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读《红楼梦》札记—— 智通寺:便过一生也得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淹留扬州,闲居无聊,信步郭外,瞻览村野风光,忽见在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地,隐有一座残破的寺庙,门额题曰“智通寺”,另有一副残旧对联,语云: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此联文浅意深,语意乍看似俗谚思维,内里却暗藏禅机。脂砚斋在批阅《红楼梦》时常常写贾宝玉“悬崖撒手”一词。第21回有一段脂评:“宝玉之情,今古固无人可比矣.......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第二十五回脂砚斋也提到此词,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脂砚斋批语透露,《红楼梦》最后是有“贾宝玉悬崖撒手”一回,这一回之中贾宝玉经点化幡然醒悟,悬崖撒手,毅然弃宝钗麝月而为僧。
     刘心武解释说:“所谓“宝玉悬崖撒手”,即“出家”。就像续书所言,和一僧一道,作歌而去。
周汝昌先生在《定是红楼梦中人》认为:
     悬崖撒手,是针对悬崖勒马而言的,是说临悬崖,劝人“勒马”,是俗义是意障了,相反,正是要放开勒马的缰绳——如此方能冲过“悬崖”,臻于“向上路”高境界!由此确知:雪芹写的宝‘玉’“悬崖撒手”,是指已临险境,生死关头,他却不顾“箴”“规”,大勇无畏地选定了自己要走的大路——不是指“出家当和尚”。全‘弄’错了。
     如周汝昌先生所言“悬崖撒手”并非是具体指出家,是冲破是执著,是为了说圆他那个黛玉宝钗湘云三部曲的叙事,印证贾宝玉出家后又为史湘云还俗,最终白首双星。悬崖撒手本义也并不是具体指出家,悬崖指危险的境地,撒手可能是指撒手执念,放弃而超脱。譬如刘熙载《艺概 词概》“苏东坡之词,在当时鲜于同调,不独秦学士黄九别成两派也。晁无咎坦易之怀、磊落之气,差堪骖蕲,然悬崖撒手处,无咎莫能追蹑也。”此“悬崖撒手”指的是倏然超脱的意境(叶嘉莹语)。但是在脂砚斋的批语语境之中“悬崖撒手”既是指倏然超脱也具体指宝玉出家为僧。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似乎是对“悬崖撒手”的通俗注解,身处悬崖危境直须要撒手心中执著之念,倏然超脱。正如《好了歌》那样,情到好时便是了结时,需要撒手超脱。
     去过许多名山名刹的贾雨村觉得这里定有一个翻过红尘筋斗的人,于是进庙里寻找,却只见一个既聋且昏的龙钟老僧,正要请教却又发现这个老僧齿落舌钝、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躁就离开了。小说中关于智通寺的描绘,与铁槛寺水月庵不同,表面一片佛道乐景,实际是藏污纳垢之所,智通寺是一个方外得道之所,正好对功名利禄之心颇盛的贾雨村有所警醒。此刻的贾雨村已经由甄士隐接济得中进士当上知府,又因恃才侮上沽名钓誉被上司参劾革职,经历了一场俗世兴衰,应该能看透官场腐朽素难清正,志才不可用世,本可以真心袖月担风做出世之想。像看透人情冷暖的甄士隐那样,遇到渺渺大士被点化而去。智通寺的贾雨村正是悬崖撒手缩手回头的好契机,无奈贾雨村也是“凡心已炽”,正在挣扎寻求贵人和机会,准备着再次“钗于奁内待时飞”。如何见得?且看下文贾雨村见到冷子兴问的第一句话是“近日都中可有新闻否”,这和第一回飘零葫芦庙的贾雨村见到甄士隐的第一句话“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多么的如出一辙。对于“新闻”二字周汝昌先生《红楼小讲》有清澈的注释,“而这新闻者,原本是指京师的政治气候,诸如大官要职的升迁罢黜,人事关系的动态行情等等之类,(清代)周亮工说自己的家规若干条,头一条便是不许朋友见面问‘新闻’。曹雪芹在此处只用开口一句话,就把这个利禄熏心,专营奔竞的势利小人贾雨村的精神写得活灵活现。”曹雪芹红楼叙事最爱这种冷中出热热中见冷的隐曲从容之笔,比如第三十三回贾宝玉大承笞挞,贾宝玉要被气急的贾政鞭笞,慌忙无措急着找人给贾母报信,也遇到一个齿落舌钝既聋又昏的老太婆,又一番驴唇不对马嘴的“答非所问”,用脂砚斋式的话评论:小说又作文章读,真真好看煞。
     《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对智通寺之名进行了疏解,“智通,可参看唐太宗《圣教序》中智通无碍,神测未形。无累,谓修道者已将尘世一切忧虑杂念摒弃,无所牵挂,智通者盖取此义。”想必这个“既聋又昏”的老僧,并非仅仅是一个既聋又昏的老僧,乃是一个悬崖撒手、了却尘念、无所挂碍、打通智慧脉门的老僧,红尘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甲戌本《红楼梦》此处有个脂砚斋的批语,“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看来这个老僧是曹雪芹对红楼人物觉悟归宿的一种想象,往事如云烟,最终是万境归空,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红楼梦》往往爱用回环叙事,前文中的伏笔、诗词判词、对联谜语等往往暗示后半部的情节,暗藏红楼人物的结局,与小说成为一体的脂砚斋批语也往往是对后半部的提示索引。这个智通寺的老僧鲜有人论及,岂不知他可能是最后悬崖撒手悟证之后贾宝玉!
    破庵老僧煮粥煎茗这个意境也非曹雪芹独创,是古典文化尤其禅宗文化盛行之后,参禅悟道的文人对自身归宿的一种诗意化想象。如早期代表李商隐有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慷慨用世做一番挽回天地的大事业然后繁华之至趋于平静,乘一叶扁舟归隐江湖。精通佛学的苏轼在《答参寥三首》直接提到破庵老僧,“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之后,却在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仕途失意被贬处州,意志挫伤欲图学佛自遣的秦观,在其诗《处州水南庵》也有如此的构想,“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玉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青宽。”
     破庵老僧煎粥茗这个古代文人的诗意情结被曹雪芹具体化在小说《红楼梦》的情节叙事之中了,是《红楼梦》诗化小说之一端。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写给著书黄叶村的曹雪芹之诗歌《赠芹圃》中,记叙曹雪芹常常“寻诗人去留僧舍”,萧萧古寺之中,月挂疏桐之夜,寓寄僧房,寻诗题壁,曹雪芹是否也感慨人生无常繁华如梦世事如烟呢,可否还记得苏轼那首怀念古寺诗壁慨叹人生无常的名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记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可否还能记得苏轼的那个诗意老僧意象,“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之后,却在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
                                                                                                                                 2014.12.19
                                                                                                                                 2104.12.2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