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一无所有,为何给我以安慰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未来的某个时刻,一场核战之后,整个文明世界崩溃,天空和大地一片灰暗,苟延残喘的人寥寥无几,到处是死亡的阴影,父子俩步履蹒跚行走在没有一线生机的废墟上,怀揣着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到南方去,到海边去,到了南方和海边就会好的。
这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路》改编的电影《末日危途》的镜头,澳大利亚导演约翰-希尔科特(John Hillcoat)作品。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科幻电影那就错了。通观全剧,这部电影都在探讨人性与亲情。导演约翰-希尔科特忠实于原著,用质朴而有质感的镜头向作者致敬,没有花里胡哨的滥情和渲染,且剧情简单,主要人物就是父子两人,父亲在妻子绝望自杀之后,携带着儿子逃避北方的寒冷、寻找南方温暖的阳光和果腹之物。饥饿、寒冷、幸存下来的人相互警惕和躲避,甚至猎杀残食像死神一样紧紧尾随着二人……一路上,父亲不时怀念起妻子和旧日美好的时光,向儿子传递着一个孱弱的信念:不吃人!二人没有多余的对话,语言简化到了极致,小说中作家惜墨如金,以致连父子二人的名字都没有取。如此单调、重复的情节,作家却敷衍成了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杰出的才能。悬念、情节曲折和不是麦卡锡的追求,他在单一而漫长的故事中展示的是爱、坚持,以及思考人性、文明的大坝的承受力限度与决堤后的恐怖景象。所以,尽管貌似简单的故事却看得我心潮澎湃,无论电影还是小说,引领你欲罢不能看下去的正是思想的力量和深度,那些热衷于表面风光的观众和读者也许根本看不出它的好来,相反还可能觉得它沉闷无聊,不值一提。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言传身教着儿子,如何在绝境中生存下去,如何在绝境中坚守上帝的火种。其实他内心满怀绝望,片中那支左轮手枪反复出现,手枪里装着两颗子弹,是妻子弃世时留给父子俩的礼物,以备身陷绝境时解脱痛苦所需。在妻子看来,世界已经毁灭,毫无光亮,早死与晚死已不存在区别,丈夫还要做着无谓的坚持干什么?所以,无论丈夫怎样哀求,她义无反顾选择了走向茫茫黑夜。一路走来,父亲也曾向儿子举起枪,都是遇到食人族时担心被抓住,教儿子如何在关键时刻自杀。但除了这些非常时刻,他多数时候力求做到在儿子面前像一面遮风挡雨的墙,做到不倒下,不叹息,不流泪。这是最让人心碎之处。儿子,是他生存下去的信念,儿子就是他的上帝。为了求生,他也曾吝惜给危在旦夕的老人施舍食物,也曾用枪逼着偷窃他们食物和衣物的小偷交出所有东西,包括他自己的衣物,任他赤裸裸待在寒冷的海边。但儿子的坚持却让他服软,最终给了老人一个罐头、回去送还小偷衣物,其实这正是他举手投足的言传身教对儿子潜移默化施加着影响。片中,儿子教老人吃罐头的动作与他教儿子吃易拉罐的动作如出一辙。善的种子,在儿子心中生根发芽。
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到达了大海边,大海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蔚蓝,天空也翻卷着灰暗的铅云。到了南方,南方却依然一无所有,正如海子的诗所吟唱:“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以安慰?”最要命的是父亲受了同样对他人警惕防备的人的冷箭,生命走到了尽头。父亲放弃了影片一开始的想法:如果自己不在了,也带着儿子离开,以免他在这毁灭的世界受苦。临终前他向儿子传授着生存下去的勇气和技能。剩下的路还要儿子继续走下去,没有目标,走就是目标,不停的地走就是希望。一部令人感动却又看得人窒息的电影。那根维系人性与文明的线看似经过几千年的锻造了,其实还是十分脆弱,经不起多少考验就断了。
片中,国家不在了,政府不在了,文明也不在了,弱肉强食,有的人手握武器,成了食人族,不吃人成了好人的标志。麦卡锡审视着这个物质主义至上的世界,对人性既抱有希望也怀着深深的隐忧。这些年来,看惯了社会、职场、单位上人们为了丁点利益,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我对人性也是持相当的悲观态度的。也许只有耶稣、佛陀那样的圣人,他们才能忍受人性的罪恶而始终如一怀着一颗济世之心、渡人之心。他们能够做到被残杀,舍身饲虎。有着自由、平等、民主传统的美国,麦卡锡生于斯长于斯,犹对人性如此绝望;有着几千年吃人历史的中国,几十年前的大饥荒的吃人史,文革中放任的暴力史,而今遍布的物化人,其人性的堕落岂是一两个孔子学院可以挽回的?
这部电影我先后看了三遍。第一遍是独个看;第二遍是叫儿子来一起看;第三遍是我在网上到处寻找麦卡锡的原著无果,前几天终于在一个网店以3折价格购到,一口气读完后再温习了一遍电影。
在我心中,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虽然它没有得到过什么奖,可见当代人关心的不是这个,注定了它是一部小众电影;同样,这也是一部杰出的小说,不止因为它得过普利策奖,得奖与否其实对它并不十分重要。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书也不是为得奖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