼年时我是一个板滞的孩子。可能营养不良吧,长着一颗大脑袋,身瘦体长,言少语痴。夏收时,村里人鼓励孩子们到田里拾麦穗,论斤犒赏。我也想去挣两毛钱买几根冰棍解解馋,可在麦田里奔跑一上午,我就中暑了,脑门发烫,呕吐不止,只能喝两碗绿豆汤角解暑气。头昏脑胀下不了地,我只能天天跟着爷爷,看他修农具,看他扯大锯,熬胶,或是看他在木头上凿卯。很多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坐在胡基垛上看他给村里人建房子。有时想,如果乡下的土日子一直这样不温不火地流淌下去,如果没有出现后面的意外,我可能会成为一名全把式的木匠,最次会成为一位面容粗粝的泥瓦匠。这样我干活多了,我的身体会日渐强壮起来,每天站在架板上,挥舞着瓦刀泥抹子汗流浃背,然后每顿可以吃两大碗油泼扯面,将头埋在碗里,就着紫皮大蒜狠劲吃,吃完后仰天打着饱嗝,想想都很快活惬意。


    在此现场观摩的途路中,我居然无师自通明白了盖土厦房的种种门道。先筑一道长三丈厚三尺的土墙。等墙风干了,在墙上一侧挖出几道竖槽子。竖槽里立圆木,用做后柱支撑,用碎砖烂瓦和着草泥塞实,明面上用草泥抹平,后柱俨然与土墙一体,安稳做了屋子的后背。前方和侧面横竖卯合着侧柱、中柱、立柱和门柱,前后柱之间有底梁或中梁为骨干,这样一架木头框架就矗立起来了。木头之间的空档,全是泥胡基垒的,横垒一层,竖垒一层。胡基中间用草泥糊住。垒墙时预留了门窗空间。侧墙基本垒实,顶部留下了一小亮窗。前墙垒到前檐高度时,靠土墙后背,架檁子做成一个坡面,然后钉上横椽。横椽上铺细柴,再覆上一层麦草泥,最后再仰面朝上布满一溜溜青瓦,青砖砌高屋脊,这样三间土厦房子就算基本建成了。最让人惊奇的是,一堵土墙可以供两家共用,你在墙东盖三间房,我在墙西盖三间房,倒也互无侵扰,相依安居。

     盖土坯房时最美好的记忆是和泥。看见有人和泥了,我就从胡基垛上跳下来,穿着雨胶鞋在泥里学着大人乱踩。乡下人和泥,为了增强泥的筋力,通常将麦草铡成一截一截,用水泡了拌在泥里。我很中意踩泥的乐趣,细软的泥从脚底挤压而出,和我多年后在海边沙滩上光脚踩站细沙是一个感觉,满足了个人的征服欲望。和好的泥被人们一层一层涂抹在墙上或夹隙里,松散的黄土在麦草的支撑下同样站立起来了,变成了三间土坯房。这些黄土顶天立地,似乎活脱脱长成了一个男子汉,有了责任担当,从此开始替人们遮风挡雨。

      土坯房的主体起来以后,建造细节远没有结束,还要用稀泥抹了墙面,安上木门和格子窗棂,砌了土炕。热爱生活的主妇在坑洞里塞满柴草,用火的热情逼走泥土中的水汽。盖好的房子不能马上住人,要经历一个夏天的炙热,潮气散光了,才用芦苇扎的顶棚,糊上五颜六色的纸,用白土泥浆抿刷了前檐和室内的土墙,燥干后那墙粉白细腻,散发着浓浓的土腥味,一个家就这样建成了。随后人们上集买了猪羊鸡犬,鸡犬之声不绝于耳,那日子顿时生动鲜活起来,值得回味。


       几年后我变成了一个懵懂腼腆的少年。有时玩的无聊透了,我就一个人爬上房顶,躺在青瓦面上看那飞过的大雁,瞅那唧唧杂杂的麻雀,也看天上那飘过的云彩,幻想那一朵云朵上有孙悟空正与天兵天将嘶杀,另一朵厚云上有托塔天王在观战,旁边一朵白云上有那吒三太子蹬着风火轮干瞪眼……满脑子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也偷看姐姐背着书包从学校回来,坐在院里写作业,神情专注,苦思冥想。有时也偷看妈妈黄昏时在房间里点一把麦草熏走蚊蝇,也暗中观察父亲将自行车放在院中,蹲在厨房门口抽烟,愁苦中似有浅喜……这些情景一直深深烙进我的脑海,久久不能遗忘。

     在土坯房内,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青年时,我和许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艳羡外面世界的精彩,身体的成长让性格开始变得异常固执起来。小小的村庄已盛不下年轻人一颗难以安分的野心,我们不满于父辈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命姿态,开始梦想着找寻自己的生活。我曾一度看着已变得有些低矮的土坯房子皱起眉头,心说这种贫困无聊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经过多次辗转尝试,不少同龄人与我一样,最终义无反顾表情坚决地走向远方,情愿到处飘泊,再苦再累,也不愿再回望故乡。

    近几年年节时回家,村里的土坯房不多见了。能看见的土坯房差不多全坍塌了。村里人全部住上的水泥砖瓦房子,宽敞明亮,墙外的瓷砖熠熠生辉。这些惊喜的变化,让人欣喜之余也不免感叹。其实当年我们逃离出走时没有意识到,我就出生在土坯房内。那里是我生命的起点,而那一簇簇土坯房组成的村庄成了我人生最初的舞台。在那里,我吃着干干净净的粮食,喝着清冽的井水,吸呼着清洁的空气,观看着蓝天白云,在朴素简陋中一天天长大, 更让人珍惜的是这些由土坯房和树木的构成的时空承载了我生命之初最让人回味的幸福时光。回望旧宅院旧村庄,再想想这些土坯房,或许岁月的流失没有土腥气,更多只有记忆的美好和感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