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老屋,褪不去的时光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老屋,褪不去的时光
                                                                   文/张静
       老庄子被拆掉了,是好多年前的暮春时。那个时候,我在异乡求学,父亲来信说,最寡欢是爷爷。他的脸上写满了深深的疼惜。后来,父亲又说,新庄子盖好了,老庄子里大都数人都上了塬,住进敞亮的新瓦房了,可爷爷还是一趟趟地往老庄子跑。我终于知道,那些说不清楚的留恋和疼惜,已烙在他的骨骼里。

       说起老庄子的整体搬迁,是很令人心酸的。那是因为新庄子是爷居住的老庄子里的邻居八爷、八婆两条人命和水鱼叔的两条腿换来的。

        那一年,谷雨刚过,一场接一场的雨落得地里的庄稼和庄子里的人几乎都发了霉。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八爷家的窑洞坍塌了,八爷老两口和他们的小儿水鱼叔被埋在里面。整整两天两夜后,全村人手忙脚乱把他们从土里刨出来时,八爷和八婆的五脏六腑都被压出来了。水鱼叔虽然存活下来,但两条腿被塌断,只能坐轮椅了。听大人们说,等日子好些了,可以给水鱼叔安假肢,行动能好一些。

      水鱼叔三十出头,他是半夜里听到八婆和八爷的呻吟声披上衣服冲进去的,家里没有了丁壮劳力,年纪轻轻的水鱼婶儿脸上总是写着一份忧伤和愁苦。在乡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她的命,她得认。

       因了八爷和八婆的死,很快,县里、镇上的领导干部一茬一茬来探望和善后,几日后,老庄子搬迁的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过全村人集体讨论,新庄子选在塬上一处平坦敞亮的地儿。麦收过后,家家户户陆续都开始拆房子。老庄子里,不是瓦块和砖头块跌落的声音,就是“轰”的一下,房梁倒塌的声音。

       待我亲眼看到这些时,已是秋播时分,漫天的黄叶簌簌而落。老庄子里,房子拆掉了,层次不齐的残垣断壁在微凉的风中,硬邦邦,端直戳向遥远的天际间。乡亲们从西头开始,正一户户合力将它们推倒。风儿吹过,尘埃四起。不知怎的,我的心中像被挖掉一块什么似的,空落落的。可不是?再过一阵子,我若来这里,哪里还能寻到老庄子的影子?很快,这里将会夷为平地,会被乡亲们种上麦子,会碧浪翻滚。这种感觉愈来愈清晰。于是,我急促地,慌张地,像从家园里不小心走丢了的一条狗,东闻闻,西嗅嗅,费心费力找寻那些熟悉的记忆,熟悉的味道。

      老庄子没有了,低矮陈旧的老屋自然也不存在了。就像一棵老树,在没有预料的某一天,突然被连根拔起,剩下空荡荡的树坑,等着我用回忆去慢慢填平。可老屋曾经有过的温暖与酸楚怎能掩埋呢?恍惚间,我又看见了老屋,斑驳的阳光照在褪了色的木窗格子上,洒下的清辉像梵高随意而就勾勒出的油画。西墙上,一抹夕阳正缓缓落下,我爬在院子的石凳上,完成父辈凄苦一生的希望。石凳那么冰凉,书本那么沉厚,内容繁复而晦涩。

     春天来了,母亲正在院子靠南墙的枣树下叠一家老小穿过的旧棉衣。那些旧衣服,有皂角刷过的痕迹,散发着被时光淘洗的味道。母亲低着眉,很仔细用手抚平,折叠,就像折叠一沓又一沓的往事。她一件件轻轻地安放,怕惊扰什么似的。春天的风柔柔的,连洒进院子的阳光也是细碎而煦暖的。那阳光从枣树的枝头落下,落满了母亲半个身子。两只燕子站在枣树之间栓好的麻绳上,一群麻雀也来凑热闹,大大小小挤满稍微粗壮的枝干上,叽叽喳喳欢唱不休。一个女孩蹲在院子里,双手托腮,不知道想着什么。那个女孩是我。

      那时,弟弟和堂弟还小,像院子里跑着的猫儿,狗儿。他俩拿着开满梧桐花的枝条不停地疯闹着。墙脚下,一盆高大的梧桐树,花开了又谢。后来很多年,这株梧桐常常开在我的梦里,紫色花朵,清淡宜人。

       很快,冬天又到了。院子里纷扬的枣花、柿子花、梧桐花,彻底隐去,多了腌菜的味道。屋檐下几个酱色的大缸,还有几个敦实的坛子,开始一个个派上用场。首先,婆会挑和日头晒得暖烘烘的时候,将缸子和坛子收拾里里外外擦拭干净,晒干。然后,在霜降之前,给里面装满一家人吃的咸菜,炝菜。咸菜主要以红萝卜和白萝卜为主,炝菜则是雪里红或其他可以吃的绿色叶子,这些不起眼的乡村植物被洒上花椒、大料、盐,五香粉等,压在坛子里,可以让全家人度过清寒而贫瘠的漫长的冬天。直到现在,这陈旧古朴的物件,母亲一直保留着。每一年的冬天,她会和祖祖辈辈的农家人一样,尽心尽意腌制一缸一坛的咸菜和炝菜,也腌制一坛坛叫做回忆的植物。夜深人静,她不停地反刍,令我心疼。

     黄昏,风儿把门打开,父亲的影子被卷了进来。他去了河湾的坡地,那片地,得乘冬闲平整好,待第二年秋风后,洒上几垄菜籽或麦子。他肩膀上扛着一把铁锨,一把䦆头,待卸了后,肩上落满尘土,满脸汗珠子的父亲。他什么也不说,沉默寡然,只是在土墙影里不停地擦拭和磨砺铁锨和䦆头,动作老练。那一截土墙,深深地钻进地缝,越来越矮。

       离开老庄子,我经常做梦。比如梦里隐约响过一阵车铃声,自行车的铃声。二八的,永久牌的。父亲骑过,我和弟弟妹妹够不着横梁,一只脚踩脚踏,一只脚从梁下斜赛进去骑过,活像一个传家宝。再远的路,都在两个锈迹斑斑的轮子上,一圈一圈抵达。梦里,还有那个白色的瓷脸盆,早在岁月里磕磕碰碰,那些疼惜和温暖是一块块漆的逃离。只是,盆底那个红色的斑驳喜字,却依然微笑着,伴着父亲和母亲越来越多的白发,和越来越重的肩负和爱。

      其实,梦的最多的老院子。老院子又窄又长,雨季多的夏秋,无人打扰的墙脚处长满了细碎的苒苒草。有时候,还会长麦芽,很细嫩 ,淡绿。我每次清扫院子靠近时,总舍不得清除,仿若从那些小草上像能瞅见一碗米一碗水长大的自己一般。院子中央,一行弯弯曲曲的、匀称间隔的青砖缝隙里,也会长出深绿的青苔,勾勒出一块块砖的形状。阳光,月光,洒在上面;一场风,一场雨,一场雪,也落在上面。

       当然了,还会梦见老屋的柴房。在院子南面向阳通风的一个角落里,几根不太粗的木头,牛毛毡和碎瓦片搭建而成,一点都不起眼,有一种苍老的,布满尘埃的气息。那四面透风的墙上,除了挂满农具之外,还挂着生锈了的铁环,轱辘轱辘滚过我稚嫩的童年,声音如丝。这些家什是爷爷和父亲的宝贝,它们一件件从老屋搬到新庄子来了。新庄子的后院里也有一个柴棚,新式的铁锨,锄头,簸箕,扫把,药罐子等多一些。记得儿子会走路后有一次随我回新庄子,觉得稀罕和好奇,乘大人们不注意钻进去,这儿摸摸,那儿看看,竟然意外找到了一个木制的陀螺,安静地睡在几块砖头下面。很显然,那是我和弟弟曾经玩过的,可如今我早已成一只尘世的陀螺,被欲望不停抽打着,团团转,怎么也停歇不下来。

      柴房里,最醒目的是一把镰刀。父亲说,那镰刃还是爷爷活着的时候找东坡村有名的铁匠给打的,钢口结实又锋利。爷爷是割麦的好手,父亲也是。他一头扎进去麦田,弓着腰,左手揽住一大撮麦子,右手挥着镰刀,划过一道亮光,麦子纷纷倒下,一扑扑整齐地躺在父亲身后。他的脚下,蚂蚱满地蹦达,偶尔一两只灰色的野兔惊恐地窜出。父亲顾不得这些,他一只脚配合镰刀的推动,将割下的麦子移动前方,等一捆差不多了,单膝跪倒在麦捆上,将镰刀扎进麦捆的屁股,抽出一小束麦秆,将麦穗朝下就像码书一样理整齐,然后将手中的麦束一分为二,麦穗对麦穗很快地搭接拧成一个圈,整套动作熟练敏捷。

      我最喜欢看父亲在麦地里挥舞镰刀的姿势,也很想再一次躺在父亲捆好的麦捆上,仰望那晕黄的夕阳,轻轻说,若再给父亲一个世界,一个长满麦子的世界,他一定还是那个割麦的好手。想归想,如今,父亲已老去,在新庄子里,麦子成熟的时候,割麦机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地头,父亲的镰刀也被高高挂在后院的墙头上,落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时,我会看见父亲走到后院里,抬起头,望着那些生了锈的犁铧、锄头、羊镐等旧式农具出神。或许,他老人家眼里,正在回味曾经住老屋的时候,和乡亲们一起敞开胸膛,挥汗开镰的场面。(字数3019)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