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不解之缘的报纸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不解之缘的报纸
   1951年暑假过后我上高小(五年级),教室黑板旁边贴一张地图。地图下面是当天《新民报》。我是插班生,同学都不熟,又不爱跑跳。课间十分钟,也不能傻坐着。看报!新民报四开,和北京晚报一样大。每天登一段张恨水的小说《巴山夜雨》,还有连环漫画《黄金塔外传》(?)四幅。窝头脑袋的主人公,净是逗笑的段子。
   1952年新民报被政府收购,10月1日改成北京日报。10月2日宋庆龄在北京主持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班主任宋老师叫我写篇稿子,寄给光明日报(报社在西单路口东,路北)。题目是拯救和平,发表了。寄来通知单:大作已于*月*日发表,仅致稿酬2万元整,请来社支取。望源源赐稿为荷!北京日报有“北京儿童”副刊发过写的儿童故事。
  1954年春天父亲卧病,经济困难。辍学。每天到街上报栏看报。那时报纸种类少,报栏设立多。从广安门南线阁到牛街500米长,五个不同报纸的报栏:现在的广义街对面路南北京日报,过白广路菜百那块儿,原是清泰寺,门旁工人日报,牛街东回民学校门外一连三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行走一里地,站立一小时,抬头扬脖睁大眼,京城大报看遍。参加工作,单位花钱,看报方便。上午十点过,手上活计告一段落。到传达室拿报,三份:人民、北京、工人。比在街上舒服:大写字台俩人对面合用,一头靠墙。木椅子扭过来,两腿着地,椅子背儿斜倚墙面,坐上如躺椅。热茶、报纸,到午饭。坐对面是老先生,按级别他有资格看参考消息。我不能看。偶尔站着偷窥,只见大字标题。如弹钢琴的傅聪叛国消息,大报不登的,能先知道。
  六十多年,和报纸结了不解之缘。没有电脑时,信息闭塞,可在北京,你不看报也离不开听报:小组学习读报;电台广播“新闻和报纸摘要”。1969年战备疏散,到了农村。村支部订报,邮局三天送一回。放到学校,隔三差五看几天的报,都是旧闻。
   1973年以后又成了“单位人”,不离报纸。再以后直至而今自费订报。近年小红帽送报,熟了;不想订,电脑上都有。架不住送报的好话:“大叔,我们有任务。花不了多少钱,您解闷儿呗。”于是一年又一年,续着不解之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