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男人取女名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最近读到一则新闻,“5月14日上午,南昌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闵红妹(男)在其居住小区坠楼,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公安机关调查,排除他杀。”当然这种行政官员跳楼的新闻的在反腐年里并不稀奇,不过这位跳楼局长的名字很特别,从括号的注释中我们知道是位男局长,却起了一个非常女人的名字——闵红妹。这奇怪的名字让人们很稀罕无解。
      其实,男人取女名,无论在古代或者近现代,并不算稀奇。比如《史记》中非常精彩的“荆轲刺秦”故事中,荆轲图穷匕见的匕首就是来自战国铸剑名家徐夫人,名字上理解似乎是一位徐姓的女子,以至于很多荆轲刺秦的影片中都找一位女演员来演徐夫人,不巧的是此徐夫人是位男子,司马贞对《史记》这样注释“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无独有偶,男子取名夫人的还不止这一例,《汉书·郊祀志下》中记载的还有一位男子名叫丁夫人。从“夫人”语义史角度推测,夫人一词在早期或许并没有特指成年女子的含义。以至于后世误认为是女子。
    纯粹男人取女名的人,最明显的是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石曼姑,和战国时期晋人冯妇。石曼姑生平事迹湮没于历史,只因取了“曼姑”这样一个女人名字而流传,可能石氏面目姣好如曼妙的姑娘吧;而冯妇,并不是妇人,而是武松的先驱,一位打虎英雄,《孟子》写到,他后来做了善士不再打虎了,一天到野外,很多人在追打老虎,老虎跑到山脚负隅顽抗,没人敢靠近,众人“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常以“冯妇”代指重操旧业,如“重作冯妇”或“再为冯妇”。
      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有许多用女性化的名字作笔名的作家,比如散文家周作人早期就有“萍云”“碧萝”等笔名,沈从文早期也使用“休芸芸”这样让人误以为是女性的笔名,以至于被鲁迅误解造成两大文学家的隔阂。最有意思的笔名当属共产党运动早期领导人萧楚女,本名萧树烈,学名萧楚汝,1922年,中共派他去四川工作。他应邀担任《新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不少男青年猜测他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于是,一封封求爱信似雪片地飞到了编辑部。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萧楚女只好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并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
试做总结,男人取女名大概原因有四:一是词语变迁造成的,本来不是女名的词后来变成女性化的词汇,如徐夫人,还有三国时期的暨艳;二是,可能本身面貌姣好温婉如女人,于是别人会附会一些女性的名字,如石曼姑。三是,主要用于笔名,或出于冒充女性投稿易受编辑青睐的心理,或出于青春期心理想象,如周作人、沈从文等,四是,男子取女名,因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的一种风俗迷信,女子卑微地下,男人取女名是出于叫贱名易善终的迷信,如著名演员张国立主演的电视剧《布衣知县樊如花》中,樊如花知县就是这样。
       这样分析,这位坠楼局长闵红妹,之所以被父母取女名,大概是属于第四种,出于民俗的考虑。
                                                                                                    2015.05.2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