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尽处:回头也无岸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这是群山与林海中最为寻常的一道沟谷。
    若不是有人引导,差不多都会错过。也不能叫错过吧。太行山自东北向西南逶迤一千多里,横跨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断层岩壁时现,这样的沟壑峡谷数不胜数。众多之中,和某一个相遇,只能是偶然。或者最多拿个缘份的说辞嵌进去,是偷懒也算给出道理。
    沟谷名之九里,走起来怕是要翻作一倍。好在有水,是那种真正的山之泽、林之露。飞瀑流泉,从密密匝匝的荆棘间咕咕洇出,从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根部淘过,涤朽木,濯裸岩,跌断崖,直至月牙形的某段平缓处,润几丛芦苇,媚一二草蝶。水有万态,山泉却是不可方物的妙品。比如她纯净透明的永远如一,比如她时时新生的不滞不涩。漫川青碧,新鲜氤氲,久居都市失敏于秽浊的嗅觉再次唤醒。更可心是,伊从不拒斥人贴面及肤的亲昵,由着你哪——触之清爽,品之甘洌。伊自己呢,随行随净,不染无漶,欢歌于自己的轨迹里。
     如此,这一路行来便不紧不慢、不疲不躁。
     可是,可是渐渐有了缺憾感——您说,一连行走十几里,即使人间盛景,是不是也有些流于平淡而少了高潮啊!也许,沉浸于美景稍久,我们的感觉就开始钝化、倦怠,奢想着是不是该峰回路转里有所易变有所惊奇?
     多少回里,我们不都是在最后的尽头里,与貌似意外其实是深度的期盼而相遇而拥抱而共和?

     终于,路开始抬升,有山崖壁立前方。
     攀上百尺陡立石阶,隔着苍苍老树,隐约望见琉璃屋顶。想,该是到了。再深呼吸,弓腰低头,全力对付最后的石阶。耳边响起一声“施主万福”,驻了足,抬起头看时,已经在门前了——门前站着一位银发老妪,手中端着一只碗。
    什么套路?
    再看,碗中只是素面,而已。人家正在用午饭呢。
    未及开口,老妪在先发话:随缘,多少不限。
    有些抵触。抵触是听懂了她所谓的“随缘”重在“随”而不在“缘”,抵触还在于无论佛道,“缘”原本可遇而不可求,“随”却成了惯例成了前提成了绕不过去的门槛。
    那就随吧。一把碎银递上去,老妪扭了一下下巴,示意门可以进了。
    满目惊异!
     这是太行山脉最为常见的那种断崖。地壳断裂并上下错开,经年累月风雨剥蚀,斧劈刀削般的凌厉与壁立千仞的崔嵬便岸然出世了。水随山升,山谷中的幽泉正从峰巅淌下,从这里出发。断崖下,有二百平方左右的平台,依着崖根,一溜四五座低矮小屋,下为石砌墙基,上覆琉璃檐瓦。凑近看了,说明文字云,初建于唐,其正中一座之墙基至少不晚于宋朝。
    有些敬畏,只关于时间。
    便低首入室,想一观内景。室内昏暗,等了一阵,才看清无非泥塑神像,竟然佛道兼备。右侧,挨着神台置一榻,蚊帐草席,俨然有人寤寐于斯。
    退出来,再环看。早到和迟来的游客三三两两各自膜拜着。
    伸出双掌,空中滴落泉水,静了手。
    回转,下山。身后,老妪声音添了柔和,是——施主万福。
   
    仍是流泉林荫。脑中却挥之不去断崖下的种种。
    我们肯定不是施主。能够施与者,大抵应该是某些方面自觉饱满因而可输出无乏吧。
    我们是匮乏者呢。
    佛道释儒由来已久。可中华大地之上,信仰却一直在云端漂浮。稍高一点的,蓬蒿之上,也就是信念而已。实用、我用、人人用的赎买信念,早已把信仰的神圣亵渎到尘烟苍苍。
    没有信仰,众神逃逸。好山好水兀自回黄转绿,年年岁岁。我们来,我们去,也不过是在偶遇的一遭中,浅浅沐浴,如水濯足。
    想起某位笔友谈到苦难的磨砺才是成人之礼。当时抗诘道,福祉才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唯神州众生才视苦难为成人必备之历练,大约苦难已是此地众生必修功课而然吧。苦什么,难什么,形而下到形而上,岂非一言可尽。
    尽处有断崖。回头呢,一川水出,不见行迹。
    岸,天边有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