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 醒 ——读姜戎《狼图腾》有感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狼在汉文化里一直以反面角色亮相,自古以来狼在汉人心目中就是害兽形象,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把它描绘成贪婪、狡诈、凶残的恶魔。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不把气宇轩昂的马作为图腾,却把马的敌人——狼,敬如神灵,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小说《狼图腾》中主人公陈阵与杨克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
“狼是一种集竞争性、合作性、服从性、忠诚性为一体的智慧动物。在某一规则下他们勇于竞争,但在既已确定的组织和规则下,只遵循团体协作、服从的原则,同时表现出对狼王最高限度的忠诚。”“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庭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狼对蒙古铁骑的驯导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作者姜戎在小说中借主人公陈阵这一北京到内蒙的插队青年之眼、之口、之心,用大量故事情节来表现狼的这些属性,通过与草原狼的种种惊险交手,直接或间接地去呈现狼的精神特质,剖析狼性文化,探索蒙古族对狼尊崇的真正原因,也就上山下乡这一特殊背景下的政治运动对草原的根本性破坏与无法估量的损失进行了阐述。作者在试图通过对固化印象的层层剥离,为狼、为游牧文明正名立碑,同时,小说也因融入了对历史与体制中狼性精神的探索及研究,对当下社会现状进行了客观、深度地评价与建议,其厚重与质感非同一般。
应该说,《狼图腾》一书所表现出的深厚内敛的艺术风格、流畅而节奏感强烈的语言技术处理、思想性的深度追求,都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一、 深厚内敛的艺术风格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与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又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作者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主业政治经济学。他在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11年,钻过狼洞,掏过狼崽,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基于此,他迷上了狼,对狼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所以,小说突显沉稳扎实的学者风度,知识性、趣味性浓烈,选材的独特性和小说所要传达的使命感明显。
因为狼一贯的反面形象,以及人们历来对狼的曲解,这本书以狼为主题来扭转人们的常规思维无疑有些剑走偏锋。但也正是选材的独特性,以及对主题思想的深挖掘,作者在对“突厥和蒙古诸民族先民狼兽祖崇拜及神话探源、乌孙和蒙古族狼乌鸦崇拜及神话传说比较研究、蒙古和突厥诸民族狼鹿图腾崇拜及神话考辨”等的深入研究和阐述中,使得小说显现出不可再现的厚重感,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一部史诗般的小说,一部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的小说,一部可以给包括商界、文化界、学术界带来震撼的作品。”
“一本只是描写动物的、没有爱情、没有性、作者又默默无闻的大部头小说,为什么竟创造了出版神话?”我想,原因之一,就是该小说虽然是文学文本,却又不同于其它小说,在文体、语言、叙事对象、叙述话语四个层面上,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和社会文化内涵,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时代的大背景下,既有一些与当代消费主义文学文本的共同点,又有不同和特立独行的地方,使得这本书很是抓人眼球。
“生命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要想顺利地生存下去,不仅要有无惧危险的勇气,更要有发现危险的能力,如果你嗅不到明天的危险,那么明天也许就是你的死期。”
“上天给了我们强壮的肉体,给了我们坚强的灵魂,给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给了我们空气、水、事物,给了我们一切,对此,在一生当中我们都怀着最深厚的敬意。”
从这些小说的原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严肃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社会生存环境的重大使命感和奔走呼吁的责任感,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该小说凌驾于当代消费主义文学作品之上,超越了很多同样反映社会现实的生活小说。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同样也在影响着阅读者去正确判断和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思想与现象。
二、 流畅而节奏感强烈的语言技术处理
如何把大量的狼史研究融入小说,作者在情节打造上颇费心思,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人物对话,逐步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的狼世界,由恐惧,到好奇,到感慨,到叹服,步步深入。
小说在语言的表述上有节奏,有条理,叙述流畅,尤其在围猎等章节,虽然没有影视剧那样可以直接刺激眼球的宏大场景,但在文字的调动下,紧张气氛与紧迫的节奏同样能够在读者面前营造出强大的画面感和激越感。这在小说的第二、第五、第十二等章节都有大量地体现。
在养狼的情节上,作者不厌笔墨细致呈现细微末节,草原人的质朴温厚、狼及狗为代表的动物们的处世底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场面都细致感人,刻画入骨。比如以毕利格老人为首的淳朴的草原人对待草原每一个生命的纯真与慈悲的态度;比如陈阵给小狼喂食,每天剁肉馅,喂牛奶,拌钙片,加少许黄油和一丁点盐的用心;比如二郎呵护小狼的诸多小细节,比如陈阵平衡小狗与小狼关系的心理活动,这大量的细节也从侧面烘衬出大自然中各生物息息相关,相制约、相怜悯、相友爱的本质。可以说,小说通过蒙古老人善待知青、陈阵养狼等细节,活脱脱描绘出一个和谐社会的模板。
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光在于语言和情节的熟练处理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的社会意义也影响和提升着读者的审美,其积极性不可忽视。
三、 思想性的深度追求
作者熟练的利用小说情节,将狼存在于草原的必要性、狼的精神指向性以及狼的精神对人的励志性分别作了叙述,狼性精神在书中有层次的递进,使读者对狼文化的了解由浅入深,逐渐立体。
首先,狼作为动物属性,对草原生态的功劳不小。
狼是草原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狼的消失也意味着草原生物的退化,草原也将在失衡的生态链下消失,这是狼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无论是毕利格老人不让大家把湖中的黄羊起净,留给狼过冬,还是掏狼崽不掏净,打狼不打净这些事例,其用意之一,也都是为了维持草原生物链的一个自然平衡。“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当弃这样的仁义理智信于不顾,当以不懂牧业的包顺贵为代表的领导们一味打狼炫功,当外来户“老王头”们痛快宰杀着草原上的天鹅、獭子、野狼们,草原即将面临的灾难可想而知。与之相反,真正的草原人年年打狼、打黄羊、逮獭子、掏地鼠,却从不赶尽杀绝,尤其对母性与幼仔。因为他们深谙维持草原平衡,平稳生态发展的生存原则。
草原人之所以不杀绝狼,是因为狼可以驯服出优质的乌珠穆沁战马——只有在与狼不停博弈中存活下来的马儿,才是足够健壮、机灵的马,也只有控制了马的数量,草原薄薄的土层才不至于被过多的马蹄踩掉草皮,过早沙化;也因为需要狼来遏制草原鼠和獭子的数量——鼠和獭子不停地打洞,容易绊倒奔跑的马,也会与牛羊争抢肥美的草儿;还因为狼可以控制黄羊的数量——黄羊对草原的啃食同样会令家养的牛羊没有食物,而且黄羊对草皮的破坏和马一样;另外,狼的存在也培养出了一批机灵的牧羊狗,和精干的蒙古族儿女,同时还崇尚天葬的草原人以一个环保、圣洁的升天仪式。狼,先于人类而存在于这个星球,应该说狼的存在是自然规律使然,是草原生态平衡的功臣。
另外,狼的精神属性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狼具有超强的团队合作力,它们深知孤狼作战难以获胜,每次出击都有周密的行动部署,前哨,主力,后补,每个步骤纹丝不乱,且对待突发情况能及时调整作战策略,具有应变智慧,在群狼围捕黄羊群及军马等围猎活动中,这些狼都有着让人赞叹的作战技艺。
狼因为有清晰的辨别力,在出击中深思熟虑,有时候甚至超越了人的思维。例如小狼被利用来引诱狼群时,与狼群一声声对喊,因为狼群无法读懂它的狼语,口音不对,从而放弃了对它的“救围”,也因而逃避了一场被围捕的噩运。
狼的意志力坚强,在它们的精神领域里,认为“自由、独立、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这在搬牧场时小狼一再地抵抗,狼爪磨烂,咽喉勒伤,后因此而死的事例中可见;在狼群被滥捕围杀时也有大段描述——两匹被追捕的老狼跑到悬崖边上,无路可逃,也无力可逃了。它们在亲密告别后,一匹选择了跳崖自尽,另一匹,选择钻入山洞,刨洞致塌陷而亡,留下围捕者撼然无语。可以说,这种精神,即便在人类,也不是人人都具备的,但条条狼,都是值得敬重的好汉子。
再次,狼对草原牧人的精神励志很重要。真正的草原人在与狼的较量中,学会了尊重生命,敬畏事物自然规律,也明白了这种较量的优胜劣汰实质上是对人类、畜群在进行严酷的生存历练。在与狼的斗智斗勇中,历史上的草原民族也越发的聪明强悍,他们血液里流淌的狼性文化,让他们几度入主中原,且政绩赫赫。可以说,草原民族以狼为师,为神,谱写着自己民族的光辉历史,他们敬畏草原狼,祖祖辈辈都虔诚地把狼作为精神图腾。
草原有狼,灾乎,幸乎?很难说得清,又似乎一目了然。这是作者的功劳,因为他与牧民的友好相处,对狼细致入微地观察,通过文字如实全面地呈现出狼性、狼情的真实面目。
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狼一样让我敬佩,没有一种景升能这样鼓舞我。(美洲银行总裁肯•列维斯)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狼的精神,它是教导你默契合作的无价之宝。(著名管理学家克里斯韦尔•弗里曼博士)
狼文化既有历时的时代性,又有共时的区域性,即民族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狼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本质,但最终的指向性是一致的。作者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背景,通过对狼性格的深入研究,直击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处的弱性,抨击了“农耕文明捕俘了游牧文明,游牧文明逐渐消失”这一令人无奈、无力去改变,又让人无比愤怒的发展轨迹。这是将狼文化引入了更深的一个研究范畴。
当外来户“老王头”们不停地开垦草原,猎杀天鹅、獭子、狼们,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资深蒙古族们除了表现出极大的悲愤,向腾格里乞罪外,再无力挽救,眼睁睁看着草原在人为破坏下大面积沙化。接下来,一系列反应被应验——用于合影的劣马取代了彪悍的乌珠穆沁战马,凶猛的牧羊犬也不再被需要进而从草原上消失,地鼠们的猖狂与肆虐让更多的草皮遭受破坏……草原沙尘暴事出有因,是生物链的连锁反应,也是体制黄沙带来的必然反应。
于是在本书的结尾,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去讲述对狼的研究成果,在漫漫历史中追述狼文化对华夏民族形成、发展的影响,狼性文化对农耕文化、民族改良的功劳,剖析西方民族性格特征,呼唤中华民族狼精神地崛起。
狼图腾,起始于华夏最古老的羌族、犬戎族和古匈奴荤粥,一直到现代的蒙古民族,狼图腾所包含的巨大精神价值一度被冷落。
狼文化,是游牧文明的代表,自炎黄部族开始,凶猛强悍的狼性格和狼性血液一直与生俱有,只是因为大量农田的开发,使得人们身体内的羊性血液被制造了出来,于是和平安定的农耕文明初露萌芽。从半牧半农到农耕文明的发展壮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一直在动荡的狼性血液与安逸的羊性血液的杂交和博弈中进行着,这也是两种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决斗,于是也出现了很滑稽的社会形态:一旦整个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大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而一旦狼性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暴政,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狼性羊性大致平衡时期,才会出现疆域扩张,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因为急功近利,更多的人目光短浅,只图表功、图眼前利益,对这种平衡进行着无知地破坏。
“体制黄沙比草原黄沙更可怕,它才是草原沙尘暴的真正源头之一”。这一点,西方的狼性民族性格值得学习。我们的各类企业,需要狼文化来励志,学习、振奋精神面貌,开拓创新出更强大的一面;我们的国家,也需要狼精神的激励。中华民族需要一场改革,不是民族存在的改革,而是性格转型的改革,中华的崛起与奋进,需要狼性精神的支撑。
看看我们的身遭,水源、空气污染造成的生存危机;土地迅速的流失与破坏;年轻人精神追求的错位与缺失;社会公德的不断被无视;……其实,不光是生存环境需要扭转,社会的人文面貌也需要来一场狼性的“沙尘暴”。
但愿这本《狼图腾》,能唤醒些什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