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犹恐相逢是梦中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不恰当的引用,倒也能表达我的思乡之情,很多人事都已不见,却也不曾忘记。
  
  一、雨厝、雨厝
  
  也许在我出生后第一次睁开懵懂的眼,就看到了雨厝的屋顶。躺在一张有雕花和顶盖的老式木床上,有一束光从高高的木横梁边的“天眼”(一块方形玻璃)照射下来,惊动了细微不可数的飞尘,照到我的眼眸里。屋顶其他地方仍是暗蒙蒙的,暗红的瓦片模糊不清。屋子前半间上方有用成排的圆木构成的阁楼,上面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也许有母亲偷偷藏着的花生干、“毛荒干”——一些过冬的干粮。也许有父亲的火枪、沙贝犁。……里面充满了我的遐想,却也不是可望不可及。长大了一些,就能站在米仓柜上艰难地爬上去,找到的却是一些陈旧的柜子,柜子里可能还跳出一只受惊的肥老鼠。倒是从阁楼上的石头小窗看外面给了我新奇的感觉,觉得外面是如此的光明、五彩缤纷。在我有所幻想时,母亲忽然出现在阁楼下,用开朗而慈祥的大嗓门,笑嘻嘻地斥责我,担心我摔伤。“阿姆,我跳下去了哦。”“你这个死孩鬼。”阿姆一把把我接住。早餐在一张斑驳沧桑满是刻痕的木桌上吃,从铝锅里舀出很稀的粥,夹几颗花生仁,有小白兔牌的榨菜丝,鲜美白嫩的丁香鱼,偶尔还会有父亲刚刚炒出锅、热气腾腾的海橄榄。几下吃完三碗粥,母亲每次都叮嘱我们把桌上的逃生米捡起,把碗底舔干净。
  
  走出偏房,即是雨厝的走廊。整落雨厝有五间屋子,三间主房,中间是大厅,两间偏房往前伸手各连一间厨房,围成一个庭院。祖父母住大厅,大伯和我家分住两旁。走廊两头各开一个边门,通风。炎热的中午,大家躺在走廊里的红砖板上乘凉。雨季,母亲会在屋檐下放几个铁桶。雨后,雨珠从高高的屋檐上跌落在水桶里,发出清脆的“咚咚”声,煞是好听。比较烦的是公鸡会大摇大摆地在走廊上拉屎,于是得装一些沙子,随时来埋葬这些排泄物。灰溜溜的猫则是极干净的小家伙,时不时走到面盆边,用前掌沾水洗脸,像人一样。春天里,燕子在大厅的屋檐下筑了一个窝,祖父很高兴,松懈了他一贯紧绷着的脸,说这是好事,他忙着爬上竹梯子给鸟窝安了一个托,以防燕子的粪便掉下来。他会写对联,有一本陈旧的联对子,词句古典祥和。大副的“春”字,贴在大厅门上。门联一般是七字联,大门门联则需要将红纸裁剪黏贴,写成九字的。还有灶联,写着“司命灶君”,“上天求富贵,下地保平安”。
  
  院子里会盖有猪圈、鸡窝鸭房。猪圈旁有一颗茂盛的葡萄树,是大伯家。夏季会长出青涩的葡萄,让我们分泌口水,然而堂哥极为吝啬,天天护着葡萄不走开,恶狠狠地盯着我们这些潜在的小盗贼。猪圈上是一片花海。嫩绿的芦荟,滑稽的番薯榕,弱不禁风的小桃树,火红的日头花,淡雅的五瓣花,硕大的鸡冠花……每一颗都是我们从村子里、田野里甚至别人家里扫荡来的战利品。鸡窝口挂着许多鱼钩,里面的土灰每几日换一遍。父亲在庭中劈柴,汗水淹没了他茂密火红的胡渣子。他调侃道:“孩子,看劈柴不如看吃肉。来试看?”我真的上去试了一把,大斧子在木麻黄年轮上只留下了浅浅的一道痕。屋顶的“白驾鸰”叽叽喳喳的呼朋引伴,就像在笑。堂弟会爬上屋顶,去掏这些家伙的仔。
  
  在外面看雨厝的屋顶,却是很清晰的。石岗岩的方石整齐地陈列重叠着,白墙黑线棱角分明,纹有质朴的图案;鳞比栉次的红瓦长着青苔,温柔地蜿蜒而下;弧线的屋脊分向两级,尖锐地指向晴空。这是我脑海中一幅不灭的画面。
  二、社戏
  
  闽南人多拜神,且包容性强,固庙多、神多、节庆多,一村一俗,五花八门。
  
  社里“城外”有八角庙,祀辅胜公,即陈元光的部将李伯瑶,另还奉有观音菩萨,王母以及一些忘记了名字的神明,寺庙香火旺盛。有一尊黑脸的长得凶的神,嘴里可放香烟,于是每逢节庆日嘴边便是烟雾缭绕。“南门”正月十二日是大节。早晨,村人开着彩旗飘飘的拖拉机到金唐社去请黑脸妈祖回来。小孩子兴高采烈地攀上拖拉机,没挤上的则跟在车后奔跑、呼吸机车尾气,仿佛那是一种很香美的味道。到了金唐社,让我见识到了一个更大的庙,装饰得更隆重,金碧辉煌。里面的神明体型更大,门神尤其逼真,让我肃然起敬,不敢大声说话。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接触到的另外一个世界,它开启了我的视野和思维。尔后,众人欢声笑语而回,一路上,敲锣打鼓、鞭炮齐鸣。
  
  中午,当各路神明汇集端坐在祖厝里,桌上摆满了祭祀品时。“头家”开始祭祀、叩问风调雨顺,并“博杯”决定下一任“头家”。神明巡社也就开始,男人们四人一组,抬着坐在轿子里的神明巡社走街,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巡社一遍,开始“演神”,去年的新郎官上阵了。神明坐在木轿子里,轿子上有四个大铁环,两根一丈长木棍横插而过。两根木棍之间前后各绑上一条粗绳子,在绳子中间再各插上一根木棍,便可供四人“演神”。四人抬着重达两三百斤重的神,已经是不容易的事了,还得对抗、旋转、奔跑。内侧的人要下盘稳,把自己定住,作为一个中轴点,让身后的同伴旋转奔跑起来,把对方甩飞,也就赢了。常常有体弱的新郎官穿着洁白的的确良,信心满满地上阵,灰溜溜地翻滚而出,颇为狼狈,引发众人哄笑。家族男丁较少的不敢上阵,因为大家族的人总是采取“群狼阵术”,没完没了。当然也有类似吕布这样的角色,英勇善战,一夫当阵,引来一阵阵喝彩。在“演神”的同时,村人在旁边大放鞭炮,由于鞭炮太多,有的人干脆走到屋顶,居高临下的燃放。那轰隆隆的响声,淹没的喝彩声、呐喊声,弥天飞舞的烟雾、纸屑,是一幅很浓厚的节庆图。在烟消云散后,新娘们则上场了,每户各摆一张桌子在祖厝门前空地上,由公婆带着新人祭祀拜拜。早人们、姑娘们在一旁围观,评论哪家媳妇最“水”,哪家不好看。
  
  之后众人散去,回家宴请别村的亲朋好友。这一天也在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三、两个堂弟和我
  
  我有两个堂弟,他们占领了我的童年。
  
  我们三人是一个“小部队”,大堂弟是司令,指挥战斗,名唤“日本”,得名于大堂姐说他走路像鬼子进军。小堂弟是工兵,名唤“牛目”,眼睛贼大。我是什么呢?我大概是颗地雷吧,偶尔发挥一下作用。我们这个小兵团,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战斗,同垃圾堆作战,同草木作战,同昆虫作战,以及池塘、田野和其他小伙伴。我们同一切可能存在的敌人战斗,在村里开拓自己的领地、世界。
  
  清晨太阳刚升起来,堂弟就在我家门口叫唤,我就愣愣地跟着他们走了。海在远处低吼,白驾鸰在屋顶嘈杂,粉蝶在野花间扑闪,石龟塘里火红的非洲鲫鱼大概已经清醒了吧,知了倒还在睡觉。大自然的一切都在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的征服。大堂弟身上带着某种匪气,是个破坏王,捣蛋鬼。小堂弟则是鬼精灵,常年挂着一条浑浊鼻涕,冷不丁地“窣“的吸了一下,鼻涕不见了,但很快又挂出来了。我浑身的肉都长到脸上了,看着极呆。三人的共同点是都拖着一双后跟破烂的凉鞋,头上乱蓬蓬,养着大虱子。我们经常在祖父的门前摆个凳子、放张旧报纸梳虱子,那虱子又黑又大,肥得脚都够不到纸面。我们比赛用大拇指压虱子,“噼里啪啦”的看谁更快;我们偶尔会相互找寻毛发间的虱子蛋,就像小猩猩那样。我们拿着自己随身携带的武器——一根精心削制的竹板或木棍,站在一片萝卜花地前,大喊:“杀”一声就冲进了菜地,对着漫天飞舞、慌乱不堪的粉蝶、彩蝶痛下杀手,直至气喘吁吁。对于一切不会发声的事物,我们认定他们都是敌人;对于能叫的,我们则分类。声色不美者,像白驾鸰、伯劳、知了、天牛、蛇、老鼠、癞蛤蟆、流氓等,是反动派;燕子、墓鸟(戴胜)则是益鸟,是正义的。这就是我们的童年的价值观体系。大堂弟学会了一切俘虏反动派的招数。趁着主人农忙外出,到他们家的雨厝顶上去掏白驾鸰的窝。到了下雨天,主人家就漏雨了。到海边的防护林沙地里挖白蟋蟀做饵,用瓦砖、竹管、米袋线做陷阱可以逮到凶神恶煞的伯劳鸟,此鸟好将猎物挂在嘴上,外号“屠夫鸟”。拔它一根尾翼,穿过鼻孔困住喙,伯劳就嚣张不得了,拎起它的额毛,身体还会滑稽的转来转去。用铁圈缠满蜘蛛丝可以捕蝉,但不实用;用茶叶包内袋则更佳,主要袋口朝下,傻傻的知了就会拼命朝上飞,如同苍蝇撞玻璃一样固执。用小鱼做饵可钓蛇,但这家伙不好惹。抓老鼠却是一项技术活。千百年来老鼠同人类斗智斗勇,练就了一身真本事。狡兔三窟,老鼠则是一窟有多个出口。熏烟、灌水,忙活了半天,才又发现到一个出口,那家伙早不知跑哪去了。
  
  偷和防偷,是农村孩子一个永恒的活动。偷香瓜、西瓜、龙眼、枇杷、芭乐、香蕉和番薯,偷钓鱼、捕鱼,偷砍柴,木麻黄干树叶,干牛粪,干桃核等等,我们都干过,真是无恶不作,罪恶滔天。当然我们自己的也常常防守不住,倒是“礼尚往来”了。偷钓鱼却是最刺激的了,特别是钓石龟塘的鱼。石龟塘不知何时被村里的流氓“小黑子”霸占了,从来没换过主人,塘里的非洲鲫鱼又红又肥,鲢鱼长得极大。在其他水塘里捞不到好处了,我们就偷偷地潜到苦楝树下,抛出短线(为方便作战,我们的鱼竿只有十公分长),鲫鱼很快就咬钩了,大堂弟一扯线,一条鲜红的大鲫鱼就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了。一个人钓足四五条大鱼,便急忙退出战场,因为这里的主人可不好惹。等待大鱼把浮子(白泡沫做的)完全拉下水面是一段激荡人心的时间。周围静极了,能听到我们的心跳声。还有一片枯黄的苦楝树叶,轻轻地,晃晃悠悠地贴到水面上,惊起了一轮淡淡的水波。有时碰到主人突袭,我们则扔掉鱼竿,迅速逃往海边的木麻黄林里,找一个静谧的地方,烤几个番薯,在沙地里睡上一觉,也是很美的事。而那些战利品,则是躺在连主人都找不到的番薯沟里了。
  
  这些大概就是我们的主要战役。其余的,无论是大堂弟在雨夜里,把成群的癞蛤蟆赶到火灶里取暖;还是小堂弟水煮麻雀粥长出了一脸的大雀斑;抑或我们把整个村子里的垃圾堆都扫荡摊平。都不足详谈了。因为我们的领地,我们的世界,在那时就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心里。即便后来,小堂弟自己开发了另一个世界,晋升为王了。
  
  四、雨事
  
  今日本拟杏林一游,却逢烟雨蒙蒙。晨起凭窗望,山墙上的爬山虎郁郁葱葱,闪烁着无数悦人的光亮。我深爱着这醉人的绿,这醉人的雨。轻雨迷蒙,大雨磊落,雨事无休在梦中。
  
  那迷迷糊糊的雨连续下了半个月。
  
  仿佛一切都在发霉、发愁。母亲的眼眸里也倒映着天上的愁云。清晨,她在黑布隆冬的床底刨过冬的番薯来做饭。由于长时间的潮气,小番薯长出了大朵的花。姐姐拿了个破瓷碗养起了番薯花,天天看着那些明亮的白色花朵发呆。有一次母亲刨到了一窝小耗子。四只熟睡的小耗子浑身肥嘟嘟红彤彤的,稚嫩的小拳头紧紧地握着。它们都还没长出一根硬毛来。母亲发了一会儿呆,从鸡窝里抓了一些干暖的鸡毛,垫在耗子窝里,再把它们安放回床底了。这些肉呼呼的小东西却引起了堂弟的觊觎。大堂弟游说我,说这物大补,放在砖板上烧烤更是美味无比。于是母亲不得不每日提防,保护那些小家伙。两个堂弟则耐心的等着,天天在走廊上晃悠,一边狡黠地看母亲的脸色,一边装模作样地拿着木梳子互相梳理头发。梳下了一报纸的大虱子之后,开始了压虱子比赛。
  
  黄昏时偶尔会停雨,母亲把铁桶放在屋檐下盛雨。那晶莹硕大的雨珠从高高的屋檐上坠落下来,跌碎在桶里,发出了砰砰的清脆声。母亲却还是愁眉不展。等到雨下到第七天的时候,连日头都跑出来了,雨还在下。微弱的阳光穿过雨林,从厚厚的冰凉的窗户柱子间照进屋里来,一切都光明了许多。父亲出门猎鱼了!眼眸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芒,红色的胡渣子闪闪烁烁;坚毅的脸庞,宽广的胸膛,父亲走进雨中,如同马克西姆斯一样走进了战场。父亲带着几套粘网,还有一副圆筒状的虾笼子。这虾笼子设有九个关卡,让鱼儿们越陷越深,无路可出。水渠里的水漫溢而出,淹没了周围的田野,所有的水塘连成一个,成了鱼儿欢聚的天堂。父亲穿着水裤,站在水里忙活着,在黄昏里满载而归,水桶里的草鱼、鲤鱼、鲢鱼、大头鱼、鲫鱼拥挤着探头呼吸,水龟子钻上钻下,小毛蟹一动不动。
  
  村里有个锯木厂,里面有一颗树冠庞大的老榕树。雨天,这里便成为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厂里的工人都是邻村的,个个长得粗狂,胸膛上长满了绒毛,言语粗糙,喜好调侃小孩子。捉迷藏、捉人、方格子、弹珠子、打竿、钉陀螺……五花八门的小游戏让人难忘,就连厂房里的妓女,偶尔也会站在门口观望。她们大多已经风烛残年,脸色极白。穿着松垮的睡衣,一只手抱着肋部,一只手夹着烟,双目无神地盯着什么一动不动,久久地站着。一个老皮条客则跑过来调戏小孩子了,“手牵手,相亲一个……”声音沙哑而猥琐,引得孩子们的哄笑。
  
  雨后,乡道上千沟万壑,浊水潺潺。堂弟和我穿着小水鞋到处淌水,把水鞋灌满水打水仗。筑几个小堤坝,或引水分流。偶尔也会折几只歪斜的纸船,放在水中随波逐流,不知所终。
  
  五、海的遗址
  
  两个脏兮兮的小屁孩在浅滩上赛跑,越过汩汩的脉流,掠过了风、白云和海鸥。
  
  红日渐渐落下,明月缓缓升起。渔夫们在木麻黄下吃晚餐,闲聊,调侃小孩子。木麻黄的树叶如丝般地潜落在他们的头发上。饭后他们再次乘着彩绘的渔船,朝着海浪前进。大浪打来,浪花纷纷落在船头,湿了“小船员”的头发、衣服,连心里也是清凉的,嘴里咸咸的,眼眸里装满了翡翠的绿。船夫们有节奏地摇着浆,“船公”在船尾掌舵,跟着水面上隐隐约约的鱼群。
  
  上岸后,开始拉纤。船夫们配上腰带,系在网绳上,面向大海缓缓地后退。终于,有成群的鱼儿在海浪里跳跃!丰收的喜悦闪烁在每个人的脸上。滩涂上一堆堆银光闪闪的沙丁鱼,滑溜溜的“小倌”,壮实的马鲛鱼……船公拿起海螺吹起了丰收的长调,悠远的螺声越过木麻黄林,传到了早人们的耳畔。
  
  明月幽幽,被木麻黄筛成了一地的光亮。脚步声“沙沙”作响,箩筐有节奏地摇曳着。早人们缄默不语,急忙忙地赶到海边了。树林里的燕尾鸦,孤零零的叫唤着。“吾没裳没裤,吾没裳没裤……”声音如同哀怨的弃妇。
  
  而黑夜里的大海,发出了沉郁的吼声。月光,鱼光在浪涛间交汇,幻化,如同梦的瞳孔。黑暗中,万物蠕动。一只“小沙马”悄悄地盖了一座坟墓;“沙猪母”偷偷地把一只迷路的蚂蚁拖进了洞穴;而躲在浅滩下的“沙贝”,在身上雕刻了一个螺旋状的海的遗址。
  
  多年以后,木麻黄被滥伐殆尽,捕鱼队也不复存在了。海滩来了一个青年人,捡起了一个残缺的贝壳,一个海的遗址。他静静地站在海风里,回忆起了另外一个人,凝望着一朵似曾相识的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