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已发《中国名城文化刊》2015九期)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北京积水潭,位置在北二环路西头南侧,原内城的西北角。这里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元朝郭守敬引水济漕水利工程的遗存。所以这里建有“郭守敬纪念馆”。他开发上游水源,从昌平白浮泉引水向西,顺西山山麓向南入甕山泊(颐和园昆明湖),经高粱河进大都城,聚于积水潭。疏通下游,开惠通河。水向东南,出大都,奔通州,连接北运河。南方船舶可直接驶进大都。积水潭是终点码头。当年的积水潭水域,比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的总和还要大很多。据说元朝造了八千多艘船只,源源不断地把江南的粮食货物运抵大都。对丰富民众生活、繁荣发展经济,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水潭码头成了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周边的钟鼓楼、烟袋斜街繁华热闹起来。偌大的水面,湖光潋滟、水色澄明,吸引了四方游客。岸边茶肆酒楼,舞榭歌台,鳞次栉比。靓男艳女,吟风弄月,尽日通宵。当日这片水面通称“海子”,是经济命脉、是观光胜地、是娱乐场所。
元末明初,战乱濒发,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积水潭的作用消退,繁华消逝。明朝改建元大都,完全切断了积水潭和大运河的联系。随着岁月的推移,积水潭在变化。但和社会维系着不断的关联,留下了阶段性的不同记忆。
积水潭从明清以来,成了人们游赏的景区。但仍没有离开闹市,东边钟鼓楼,西面护国寺。人口密集,旧日繁华依然。积水潭人气依旧。岸边的寺庙府邸,常被提起。常见于文人墨客的诗文。净业寺、汇通祠是离不开的话题。
净业寺建于明朝,有这庙,积水潭也叫过“净业湖”。现在还剩下前殿和一配殿了。净业湖的莲花也非常出名。墨客骚人聚净业,观景、赏花、饮酒、赋诗,代有才人。明朝李东阳,清朝法式善、纳兰性德,民国易顺鼎等都在积水潭净业寺留下足迹。文集画册里都有涉及积水潭的笔墨传世。康熙十八年夏天,纳兰性德和朱彝尊、陈其年、秦松龄等在净业寺赏荷花吟诗唱和。纳兰有一阕“金人捧露盘”:‘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
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这词极浪漫,极见性情。极尽积水潭的景色风光。现代作家笔下,也不乏对积水潭的描述
汇通祠在积水潭北岸的小土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原名法华寺,又名镇水观音庵。清代乾隆皇帝下诏疏通河道,重修镇水观音庵,赐名汇通祠,还写诗刻石立碑。
1976年,修建二环路地铁,汇通祠被拆除。1988年堆土为山,重建汇通祠,祠内楼北侧有吴良镛撰写的《重修汇通祠记》。其中的“寻得旧碑;立亭护之”,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整治什刹海,修复重建汇通祠。找到了乾隆御制诗碑,在汇通祠后紧靠北二环路边建一亭子,立这块碑。据说,这通乾隆题汇通祠诗碑,是从北京石刻博物馆找回来的,它是汇通祠至今保留下的原有遗物。形状似剑柄,称“通剑碑”。汇通祠下曾是北京的入水口,一座巨大的水关,内设可以活动的木闸嵌入两旁的石槽之中,整个北京城内水域的水位高低与流速,都靠它来控制。前人说这里:“水势凶猛,响若海潮。”是京城水域咽喉。建“镇水观音庵”,请神保佑北京水系平静。重修汇通祠,乾隆皇帝担心法力不足,就又加一把宝剑协助镇守。
汇通祠水关还有一镇水石螭,趴在水岸旁,称“镇水神兽”。《日下旧闻考》有记述:“旧在德胜门西里许,水自西山经高粱桥来,穴城趾而入,有关为之限焉。下置石螭,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复吐,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
为北京城的水系做贡献的,前面已经提到,是元代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为纪念郭守敬的历史功绩,汇通祠复建后被辟为郭守敬纪念馆,并于1988年10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
积水潭西有过一块碑,文革中不知去向。好在首都图书馆有拓片,正面是“桂林梁巨川先生殉道处”十个大字,背面是彭翼仲手书的梁巨川先生生平,楷书。原来只有汉白玉碑座,民国二十七年,普济禅林寺的宽祥法师受友人之托,为保护碑碣,用砖石砌龛予以保护,衬青灰瓦檐,建筑较为精细。1957年宽祥法师再度对碑进行修缮,文革前保存完好。
梁巨川(1858-1918)清末官员、学者,名济。字巨川,一字孟匡,别号桂岭劳人。广西桂林人,梁漱溟之父。民国之後,曾在民政部供职。避居积水潭附近小铜井胡同彭宅。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净业湖)自尽,有一万多字的遗书,强调“弟今日本无死之必要也。然国家改组,是极大之事,士君子不能视为无责。”“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梁漱溟如他父亲。大概章立凡也如梁漱溟,一脉相承。说积水潭,说到郭守敬,说到梁巨川,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必将日益光大!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