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木塔寺
2020-09-17叙事散文漠北雪莲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2 编辑
仰望木塔寺木塔寺,张掖市的历史标示。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话唠张掖城,刻于我心底的是 “张掖有座木塔寺,离天只有七八
仰望木塔寺木塔寺,张掖市的历史标示。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话唠张掖城,刻于我心底的是 “张掖有座木塔寺,离天只有七八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2 编辑 <br /><br /> 仰望木塔寺
木塔寺,张掖市的历史标示。
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话唠张掖城,刻于我心底的是 “张掖有座木塔寺,离天只有七八尺。”面对窗外巍峨的祁连山,我心生好奇,难道木塔寺比威严的大山还高?于是,我有一种想探究木塔寺的向往和冲动。
终于有机会站在木塔寺的脚下,轻轻走进它,心灵被重重地震撼。小心靠近一块块木板,仿佛听到了它深深的呼吸。抚摸着浸透了古老气息的砖瓦,立柱,与千年前的工匠对话。身子贴近被时光腐蚀了的木柱、砖瓦,感觉到岁月的沉重,一个凡夫俗子自身的轻薄。
由于木塔寺的名气和它所处在市中心的位置,这里游人很多。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愿望。我来的目的是想了解当年的阿育王,为何将佛塔建在被文明熏染的喧嚣处?
从塔的底部进塔,东面为“登极乐天”、西为“入三摩地”。第二层东为“西天正觉”,西为“宝代金绳”。它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为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上方嵌有砖瓦,锈迹斑斑雕刻的横额,为岁月增添了厚重的沧桑感。凝视端详这风雅古典的装饰,它像一行行带有韵味的古诗,深沉,大气,雄厚,苍凉。纵观塔身,仿佛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观天地变化,洞悉世间百态,将世间风云一并装在了他的心底。站在回廊观望,来来往往的游人摩肩接踵。身依扶栏远眺,市区的繁华尽收眼底。
当我避开喧嚣的人流进入塔心,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屏声息气倾听,沉静的古塔仍有砰砰跳动的声响。佛教圣地的庄重与古朴,让我迷茫的眼神一派凝重。千年的时光聚焦成一个城市的标示,久远的历史铸造成了一座不朽的建筑。
我轻抬脚步,我怕我笨重的脚步声惊扰了佛祖恬静的梦。我带着向往,放下浮躁的心,感受佛光普照的那份神秘。确凿的史料记载;“释迦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文字叠成了厚重的历史,灵魂和思想种植在了人们的心底,成为世代人精神的寄托。
当年的阿育王捧着佛祖的灵魂,千里迢迢从印度辗转,经过长途跋涉,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在望不到尽头的戈壁大漠,面对荒凉,面对寂寥,甚至面对死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战胜恶劣的自然,看到了希望的光明?
也许是神灵的抚慰,佛祖的保佑。也许是达摩大师的造访留下的印记,也许是颛顼帝的降生,仰或是简狄产卵的传奇为这片土地披上了神秘的彩衣。当阿育王历尽艰辛进入张掖,他的眼目触及到祁连雪峰的刹那,立刻被这片土地深深的吸引了。一颗虔诚的心,怀着对佛祖的敬仰,在日日夜夜单调枯燥的艰难行进中,终于找到了安放地。
从此,忠诚的信教徒弟子们的脚步,欧亚商旅驼队的铃铛声,响彻了河西走廊漫长而寂寞的岁月。他们翻越高山,穿行大漠,当看到高高矗立于张掖的木塔时,一颗深怀渴望与疲惫的心,立刻得以抚慰,身心变得坚强了许多。
依次攀登,巍峨的雪山与木塔遥遥相望,它们之间仿佛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契约,坚守河西走廊,坚守人间福地张掖。
时光悠悠,岁月久远。当我的身体贴近塔身高32.8米的木塔寺时,我感觉自己的渺小、柔弱、轻浮与迷茫。迂回在八面九级的回廊,凝视每级八角上方口含宝珠的木刻龙头,它展示的不仅是一种民间传说的神物,而是渗透了古建筑艺术中的激情与幻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华夏民族历来视龙为神物,很多古老的建筑物,如宫殿、庙宇,佛塔,屋檐翘角上都雕刻、筑造有龙的形象。据说它是起辟邪镇宅的作用。但我想,更多的是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同时,它沉淀着中国古建筑精湛的艺术底蕴。
此时,夕阳的光辉覆盖了木塔,犹如佛光闪耀。随风摆动的风铃,叮叮当当,仿佛吟诵着美妙的梵歌佛语。飘荡在塔顶的云朵,仿佛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故事。那东来西去的驼队,那载满美玉丝绸的马车,那皓皓明月,那茫茫大漠……霍去病十万铁骑的挺进,唐僧一行风尘仆仆的身影,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悲伤,左宗棠率军西进,锦旗蔽日,烽烟滚滚的浩荡……每一处都埋下了先行者深深浅浅的脚步,每一条道上都洒下了开拓者殷殷的鲜血,串串汗水和滴滴泪珠。飘悠在塔顶那细细轻轻如游魂似的风声里,依然能听到羌笛的哀怨,胡笳的悲戚,还有黑河岸边嘶鸣的战马和刀剑碰击的阵阵厮杀……
抚摸塔身,它的表面虽然锈迹斑驳,但整体依然坚实牢固。或许建塔时阿育王是按西方的建筑式样,也或许张掖当时的建筑工匠技艺高超。全塔竟然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头拱,大梁立柱连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它既有西方建筑的飘逸与灵动,又体现了中国西部阁楼建筑的厚重与大气。它展现的技艺,于史学,于建筑,集北周,隋唐,明清,是河西走廊佛教文化的典范。后人写诗夸赞“巍然笔势蘸寒谷,九级玲珑造化互,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宏仁标范永流东。”
今天看来,所有的历史,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种深深的回忆。那些北周青瓦古木,隋唐的精工细雕,明清模糊的文字,代表的只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
历史的变迁就像一季一季的风,来来去去,走了,消失了。有太多的疑问,在时空的长河里,无法搜寻到准确的答案。从眼前的景物捕捉到的点点思绪,权作是对历史的回忆。从阿育王的筑塔建寺,到当代的保护维修,木塔寺的完好,得益于张掖历代无数人的悉心护佑。最上层原有的一口古钟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冥冥之中,我依然能听到天际中隐隐约约时高时低的声音,铛、铛、铛,“四野皆闻”,也许是一种召唤吧。
“木塔疏钟”,曾是古甘州的八景之一。此刻,站在塔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塔势凌霄汉,钟声叩白云。”的气势。
俯首塔底,慕名而来的游客、信众、熙熙攘攘。双手合十静默的跪拜者,有人为祈福,有人为降灾,有人为问道,而我是为了寻找那份神秘,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向往……
站在高高的塔顶上,视线里装满了祁连山的秋色。夏去秋来,花开花落,是谁坚守着这方寸的净土?!风吹风过,云来云散,是谁伫立佛塔眺望远方?!
祁连雪峰,冰清玉洁的母亲,你是一阕妙曼委婉的词,弱水,你是一首流淌了千年风华绝代的诗。你们的血脉,浇灌出了张掖这片绿洲,你们的乳汁,哺育了黑河沿岸的万物生灵。你们被千年的风,万年的雨,发酵成了一坛醇香的白酒,熏染了川流不息的黑河,陶醉了西来东去的商贾,教徒,信使。
自西方先行者的脚步叩响中国的大门,佛教从西域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张掖做为必经之地,无论是远古还是现在,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以及对佛教坚定的信仰,对佛祖的信奉,对寺院的敬仰与守护,都让世人敬佩、感动。虔诚的坚守者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的信念。
秋风习习,花香怡人。走出木塔寺,我心中的向往与冲动释然了许多。回望身后的倩影,我想木塔寺对我而言,也许是召唤,也许是一种诱惑。我先前的冲动是去接近它,走进后才发现,我是用自己的感受去触摸历史,寻找历史的记忆,更多的是想了解佛教神秘的思想,让自己的心灵靠近灵魂的归宿地……
木塔寺,张掖市的历史标示。
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话唠张掖城,刻于我心底的是 “张掖有座木塔寺,离天只有七八尺。”面对窗外巍峨的祁连山,我心生好奇,难道木塔寺比威严的大山还高?于是,我有一种想探究木塔寺的向往和冲动。
终于有机会站在木塔寺的脚下,轻轻走进它,心灵被重重地震撼。小心靠近一块块木板,仿佛听到了它深深的呼吸。抚摸着浸透了古老气息的砖瓦,立柱,与千年前的工匠对话。身子贴近被时光腐蚀了的木柱、砖瓦,感觉到岁月的沉重,一个凡夫俗子自身的轻薄。
由于木塔寺的名气和它所处在市中心的位置,这里游人很多。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愿望。我来的目的是想了解当年的阿育王,为何将佛塔建在被文明熏染的喧嚣处?
从塔的底部进塔,东面为“登极乐天”、西为“入三摩地”。第二层东为“西天正觉”,西为“宝代金绳”。它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为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上方嵌有砖瓦,锈迹斑斑雕刻的横额,为岁月增添了厚重的沧桑感。凝视端详这风雅古典的装饰,它像一行行带有韵味的古诗,深沉,大气,雄厚,苍凉。纵观塔身,仿佛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观天地变化,洞悉世间百态,将世间风云一并装在了他的心底。站在回廊观望,来来往往的游人摩肩接踵。身依扶栏远眺,市区的繁华尽收眼底。
当我避开喧嚣的人流进入塔心,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屏声息气倾听,沉静的古塔仍有砰砰跳动的声响。佛教圣地的庄重与古朴,让我迷茫的眼神一派凝重。千年的时光聚焦成一个城市的标示,久远的历史铸造成了一座不朽的建筑。
我轻抬脚步,我怕我笨重的脚步声惊扰了佛祖恬静的梦。我带着向往,放下浮躁的心,感受佛光普照的那份神秘。确凿的史料记载;“释迦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文字叠成了厚重的历史,灵魂和思想种植在了人们的心底,成为世代人精神的寄托。
当年的阿育王捧着佛祖的灵魂,千里迢迢从印度辗转,经过长途跋涉,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在望不到尽头的戈壁大漠,面对荒凉,面对寂寥,甚至面对死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战胜恶劣的自然,看到了希望的光明?
也许是神灵的抚慰,佛祖的保佑。也许是达摩大师的造访留下的印记,也许是颛顼帝的降生,仰或是简狄产卵的传奇为这片土地披上了神秘的彩衣。当阿育王历尽艰辛进入张掖,他的眼目触及到祁连雪峰的刹那,立刻被这片土地深深的吸引了。一颗虔诚的心,怀着对佛祖的敬仰,在日日夜夜单调枯燥的艰难行进中,终于找到了安放地。
从此,忠诚的信教徒弟子们的脚步,欧亚商旅驼队的铃铛声,响彻了河西走廊漫长而寂寞的岁月。他们翻越高山,穿行大漠,当看到高高矗立于张掖的木塔时,一颗深怀渴望与疲惫的心,立刻得以抚慰,身心变得坚强了许多。
依次攀登,巍峨的雪山与木塔遥遥相望,它们之间仿佛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契约,坚守河西走廊,坚守人间福地张掖。
时光悠悠,岁月久远。当我的身体贴近塔身高32.8米的木塔寺时,我感觉自己的渺小、柔弱、轻浮与迷茫。迂回在八面九级的回廊,凝视每级八角上方口含宝珠的木刻龙头,它展示的不仅是一种民间传说的神物,而是渗透了古建筑艺术中的激情与幻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华夏民族历来视龙为神物,很多古老的建筑物,如宫殿、庙宇,佛塔,屋檐翘角上都雕刻、筑造有龙的形象。据说它是起辟邪镇宅的作用。但我想,更多的是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同时,它沉淀着中国古建筑精湛的艺术底蕴。
此时,夕阳的光辉覆盖了木塔,犹如佛光闪耀。随风摆动的风铃,叮叮当当,仿佛吟诵着美妙的梵歌佛语。飘荡在塔顶的云朵,仿佛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故事。那东来西去的驼队,那载满美玉丝绸的马车,那皓皓明月,那茫茫大漠……霍去病十万铁骑的挺进,唐僧一行风尘仆仆的身影,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悲伤,左宗棠率军西进,锦旗蔽日,烽烟滚滚的浩荡……每一处都埋下了先行者深深浅浅的脚步,每一条道上都洒下了开拓者殷殷的鲜血,串串汗水和滴滴泪珠。飘悠在塔顶那细细轻轻如游魂似的风声里,依然能听到羌笛的哀怨,胡笳的悲戚,还有黑河岸边嘶鸣的战马和刀剑碰击的阵阵厮杀……
抚摸塔身,它的表面虽然锈迹斑驳,但整体依然坚实牢固。或许建塔时阿育王是按西方的建筑式样,也或许张掖当时的建筑工匠技艺高超。全塔竟然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头拱,大梁立柱连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它既有西方建筑的飘逸与灵动,又体现了中国西部阁楼建筑的厚重与大气。它展现的技艺,于史学,于建筑,集北周,隋唐,明清,是河西走廊佛教文化的典范。后人写诗夸赞“巍然笔势蘸寒谷,九级玲珑造化互,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宏仁标范永流东。”
今天看来,所有的历史,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种深深的回忆。那些北周青瓦古木,隋唐的精工细雕,明清模糊的文字,代表的只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
历史的变迁就像一季一季的风,来来去去,走了,消失了。有太多的疑问,在时空的长河里,无法搜寻到准确的答案。从眼前的景物捕捉到的点点思绪,权作是对历史的回忆。从阿育王的筑塔建寺,到当代的保护维修,木塔寺的完好,得益于张掖历代无数人的悉心护佑。最上层原有的一口古钟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冥冥之中,我依然能听到天际中隐隐约约时高时低的声音,铛、铛、铛,“四野皆闻”,也许是一种召唤吧。
“木塔疏钟”,曾是古甘州的八景之一。此刻,站在塔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塔势凌霄汉,钟声叩白云。”的气势。
俯首塔底,慕名而来的游客、信众、熙熙攘攘。双手合十静默的跪拜者,有人为祈福,有人为降灾,有人为问道,而我是为了寻找那份神秘,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向往……
站在高高的塔顶上,视线里装满了祁连山的秋色。夏去秋来,花开花落,是谁坚守着这方寸的净土?!风吹风过,云来云散,是谁伫立佛塔眺望远方?!
祁连雪峰,冰清玉洁的母亲,你是一阕妙曼委婉的词,弱水,你是一首流淌了千年风华绝代的诗。你们的血脉,浇灌出了张掖这片绿洲,你们的乳汁,哺育了黑河沿岸的万物生灵。你们被千年的风,万年的雨,发酵成了一坛醇香的白酒,熏染了川流不息的黑河,陶醉了西来东去的商贾,教徒,信使。
自西方先行者的脚步叩响中国的大门,佛教从西域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张掖做为必经之地,无论是远古还是现在,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以及对佛教坚定的信仰,对佛祖的信奉,对寺院的敬仰与守护,都让世人敬佩、感动。虔诚的坚守者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的信念。
秋风习习,花香怡人。走出木塔寺,我心中的向往与冲动释然了许多。回望身后的倩影,我想木塔寺对我而言,也许是召唤,也许是一种诱惑。我先前的冲动是去接近它,走进后才发现,我是用自己的感受去触摸历史,寻找历史的记忆,更多的是想了解佛教神秘的思想,让自己的心灵靠近灵魂的归宿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