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于我却非如此。我读书有个坏毛病,就是总要拿支笔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常常一本书读完,便已“惨不忍睹”了。然而读到高兴处,不事圈点不做勾画,便心手痒痒坐立难安,所以,借阅别人的书,我总是无法尽兴,那种焦灼,比不读书还难受。于是,我读书,先要买书。
买书,自然关乎到钞票。我向来没有专用的经费来买书,所有买书要用到的钱,都来自于牙缝。小学是在我那小村上的,家里没钱,村里也没书店,除了在学校买的课本,便没有别的书。现在记忆里读过的书,就是别家小孩子的小人书,邻居家姐姐的初中课本,前院蔡大爷的一本《呼延庆出世》,家里的一本《人民文学》。初中在县城上学,视界随之开阔。县城虽是小县小城,书店也有不少。我常去的是邮局旁边的书报亭,那里有旧杂志处理,常买的是过期的《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可惜后来都无处可寻,偶尔在天花板上发现,原来都叫老爸糊了顶棚。也曾在新华书店抱回一摞小人书,是聊斋系列。代价当然是没钱吃饭,营养跟不上,尤其缺钙,不但腿抽筋,更可怕的结果是没有长高。高中时情况略有好转,书却是不敢多买了,只借来读,一是《文化苦旅》,一是《三国演义》,再有就是《平凡的世界》。自己所买,一本是《儒林外史》,一本是《古文观止》。当然还有一本《新华词典》。后来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学校的图书馆里书多的是,可以免费阅读。学校门口也有出租书的书店,只掏少些租金,就能读到许多书,所以可以少买书。那时所买,多是无处借阅的《小小说选刊》。后来参加工作,买书又多起来,多是文学书籍,却不怎么选择作者,只要是感觉是好书,只要口袋有余钱,便都抱回家里来。有些书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有些书就只翻了几页,还有一些干脆动也没动。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买书上瘾,读未必读得完,占有的欲望却极其强烈,就给自己下禁令,多长多长时间不能买书,也能止住不买。毕竟书常有,而钞票不常有。特别现在书多得不计其数,能都买下来?能都读得过来?别说读完了,就是过一遍书名,怕是也要累断这把老骨头了。于是学着选择,只买最好的,只读最好的。有时候自己就闭目塞听,我不看,我不听,我不知道某某书有多好多好,也就不想着去买某某书了。这样“自负”一阵,也真就只选择几本书买下来,藏起来,细细读,慢慢品。如此一来,心平了,气静了,丽日和风,书里的味道散发出来,美了日子,醉了生活。
就目前来讲,我所奉为宝典的书,国外的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国内的当然首推《红楼梦》。其他如王小波的《寻找无双》、《红拂夜奔》,莫言的《丰乳肥臀》,沈从文的《边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都不错。还有就是无定篇的一些作者,第一个要数汪曾祺,第二个是海子,还有格非。这样举例,并不是说其他的就不好,只是我定我的书目而已。像阎连科、贾平凹、陈忠实、刘庆邦、张炜等等,都非常了不得。
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很好。读书长头脑,走路长见识。读书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读书就必得有所选择。如上所举例,是我的选择。
读书不必贪多,但一定要求深。常听人说,某某书(影视)我看过。似乎看过就算完事,就不必再去看第二遍了。孔子且说“温故而知新”,以“看过”而自傲者莫非比孔圣人还要“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以为,这才是读书的真方法。读书,重在揣摩,要仔细探究文字的深义,也才能体会出更多的味道。“不求甚解”绝不是毫无“会意”。读书无所“会意”,与嚼蜡何异?而这“意”,必是经过反复涵咏,才能得到。
好读书者,不妨自己给自己列一个书目单子,精读学习类的,愉悦身心类的,消遣时光类的,泛泛浏览类的,一一分开,不同类的书,就用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力量去读,用哲学的方法来说,叫做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万万不可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稀里糊涂都下锅,那样,怕是浪费了时间,蹉跎了岁月,最终却所获甚微,得不偿失。划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