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已渡虎山来(已刊发)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本帖最后由 蓝莲花 于 2017-1-6 20:53 编辑
时值深冬时节,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虎山长城。它坐落于丹东市十五公里处的虎山镇。我伫立在入口处,向远处眺望,长城犹如一条白色的带子沿着虎山一路蜿蜒着。虽然它没有传说中的宏伟,却依然可以分辨出山路崎岖陡峭。我迫不及待的走了进去,拾阶而上。脚踏在仿古青砖上,身体向前倾斜着,灵魂早已跳荡在几百年前的厮杀声里。置身于敌台向外瞭望,远处一片苍茫。我恍若听见了胡马嘶嘶的声音,它摇动着尾巴一边饮水,一边啃着青草。旁边的士兵身着铠甲,目光探寻着远方。
我的思路被后面的母子打断了,只见她们手脚并用向前爬行着,尽管十分辛苦,母亲却一直鼓励着儿子。每爬上一个台阶,距离山顶越近。随着越爬越高,恐高症让我丢掉了最初的兴奋。我不得不感慨,人类最终还是要屈服于自己的恐惧心理。冒险与新奇总是一路伴随,我不能够放弃。无波无澜,非我所愿!我眺望着远处狭窄的山路,两侧围着栏杆。每一次的眺望,裹挟着生命的律动,仿佛与历史对视。终于到了第一个敌台。敌台为四方形,又名马面。其高约十几米,由仿古青砖搭建。内侧有通道可以爬到顶端的平台。据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而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我伸出头去向外张望另外一座敌台的距离,貌似六十步之外了。从敌台出来,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爬上来最高的烽火台。烽火台,又名烽燧,烟墩,墩台。长城最主要的设施就是这座烽火台,点燃烽火历来是传递战事的方法之一。战争一起,攻城掠地,民不聊生。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昌龄有诗为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关于烽火台,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博得褒姒一笑失了江山。天然的屏障长城不能抵御外敌,能够抵御外敌的是人心。如今的烽火台没有了传递信息的功能,长城也消失了抵御的功能。然而,它们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极大的凝聚力。每当人们提起长江长城,心中便涌动着自豪感。
这座重新修整后的虎山长城建于明宪宗成化五年,本意为防御建州女真人即努尔哈赤部落的侵扰。长城由过街城楼,敌台,战台,烽火台等组成。而虎山的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是明朝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我张开了双臂,呼吸着清新的风。对面是沃野千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自然风貌一览无余。一片民房有秩序地排列着,民房的四周是肥沃的土地。此刻的鸭绿江结了冰,静静地卧着。咱们熟悉的朝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分为北朝鲜。它的前身是由王建于918年所建(又名王氏高丽)。当时高丽是中国的邻国,适逢金灭辽后,于是王建派使臣来金,行君臣之礼。多年后,高丽又成为成吉思汗征讨日本的跳板。其后的历史一直和我们休戚相关。我们见到的民居隶属于朝鲜的古城义州,边境上虽然有士兵守卫,并无剑拔弩张之势。虎山两侧的中国与朝鲜是鸡犬相闻,一衣带水的友好睦邻。在与一位老者的攀谈中,山上至今仍留有薛仁贵的马蹄印。白袍小将薛仁贵的坐骑是神马,马蹄子踏在石头上自然是铿锵有力。史料记载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即后来的王氏朝鲜。三月,在安东市无法脱身。薛仁贵单枪匹马冲入敌营,至此名声大震。打败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薛仁贵被封为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郡护。其后他南征北战,几度沉浮。把高句丽永远地阻挡在了鸭绿江的另一端。历史一路走来,让人心酸。因为每一次战争都会让母亲失去儿女,让孩子失去家园。
天空飘起了细雨,长时间地站立在烽火台上,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豪迈之气,不由吐口而出:“深冬细雨漫虎山,举目凭栏意志坚。散尽硝烟旌旗展,追风胡马踏平川。”其实,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辽东巡抚王之诰来到虎山长城,他触景生情,曾赋诗一首:“九连城畔草芊绵,鸭绿津头生暮烟。对岸鸟鸣分异域,隔江人语戴同天。皇仁本自无私覆,海国从来奉朔虔。分付边人慎封守,莫教樵牧扰东田。”这首诗充分地诠释了虎山的地理位置,一座长城分开了中朝两国。一条鸭绿江水,使两岸的人民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明史兵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这里的“鸭绿”就是指鸭绿江。于是虎山长城得以重新维护。
从烽火台上沿着石阶走下来,看见了栈道。栈道的边缘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写着“一步跨”三个大字。这块石头就是界碑。抚摸着“一步跨”这三个大字,后面是窄窄的鸭绿江,江的边缘两侧是铁丝网。只有江对岸可以看见身着绿色军大衣的士兵,在严寒中恪守着自己的职责。青山不老,绿水悠悠。历史把虎山长城抛在了万里长城的最东端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伫立在虎山长城的顶端,烽火台因为虎山而壮丽,虎山亦是因为烽火台而秀美。中朝两国人民同饮一江水,鸭绿江环绕着虎山,生生不息地流淌。站在这里,我不由浮想联翩。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了当初的统治者。在当时它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起到了阻挡敌方的作用。历史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长城以其连绵不绝之势,重塑出亘古长存的一种精神。如国歌中唱到:“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正因为如此,泰戈尔赞叹它:“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
时值深冬时节,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虎山长城。它坐落于丹东市十五公里处的虎山镇。我伫立在入口处,向远处眺望,长城犹如一条白色的带子沿着虎山一路蜿蜒着。虽然它没有传说中的宏伟,却依然可以分辨出山路崎岖陡峭。我迫不及待的走了进去,拾阶而上。脚踏在仿古青砖上,身体向前倾斜着,灵魂早已跳荡在几百年前的厮杀声里。置身于敌台向外瞭望,远处一片苍茫。我恍若听见了胡马嘶嘶的声音,它摇动着尾巴一边饮水,一边啃着青草。旁边的士兵身着铠甲,目光探寻着远方。
我的思路被后面的母子打断了,只见她们手脚并用向前爬行着,尽管十分辛苦,母亲却一直鼓励着儿子。每爬上一个台阶,距离山顶越近。随着越爬越高,恐高症让我丢掉了最初的兴奋。我不得不感慨,人类最终还是要屈服于自己的恐惧心理。冒险与新奇总是一路伴随,我不能够放弃。无波无澜,非我所愿!我眺望着远处狭窄的山路,两侧围着栏杆。每一次的眺望,裹挟着生命的律动,仿佛与历史对视。终于到了第一个敌台。敌台为四方形,又名马面。其高约十几米,由仿古青砖搭建。内侧有通道可以爬到顶端的平台。据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而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我伸出头去向外张望另外一座敌台的距离,貌似六十步之外了。从敌台出来,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爬上来最高的烽火台。烽火台,又名烽燧,烟墩,墩台。长城最主要的设施就是这座烽火台,点燃烽火历来是传递战事的方法之一。战争一起,攻城掠地,民不聊生。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昌龄有诗为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关于烽火台,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博得褒姒一笑失了江山。天然的屏障长城不能抵御外敌,能够抵御外敌的是人心。如今的烽火台没有了传递信息的功能,长城也消失了抵御的功能。然而,它们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极大的凝聚力。每当人们提起长江长城,心中便涌动着自豪感。
这座重新修整后的虎山长城建于明宪宗成化五年,本意为防御建州女真人即努尔哈赤部落的侵扰。长城由过街城楼,敌台,战台,烽火台等组成。而虎山的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是明朝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我张开了双臂,呼吸着清新的风。对面是沃野千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自然风貌一览无余。一片民房有秩序地排列着,民房的四周是肥沃的土地。此刻的鸭绿江结了冰,静静地卧着。咱们熟悉的朝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分为北朝鲜。它的前身是由王建于918年所建(又名王氏高丽)。当时高丽是中国的邻国,适逢金灭辽后,于是王建派使臣来金,行君臣之礼。多年后,高丽又成为成吉思汗征讨日本的跳板。其后的历史一直和我们休戚相关。我们见到的民居隶属于朝鲜的古城义州,边境上虽然有士兵守卫,并无剑拔弩张之势。虎山两侧的中国与朝鲜是鸡犬相闻,一衣带水的友好睦邻。在与一位老者的攀谈中,山上至今仍留有薛仁贵的马蹄印。白袍小将薛仁贵的坐骑是神马,马蹄子踏在石头上自然是铿锵有力。史料记载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即后来的王氏朝鲜。三月,在安东市无法脱身。薛仁贵单枪匹马冲入敌营,至此名声大震。打败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薛仁贵被封为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郡护。其后他南征北战,几度沉浮。把高句丽永远地阻挡在了鸭绿江的另一端。历史一路走来,让人心酸。因为每一次战争都会让母亲失去儿女,让孩子失去家园。
天空飘起了细雨,长时间地站立在烽火台上,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豪迈之气,不由吐口而出:“深冬细雨漫虎山,举目凭栏意志坚。散尽硝烟旌旗展,追风胡马踏平川。”其实,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辽东巡抚王之诰来到虎山长城,他触景生情,曾赋诗一首:“九连城畔草芊绵,鸭绿津头生暮烟。对岸鸟鸣分异域,隔江人语戴同天。皇仁本自无私覆,海国从来奉朔虔。分付边人慎封守,莫教樵牧扰东田。”这首诗充分地诠释了虎山的地理位置,一座长城分开了中朝两国。一条鸭绿江水,使两岸的人民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明史兵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这里的“鸭绿”就是指鸭绿江。于是虎山长城得以重新维护。
从烽火台上沿着石阶走下来,看见了栈道。栈道的边缘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写着“一步跨”三个大字。这块石头就是界碑。抚摸着“一步跨”这三个大字,后面是窄窄的鸭绿江,江的边缘两侧是铁丝网。只有江对岸可以看见身着绿色军大衣的士兵,在严寒中恪守着自己的职责。青山不老,绿水悠悠。历史把虎山长城抛在了万里长城的最东端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伫立在虎山长城的顶端,烽火台因为虎山而壮丽,虎山亦是因为烽火台而秀美。中朝两国人民同饮一江水,鸭绿江环绕着虎山,生生不息地流淌。站在这里,我不由浮想联翩。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了当初的统治者。在当时它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起到了阻挡敌方的作用。历史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长城以其连绵不绝之势,重塑出亘古长存的一种精神。如国歌中唱到:“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正因为如此,泰戈尔赞叹它:“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