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红柽柳(凡间草木系列)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燃烧的红柽柳
宁雨
从中川进入兰州地界,撞入眼帘的,是绵延不尽的土山。是的,土山,灰白或褐红的土色山体,无一粒石的搀杂,无一株树的荫蔽。高原的风一世又一世刮过,似一个刻板而冷酷的雕刻家,把山的形貌削凿得敦实、圆融,千篇一律。
乘坐机场大巴一路行进,一路相遇并别过秃山焦渴、苍凉的目光,我的内心也跟它们一起沉入焦渴、苍凉。“不适宜人居啊!”“守着黄河,怎如此之干!”左右乘客忽然嘁喳起来。我跟着苍山一起沉默,眼睛顽固地继续注视窗外。
车子转了一个弯,色彩陡然一变。红,火焰般燃烧的红!从高速公路的护坡迤逦而下,红遍了路和山之间的沟壑,又折向切近的山脚、山腰,浓浓淡淡,深深浅浅,厚若崩云,淡若明霞。
这是红柽柳,红荆啊!
在这荒袤的西北高原,久违的红柽柳,以漫山遍野的浓情,抚慰着我寻寻觅觅的双眸,怎不让人纳罕而感动。
红柽柳,她的小名叫红荆。我的乡亲,干脆叫她“荆条子”。据说,地处滹沱河下游的家乡,老年间十年九涝,盐碱地一洼连一洼,地里不长庄稼,却疯长着一蓬蓬皮实的红荆。到我记事,盐碱地多数改造成水浇地,河水不再泛滥,红荆也悄然退避,把肥沃的土地让给茁壮的庄稼。或许是乡亲们为了感谢红荆的宽仁吧,村外西北角一块地一直叫“荆条子地”。
红荆枝条,是非常结实的编筐材料。所以,在红荆退出大片田地之后,家乡人保留了栽种的习惯。房坡上、沟渠旁,闲散的地边上,常有红荆,一两墩相拥着,或一小片相簇着。每到春天,荆条墩子便抽出嫩红的枝条,叶似松针,挺拔翠朗,但那绿分明是平柔的,少了松的高士风范,多了几分庄稼味道。夏天,红荆开出米粒样的小花,一串又一串,淡红,霞粉,悠悠的甜香引来酿蜜的蜂子和淘气的蝴蝶。
秋天,红荆花依然盛开,荆条已经长成。于是,红荆的主人早早磨快了镰刀,趁秋忙的空当,把坚实柔韧的荆条子一股脑割将下来,晾晒在庭院里。过不了多久,一只只或长或圆的荆条筐就编好了,盛猪草、盛棒子、盛山药,盛土,盛粪,再有富余,就拿到集市卖钱。收割后的红荆,空余茬口尖削的树墩,在坡上、渠旁寂寥地张望着冬天越来越近的影子。
积贫的家乡,有一句话叫做,“好看不能当饭吃”,是说女子的。是不是也说红荆,我不知道。反正,家乡人对待红荆的态度,完全从实用出发,护坡、编筐、烧柴。没见谁说过,这红荆真好看。待坡不用护,筐不用编,煮饭改用石油液化气的时候,红荆在家乡的植物系里终至消逝。
再见红荆,是在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初春,雾霭蒙蒙,黄水如凝。黄河在那里悄然孕育着世界上最年轻、最新鲜的土地。站在湿地公园新修的栈道上,视野最远处是几只飞落的野鸟,一脉经冬的黄白野草。
山东朋友问:这河口湿地风光,是否让你失望?我诚恳地回答:不失望,但绝对超乎想象。
朋友一笑,安慰地对我说:你秋天再来吧。秋天才是这里最美的时候,茅草、红荆一派火红,大地像一块无边的织锦。
红荆?红荆在哪里?我有些敏感,有些怀疑。难道说,家乡用来编筐、烧柴的红荆,倒成了黄河口的风景不成。朋友指给我看,野草间突兀起伏的一蓬蓬尚未萌芽的植物,就是红荆。
秋天,我未到黄河口看红荆,却溯流而上,来在这黄河穿流而过的大西北城市——兰州。这里的人,规规矩矩叫着红荆的学名,红柽柳。
兰州——中川高速公路旁的红柽柳,竟美得让我错愕,让我目瞪口呆!平生第一次,红柽柳成为我眼中的风景。
秋醉中国。这时,香山黄栌,太行红枫,还有家乡的古梨林,都是观赏红叶的最佳。南国的凤凰树,徽州的贡菊,黄山的银杏,东北的桦树林,红、白、黄,泼墨,点染,铁画银勾,该是多么闳阔壮美的画轴。而我,却在中国大陆几何图形中心点的兰州,为柽柳霜醉的情绪所包围。
滹沱河、黄河口、黄河上游。我漫无目标的地行走,冥冥中却有着这样的机缘巧合。无处不在的红柽柳,是神谕让我追随她的踪迹,还是她的踪迹即为神谕?或者都不是。她只是上苍对大地的恩泽,是玄鸟为贫瘠、盐碱、孤独的土地播种的一线生机。从最纯净的雪山出发,柽柳的子孙顺流而下,栖荒寒,宿滩涂,以盐碱为筋,以风雨为骨,完成着最平常的繁衍,最忠诚的坚守,最谦逊的退出。
当初,我与红柽柳的情分,只是一个农村孩子与一只草筐的情分。读书之余,我跟伙伴们一起割草、扫落叶、拾秋柴。每每,我们的柴草总装得满满,实实的,按了又按,压了又压。于是,夏或秋,毒花花的日头下,常有一群孩子在通往村庄的土道上,猫腰躬行,脊背上背驮着她们如山的收获。
是那只荆条编织的草筐,陪着我开始人生第一次劳作,与我一同承担生活的压迫,与我一起感知以劳动换取“得到”的快乐。草筐是沉默的,但她的隐忍,她的无言的承受,对一个农人的孩子,无疑是最好的启蒙。
此次兰州之行,我却有机会见证了柽柳之海风舞叶红的一季。
中川机场至兰州的高速公路,可谓古金城迎宾线。为了改变沿线山川光秃秃的面貌,当地政府启动了非常优惠的绿化政策。于是,柽柳、白榆、柠条、紫穗槐,这些耐瘠耐碱耐寒耐旱、固土保水改良土壤的生态卫士在绵延70多公里的两山之间安营扎寨。说实话,这些树种多属灌木或矮生小乔木,形貌平凡,并不属于观赏木。若在土壤水利条件良好的地方,即使作为行道树,它们一般也不在设计师的考虑范围之内。而在这祖国的大西北,她们不仅成为荒山披绿的使者,更是一方水土坚强隐忍追求美好的象征。
兰州大学钟灵园、五泉山公园南坡、黄河河滩,柽柳作为景观树登上“大雅之堂”。再没有谁在早秋即对其挥动镰刀,这里的柽柳历经多年养成,终于以树的形象与国槐、旱柳、银杏、法国梧桐融于一园。她们铜枝铁干,遒曲刚强,虽无颀长伟岸,却敦厚朴拙,葳蕤成林。松针般细长的叶子,一脉连着一脉,如今相涌着红了,胭脂红、玛瑙红、桃红、猩红、杏子红,红成一片霞海云窝。
想起山东朋友为我描述的黄河口之秋。算来,黄河入海处的红荆,也该如兰州的红柽柳一般明丽璀璨了。
“飞桥自古双溪合,柽柳如今夹岸垂”。为大地而燃烧的红柽柳啊,明天,我们将在哪里相遇?
注:拙文发表于《青海湖》(太阳魂文学周刊2014年第37期)
《青海湖》(太阳魂文学周刊),由青海省文联主管,青海省作家协会、中石油作家协会联办
宁雨
从中川进入兰州地界,撞入眼帘的,是绵延不尽的土山。是的,土山,灰白或褐红的土色山体,无一粒石的搀杂,无一株树的荫蔽。高原的风一世又一世刮过,似一个刻板而冷酷的雕刻家,把山的形貌削凿得敦实、圆融,千篇一律。
乘坐机场大巴一路行进,一路相遇并别过秃山焦渴、苍凉的目光,我的内心也跟它们一起沉入焦渴、苍凉。“不适宜人居啊!”“守着黄河,怎如此之干!”左右乘客忽然嘁喳起来。我跟着苍山一起沉默,眼睛顽固地继续注视窗外。
车子转了一个弯,色彩陡然一变。红,火焰般燃烧的红!从高速公路的护坡迤逦而下,红遍了路和山之间的沟壑,又折向切近的山脚、山腰,浓浓淡淡,深深浅浅,厚若崩云,淡若明霞。
这是红柽柳,红荆啊!
在这荒袤的西北高原,久违的红柽柳,以漫山遍野的浓情,抚慰着我寻寻觅觅的双眸,怎不让人纳罕而感动。
红柽柳,她的小名叫红荆。我的乡亲,干脆叫她“荆条子”。据说,地处滹沱河下游的家乡,老年间十年九涝,盐碱地一洼连一洼,地里不长庄稼,却疯长着一蓬蓬皮实的红荆。到我记事,盐碱地多数改造成水浇地,河水不再泛滥,红荆也悄然退避,把肥沃的土地让给茁壮的庄稼。或许是乡亲们为了感谢红荆的宽仁吧,村外西北角一块地一直叫“荆条子地”。
红荆枝条,是非常结实的编筐材料。所以,在红荆退出大片田地之后,家乡人保留了栽种的习惯。房坡上、沟渠旁,闲散的地边上,常有红荆,一两墩相拥着,或一小片相簇着。每到春天,荆条墩子便抽出嫩红的枝条,叶似松针,挺拔翠朗,但那绿分明是平柔的,少了松的高士风范,多了几分庄稼味道。夏天,红荆开出米粒样的小花,一串又一串,淡红,霞粉,悠悠的甜香引来酿蜜的蜂子和淘气的蝴蝶。
秋天,红荆花依然盛开,荆条已经长成。于是,红荆的主人早早磨快了镰刀,趁秋忙的空当,把坚实柔韧的荆条子一股脑割将下来,晾晒在庭院里。过不了多久,一只只或长或圆的荆条筐就编好了,盛猪草、盛棒子、盛山药,盛土,盛粪,再有富余,就拿到集市卖钱。收割后的红荆,空余茬口尖削的树墩,在坡上、渠旁寂寥地张望着冬天越来越近的影子。
积贫的家乡,有一句话叫做,“好看不能当饭吃”,是说女子的。是不是也说红荆,我不知道。反正,家乡人对待红荆的态度,完全从实用出发,护坡、编筐、烧柴。没见谁说过,这红荆真好看。待坡不用护,筐不用编,煮饭改用石油液化气的时候,红荆在家乡的植物系里终至消逝。
再见红荆,是在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初春,雾霭蒙蒙,黄水如凝。黄河在那里悄然孕育着世界上最年轻、最新鲜的土地。站在湿地公园新修的栈道上,视野最远处是几只飞落的野鸟,一脉经冬的黄白野草。
山东朋友问:这河口湿地风光,是否让你失望?我诚恳地回答:不失望,但绝对超乎想象。
朋友一笑,安慰地对我说:你秋天再来吧。秋天才是这里最美的时候,茅草、红荆一派火红,大地像一块无边的织锦。
红荆?红荆在哪里?我有些敏感,有些怀疑。难道说,家乡用来编筐、烧柴的红荆,倒成了黄河口的风景不成。朋友指给我看,野草间突兀起伏的一蓬蓬尚未萌芽的植物,就是红荆。
秋天,我未到黄河口看红荆,却溯流而上,来在这黄河穿流而过的大西北城市——兰州。这里的人,规规矩矩叫着红荆的学名,红柽柳。
兰州——中川高速公路旁的红柽柳,竟美得让我错愕,让我目瞪口呆!平生第一次,红柽柳成为我眼中的风景。
秋醉中国。这时,香山黄栌,太行红枫,还有家乡的古梨林,都是观赏红叶的最佳。南国的凤凰树,徽州的贡菊,黄山的银杏,东北的桦树林,红、白、黄,泼墨,点染,铁画银勾,该是多么闳阔壮美的画轴。而我,却在中国大陆几何图形中心点的兰州,为柽柳霜醉的情绪所包围。
滹沱河、黄河口、黄河上游。我漫无目标的地行走,冥冥中却有着这样的机缘巧合。无处不在的红柽柳,是神谕让我追随她的踪迹,还是她的踪迹即为神谕?或者都不是。她只是上苍对大地的恩泽,是玄鸟为贫瘠、盐碱、孤独的土地播种的一线生机。从最纯净的雪山出发,柽柳的子孙顺流而下,栖荒寒,宿滩涂,以盐碱为筋,以风雨为骨,完成着最平常的繁衍,最忠诚的坚守,最谦逊的退出。
当初,我与红柽柳的情分,只是一个农村孩子与一只草筐的情分。读书之余,我跟伙伴们一起割草、扫落叶、拾秋柴。每每,我们的柴草总装得满满,实实的,按了又按,压了又压。于是,夏或秋,毒花花的日头下,常有一群孩子在通往村庄的土道上,猫腰躬行,脊背上背驮着她们如山的收获。
是那只荆条编织的草筐,陪着我开始人生第一次劳作,与我一同承担生活的压迫,与我一起感知以劳动换取“得到”的快乐。草筐是沉默的,但她的隐忍,她的无言的承受,对一个农人的孩子,无疑是最好的启蒙。
此次兰州之行,我却有机会见证了柽柳之海风舞叶红的一季。
中川机场至兰州的高速公路,可谓古金城迎宾线。为了改变沿线山川光秃秃的面貌,当地政府启动了非常优惠的绿化政策。于是,柽柳、白榆、柠条、紫穗槐,这些耐瘠耐碱耐寒耐旱、固土保水改良土壤的生态卫士在绵延70多公里的两山之间安营扎寨。说实话,这些树种多属灌木或矮生小乔木,形貌平凡,并不属于观赏木。若在土壤水利条件良好的地方,即使作为行道树,它们一般也不在设计师的考虑范围之内。而在这祖国的大西北,她们不仅成为荒山披绿的使者,更是一方水土坚强隐忍追求美好的象征。
兰州大学钟灵园、五泉山公园南坡、黄河河滩,柽柳作为景观树登上“大雅之堂”。再没有谁在早秋即对其挥动镰刀,这里的柽柳历经多年养成,终于以树的形象与国槐、旱柳、银杏、法国梧桐融于一园。她们铜枝铁干,遒曲刚强,虽无颀长伟岸,却敦厚朴拙,葳蕤成林。松针般细长的叶子,一脉连着一脉,如今相涌着红了,胭脂红、玛瑙红、桃红、猩红、杏子红,红成一片霞海云窝。
想起山东朋友为我描述的黄河口之秋。算来,黄河入海处的红荆,也该如兰州的红柽柳一般明丽璀璨了。
“飞桥自古双溪合,柽柳如今夹岸垂”。为大地而燃烧的红柽柳啊,明天,我们将在哪里相遇?
注:拙文发表于《青海湖》(太阳魂文学周刊2014年第37期)
《青海湖》(太阳魂文学周刊),由青海省文联主管,青海省作家协会、中石油作家协会联办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