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散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老杨(散文)
竹林子
乡村的傍晚,天空幽蓝,落日纯净。夕阳如一团即将耗尽热量的火球,慢慢沉入贾鲁河西岸那片密密匝匝的洋槐林。
老杨依旧穿着灰不啦叽的圆领白汗衫,一只手拿着剥好的青葱棵,另一只手的胳肢窝夹着漆皮斑驳的豆青瓷碗,迈起八字步踏着落日的余晖准时出现在大队合作社门口,递上油渍麻花的一毛纸票,让售货员打一碗坏红薯干酿制的白酒,靠在门框上仰脖子一气喝干,嘴嚼着青葱,迷离的眼神瞅着渐暗的暮色喃喃自语。
据老辈人说,老杨原本姓阎,祖籍豫东商丘,街头卖艺出身,解放前流落我们村子寨内,因左邻右舍都是杨姓,为了融入这个群体,随之被同化改了姓氏。老杨从小练就一身轻功武艺,于街头勾栏瓦肆中钻过火圈上过刀山,表演失手刀尖将肚皮划破,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夏天里成为他扯皮露胯炫耀的资本。旧社会混迹于街头打把式卖艺的都是多面手,老杨为大户人家唱过堂会,端坐在椅子上扎好武架子,胳膊腿吊四只带铁箍的柏木桶盛满清水,最后又在脖子上加一只水桶,一出戏唱下来大气不喘。老杨最拿手的绝活是半拉脸哭半拉脸笑,可惜我年岁小没有见过。印象中老杨瘦瘦的高个子,长一副曼长烟熏脸,眉宇间的抬头纹如刀刻斧凿,好像天生就是扮演坏人的角色。老杨的上齿镶着两颗大金牙,咧嘴一笑黄灿灿的,村人传说那是用纯金做成的,给他的身份增添了几分神秘。儿时懵懂记得县剧团在我们村子西岗上演过《山乡风云》,老杨扮演土匪头子七爷,阴森森坐在台子上,面前架一挺机关枪。唱罢戏没多久,老杨就死了老婆,接着挨批斗被发配农村,于穷愁潦倒中了此残生。
想当年,老杨两口子都是风靡县城演艺界的名角,至今老辈人都记得他们的名字。老杨在县剧团当武教师,客串演花脸,上场一个亮相,伸手抹一把脸,半拉脸哭的泪水涟涟,另外半拉脸颤抖着皮笑肉不笑,仅那一手的绝活,曾经倾倒多少戏迷粉丝。老杨的媳妇虽无倾国倾城相貌,却有沉鱼落雁之容,值此青春风韵年华,一根粗黑瓷油油的大辫子扎在脑后,下摆与屁股齐,红辫梢甩来甩去十分惹眼,艺名就叫“大辫”,是县城曲艺厅的头牌。那年月没有电视,电影、戏剧十天半月难得看一回,大辫天天晚上在曲艺厅唱坠子书,成为机关干部和领导们的捧角。大辫穿着薄如蝉翼的白丝绸衣裤出场往台前一站,抬玉指掂起八仙桌上如高粱馍一般地惊堂木,“啪”地一声拍一下,沙哑的嗓子来几句开场白:“说书不说书,先拍惊堂木。天也不早啦,人也不少啦,鸡也不叫啦,狗也不咬啦,咱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说的是岳飞大战牛头山,王祥卧冰惊动天。孟姜女哭的长城转,三英雄结义在桃园。”紧接着,大辫手打檀木简板“哎”地一声嗓音由低渐高,跟着坠胡伴奏就唱了起来:
您听文来您听武,
您听奸来您听忠。
您听文来包公案,
您听武来杨家兵。
会听书您往那西北观看,
大道上来了一哨人马兵。
烟尘滚滚遮天日,
刀枪剑戟耀眼明。
有心叫他慢点走,
啥时候能唱到热闹中。
您的心急俺的嘴快,
弦子拉拉再帮帮工。
简短捷说不费事,
转眼间来到了汴京城……
此刻大厅内早有人拍起巴掌喝彩叫一声“好”,将气氛推向高潮。
大辫戏唱的好,也有人缘,一个弹丸小县城,官场上左右逢源,难免招人嫉妒,引来一场杀身之祸。
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开始之初,不涉政事的大辫莫名其妙与“保皇派”牵扯到一块,随之成为造反派专政的对象。此时偏偏节外生枝,大辫因患急腹症住进医院,被确诊为宫外孕,手术原本不大,却被主刀医生人为留下一把剪子于腹腔中,一代红伶香消玉殒。
大辫死的那年夏天,我才8岁,一天晌午正在村北玩耍,忽见一辆木太平车拉着一副白木茬棺材由北向南穿街而过,直接进入学校南边岗坡的老坟地停下来。乡下老规矩,人死在外边不能进家,况且又是三伏天,没有水晶棺冷藏尸体,只好草草挖坑掩埋。
埋葬大辫三天后,老杨在妻子的坟前搭起灵棚,请来两班响器,吹吹打打热闹了一整天。那天晴空无云,毒辣辣的太阳晒得西岗顶的草木都塌了叶子,暑热气如揭开锅的蒸笼。村人齐聚在岗坡上,连附近村子的人都来看热闹,男男女女黑压压一大片,挤堆坐在老柿树的凉荫下。老杨身穿紫花绸衣裤,手脖上明晃晃的金壳表在阳光照射下粼粼泛光。他叉腿站立在四方八仙桌上,呲着大金牙面带哭相,将成箱买来的“芒果”牌带锡纸香烟剥开,白花花的烟卷盛满一簸箩,冲席地而坐看热闹的人群不停势地撒烟,撒完一箱子接着再剥。那时的“芒果”烟带锡纸的一盒零售价三毛一,不带锡纸的三毛钱,老百姓压根就吸不起,只有两人打赌时才发狠说,谁输了买一盒带锡纸的烟。目睹此情景,村人私下议论纷纷,都说老杨有钱,真人物,够排场,把老婆的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还有金壳手表都一块给埋了。可怜大辫撇下一双儿女,女儿两岁,小儿子才蹒跚学步,连要摔的老盆都掂不动。老杨将老盆临时埋在妻子的坟前,等儿子长大了再摔。
失去了妻子的庇护,赳赳武夫的老杨亦成为专政对象,被剧团除名,带领一双儿女回到村里当农民。老杨平生爱喝酒,返乡后更是借酒浇愁,每喝必醉,躺地上睡的跟死人一般。为了让老杨少喝酒,村人给他弄一只鹌鹑玩,夜晚老杨曾经手把鹌鹑钻进我家屋子里,跟一辈子喜爱这种玩物的爷爷喝酒,喝完酒俩人找来一个罗圈,随手撒几粒谷子,各自将鹌鹑撂进罗圈内,头抵头看鹌鹑叨架取乐。素来心善的爷爷当面劝老杨说,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能玩物丧志。老杨不听劝,依旧的酗酒,将妻子留下来的几箱子衣物家私陆续拿集市上变卖,先是买成瓶的酒喝,此后囊中羞涩,天天喝一毛钱一碗的坏红薯干酒,喝的满脸发怔。
俗话说:人穷志短。老杨喝干家底,断了经济来源,为解嘴馋,买来一支猎枪,夜晚不睡觉,围着村子乱转悠,寻机偷鸡摸狗,搅扰得村人不安宁。日久天长,村人先前对老杨那种好印象荡然无存,终日里像防贼一样对待他。老杨自觉在村人面前失去了尊严,索性破罐子破摔,时常跟街坊吹胡子瞪眼耍不论理,一副的泼皮无赖相。老杨烟瘾发了,一时买不起成盒的劣质卷烟,趿拉一双露脚趾头的烂鞋,赶集寻地摊专吸骗烟。乡下人在老坟岗地栽几棵烟苗,青叶子揉碎了自个舍不得吸,偷偷拿集市上的背影处摆地摊,想换一点吃盐钱。老杨蹲在地摊前,说是先品尝一下滋味,用半张破报纸卷一大把烟叶,贪婪地过烟瘾,于烟雾缭绕中撕心裂肺地咳嗽,随着五官的错位眼泪鼻涕淌满脸。过足了烟瘾,老杨站起身抹一把脸,却不买烟叶,拍屁股走人,气得卖家祖辈奶奶的骂人,他呲牙嘿嘿一笑,头也不回,全当没听见。老杨喝醉酒能睡两天,饥一餐饱一顿地吃饭,终于体力不支而病倒,据说是胃溃疡,躺在西岗顶的地铺上肚子疼得嗷嗷乱叫,却无人管。老杨口渴了,小女儿用绳子绑一个瓦罐,到大街上的水井里打来凉水喂他喝。不知何时,老杨死在地铺上,邻居听见孩子哭声上门看时,那尸体早已僵硬了。村人找来一捆秫秸箔,把老杨的尸体放进去,就地卷巴一下,抬到岗顶老坟地给软埋了,那情景与妻子死时的热闹场面相比,十分地寒酸。
老杨死后,一双年幼的儿女无依无靠,大队临时决定,交给村里一户地主抚养。地主老两口无儿无女,正好补缺,尽心尽力,将满怀的慈爱倾注到孩子身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老杨被平了反,女儿接班进入县剧团,却是无师自通,登台就唱黑头,很快唱出了名气,调往外地工作。逢年过节,姊妹俩归乡为父母上坟,顺便探望曾经养育过他们的爷爷奶奶,给老人买来吃的喝的,让老人晚年的生活多一点念想,孤寂的精神得到慰藉。
可惜,老杨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竹林子
乡村的傍晚,天空幽蓝,落日纯净。夕阳如一团即将耗尽热量的火球,慢慢沉入贾鲁河西岸那片密密匝匝的洋槐林。
老杨依旧穿着灰不啦叽的圆领白汗衫,一只手拿着剥好的青葱棵,另一只手的胳肢窝夹着漆皮斑驳的豆青瓷碗,迈起八字步踏着落日的余晖准时出现在大队合作社门口,递上油渍麻花的一毛纸票,让售货员打一碗坏红薯干酿制的白酒,靠在门框上仰脖子一气喝干,嘴嚼着青葱,迷离的眼神瞅着渐暗的暮色喃喃自语。
据老辈人说,老杨原本姓阎,祖籍豫东商丘,街头卖艺出身,解放前流落我们村子寨内,因左邻右舍都是杨姓,为了融入这个群体,随之被同化改了姓氏。老杨从小练就一身轻功武艺,于街头勾栏瓦肆中钻过火圈上过刀山,表演失手刀尖将肚皮划破,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夏天里成为他扯皮露胯炫耀的资本。旧社会混迹于街头打把式卖艺的都是多面手,老杨为大户人家唱过堂会,端坐在椅子上扎好武架子,胳膊腿吊四只带铁箍的柏木桶盛满清水,最后又在脖子上加一只水桶,一出戏唱下来大气不喘。老杨最拿手的绝活是半拉脸哭半拉脸笑,可惜我年岁小没有见过。印象中老杨瘦瘦的高个子,长一副曼长烟熏脸,眉宇间的抬头纹如刀刻斧凿,好像天生就是扮演坏人的角色。老杨的上齿镶着两颗大金牙,咧嘴一笑黄灿灿的,村人传说那是用纯金做成的,给他的身份增添了几分神秘。儿时懵懂记得县剧团在我们村子西岗上演过《山乡风云》,老杨扮演土匪头子七爷,阴森森坐在台子上,面前架一挺机关枪。唱罢戏没多久,老杨就死了老婆,接着挨批斗被发配农村,于穷愁潦倒中了此残生。
想当年,老杨两口子都是风靡县城演艺界的名角,至今老辈人都记得他们的名字。老杨在县剧团当武教师,客串演花脸,上场一个亮相,伸手抹一把脸,半拉脸哭的泪水涟涟,另外半拉脸颤抖着皮笑肉不笑,仅那一手的绝活,曾经倾倒多少戏迷粉丝。老杨的媳妇虽无倾国倾城相貌,却有沉鱼落雁之容,值此青春风韵年华,一根粗黑瓷油油的大辫子扎在脑后,下摆与屁股齐,红辫梢甩来甩去十分惹眼,艺名就叫“大辫”,是县城曲艺厅的头牌。那年月没有电视,电影、戏剧十天半月难得看一回,大辫天天晚上在曲艺厅唱坠子书,成为机关干部和领导们的捧角。大辫穿着薄如蝉翼的白丝绸衣裤出场往台前一站,抬玉指掂起八仙桌上如高粱馍一般地惊堂木,“啪”地一声拍一下,沙哑的嗓子来几句开场白:“说书不说书,先拍惊堂木。天也不早啦,人也不少啦,鸡也不叫啦,狗也不咬啦,咱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说的是岳飞大战牛头山,王祥卧冰惊动天。孟姜女哭的长城转,三英雄结义在桃园。”紧接着,大辫手打檀木简板“哎”地一声嗓音由低渐高,跟着坠胡伴奏就唱了起来:
您听文来您听武,
您听奸来您听忠。
您听文来包公案,
您听武来杨家兵。
会听书您往那西北观看,
大道上来了一哨人马兵。
烟尘滚滚遮天日,
刀枪剑戟耀眼明。
有心叫他慢点走,
啥时候能唱到热闹中。
您的心急俺的嘴快,
弦子拉拉再帮帮工。
简短捷说不费事,
转眼间来到了汴京城……
此刻大厅内早有人拍起巴掌喝彩叫一声“好”,将气氛推向高潮。
大辫戏唱的好,也有人缘,一个弹丸小县城,官场上左右逢源,难免招人嫉妒,引来一场杀身之祸。
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开始之初,不涉政事的大辫莫名其妙与“保皇派”牵扯到一块,随之成为造反派专政的对象。此时偏偏节外生枝,大辫因患急腹症住进医院,被确诊为宫外孕,手术原本不大,却被主刀医生人为留下一把剪子于腹腔中,一代红伶香消玉殒。
大辫死的那年夏天,我才8岁,一天晌午正在村北玩耍,忽见一辆木太平车拉着一副白木茬棺材由北向南穿街而过,直接进入学校南边岗坡的老坟地停下来。乡下老规矩,人死在外边不能进家,况且又是三伏天,没有水晶棺冷藏尸体,只好草草挖坑掩埋。
埋葬大辫三天后,老杨在妻子的坟前搭起灵棚,请来两班响器,吹吹打打热闹了一整天。那天晴空无云,毒辣辣的太阳晒得西岗顶的草木都塌了叶子,暑热气如揭开锅的蒸笼。村人齐聚在岗坡上,连附近村子的人都来看热闹,男男女女黑压压一大片,挤堆坐在老柿树的凉荫下。老杨身穿紫花绸衣裤,手脖上明晃晃的金壳表在阳光照射下粼粼泛光。他叉腿站立在四方八仙桌上,呲着大金牙面带哭相,将成箱买来的“芒果”牌带锡纸香烟剥开,白花花的烟卷盛满一簸箩,冲席地而坐看热闹的人群不停势地撒烟,撒完一箱子接着再剥。那时的“芒果”烟带锡纸的一盒零售价三毛一,不带锡纸的三毛钱,老百姓压根就吸不起,只有两人打赌时才发狠说,谁输了买一盒带锡纸的烟。目睹此情景,村人私下议论纷纷,都说老杨有钱,真人物,够排场,把老婆的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还有金壳手表都一块给埋了。可怜大辫撇下一双儿女,女儿两岁,小儿子才蹒跚学步,连要摔的老盆都掂不动。老杨将老盆临时埋在妻子的坟前,等儿子长大了再摔。
失去了妻子的庇护,赳赳武夫的老杨亦成为专政对象,被剧团除名,带领一双儿女回到村里当农民。老杨平生爱喝酒,返乡后更是借酒浇愁,每喝必醉,躺地上睡的跟死人一般。为了让老杨少喝酒,村人给他弄一只鹌鹑玩,夜晚老杨曾经手把鹌鹑钻进我家屋子里,跟一辈子喜爱这种玩物的爷爷喝酒,喝完酒俩人找来一个罗圈,随手撒几粒谷子,各自将鹌鹑撂进罗圈内,头抵头看鹌鹑叨架取乐。素来心善的爷爷当面劝老杨说,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能玩物丧志。老杨不听劝,依旧的酗酒,将妻子留下来的几箱子衣物家私陆续拿集市上变卖,先是买成瓶的酒喝,此后囊中羞涩,天天喝一毛钱一碗的坏红薯干酒,喝的满脸发怔。
俗话说:人穷志短。老杨喝干家底,断了经济来源,为解嘴馋,买来一支猎枪,夜晚不睡觉,围着村子乱转悠,寻机偷鸡摸狗,搅扰得村人不安宁。日久天长,村人先前对老杨那种好印象荡然无存,终日里像防贼一样对待他。老杨自觉在村人面前失去了尊严,索性破罐子破摔,时常跟街坊吹胡子瞪眼耍不论理,一副的泼皮无赖相。老杨烟瘾发了,一时买不起成盒的劣质卷烟,趿拉一双露脚趾头的烂鞋,赶集寻地摊专吸骗烟。乡下人在老坟岗地栽几棵烟苗,青叶子揉碎了自个舍不得吸,偷偷拿集市上的背影处摆地摊,想换一点吃盐钱。老杨蹲在地摊前,说是先品尝一下滋味,用半张破报纸卷一大把烟叶,贪婪地过烟瘾,于烟雾缭绕中撕心裂肺地咳嗽,随着五官的错位眼泪鼻涕淌满脸。过足了烟瘾,老杨站起身抹一把脸,却不买烟叶,拍屁股走人,气得卖家祖辈奶奶的骂人,他呲牙嘿嘿一笑,头也不回,全当没听见。老杨喝醉酒能睡两天,饥一餐饱一顿地吃饭,终于体力不支而病倒,据说是胃溃疡,躺在西岗顶的地铺上肚子疼得嗷嗷乱叫,却无人管。老杨口渴了,小女儿用绳子绑一个瓦罐,到大街上的水井里打来凉水喂他喝。不知何时,老杨死在地铺上,邻居听见孩子哭声上门看时,那尸体早已僵硬了。村人找来一捆秫秸箔,把老杨的尸体放进去,就地卷巴一下,抬到岗顶老坟地给软埋了,那情景与妻子死时的热闹场面相比,十分地寒酸。
老杨死后,一双年幼的儿女无依无靠,大队临时决定,交给村里一户地主抚养。地主老两口无儿无女,正好补缺,尽心尽力,将满怀的慈爱倾注到孩子身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老杨被平了反,女儿接班进入县剧团,却是无师自通,登台就唱黑头,很快唱出了名气,调往外地工作。逢年过节,姊妹俩归乡为父母上坟,顺便探望曾经养育过他们的爷爷奶奶,给老人买来吃的喝的,让老人晚年的生活多一点念想,孤寂的精神得到慰藉。
可惜,老杨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