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写不完的父亲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永远写不完的父亲
文/(兴化)苏宝大
我曾经用很多的文字写过天堂里的父亲,我也用各种的方式祭祀过去世的父亲,但所有这些又都不能把我对父亲的感恩表达出来。换句话说,我只能用我的文字把我父亲一生的苦难记录下来,传给我的子孙,让他们记得,有曾经这样的一位祖辈,生在那个匮乏的年代,是怎样的把他的五个子女抚养拉扯成人的艰辛经历,所以父亲是我永远也写不完的话题。
父亲去世后不久,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动笔写他了,并在多家的纸质煤体上刊登过我对父亲思念的文字。也算作是我对辛劳了一辈子的九泉之下的父亲一份永久的思念吧了。
我的祖辈们均以务农为生。父亲当然也没能脱胎换骨的与黑土地打上了一辈子的交道。家、田、床成了他三点为一线的唯一生存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我父亲一生的命运。
父亲个子一般,但很结实,为了我们劳碌一生,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常年吃的比人差,做的比人苦;睡得比人迟,起得比人早。脾气时好时差。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不爱说话,不喜欢张扬。平时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人交往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来。父亲一生没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和天下所有的农村平民百姓一样,过着极其俭朴的日子。只是去世后,得到了村里很多人的眼泪,我同时也亲眼见到村子里的人,有比哭自己的亲人伤心的。
我懵懵懂事的时候,就听我的二爷爷苏荣华,常说起我父亲苦难的童年。
我的第一个奶奶叫张等弟。在生我父亲三年后,23岁那年就因“霍乱”去世了,丢下我孤苦伶仃的父亲。命运从那时候起,也就注定了我父亲苦难的童年。
提起我的奶奶,我曾专为她写了篇《替奶奶寻根》的纪念文字,便发表在《泰州晚报》的慢生活版上。也算作是我对早逝奶奶的一份追忆和思念吧。
我听老人们常说,父亲在很幼小的时候,得了个怪病,蛋皮溃烂,流血水,痛苦不堪,生命奄奄一息,在四处求医无果后以在家等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的二爷爷苏荣华得了个民间的土方子:取冬天房屋北墙根下的“青苔”涂在患处。此时的父亲也只能死马当个活马医了。但在我父亲顽强的躯体上,奇迹竟然出现了。涂上后,痊愈了。老天爷竟然让他活到了71岁。
张姓奶奶去世后,爷爷又娶了个强姓奶奶。谁也没料到的是,这个强姓奶奶竟然活到了99岁,死在了我父亲的后面。虽然她一生对我父亲没尽到一份责任,但我们孙子辈的后来没计较她,为她养老,为她送终。父亲活着的时候,一直守口如瓶没跟我们说过她的好与坏。但村上的长辈们知道,从她来到我们苏家的门,父亲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没吃上一顿的饱饭。只能本家堂叔过几天,外婆家过几天,再就是东家要,西家凑,勉强填饱那贪恋的肚皮。
父亲没读过一天的书。然而,家道的艰难并不能压垮父亲。后来由于家镜所迫,很小就只身去了江南,跟人打苦工去了。
童年的苦,让父亲有了终身刻骨的记忆。让他养成了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坚强性格。他一生不辞辛劳,抚养我们兄妹五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走。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经常起早贪黑,在田埂里捡树枝,挖草根来弥补家中柴禾之不足。
父亲罱泥是高手,载重约5吨的水泥船,一忽儿工夫,满载而归。那时,大集体按吨位记工分,他每年都是名列前茅。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由于他的辛劳操持,我们家并不比别人过得差。每年我们都能穿上崭新的衣裳,过上幸福愉快的新年。
虽然我们平常跟父亲并没有共同的语言,父亲也很少跟我们说些体贴的话语。但我们从他的眼神里,可以领略到父亲对我们的大爱,那是藏在心底的爱。
父亲一生无嗜好,唯一的是香烟,而且是出了名的“隐君子”。烟是他唯一的消耗品。但他从没抽过什么象样的高档烟,只抽一些劣质的过过瘾罢了。
父亲一生不打牌,没上街买件新衣裳。但取鱼、摸虾是他的高手。一有空闲,就会提着个篓子和小提罾(取鱼用具),一回一个准,从没空着个手回家过。在那困难没钱买的年代,有了他源源不断的“供给”,我们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我19岁前的人生,都是由父亲安排的。他在家说一不二,他决定一切。我最叛逆的青春期与父亲的更年期交织在一起。记得我12岁的那年,经我的那个“三寸不烂之舌”的四姨父,就帮我找到了我现在的老婆。做亲的前提:到我的岳父家招婿。那时我还小,我听在心里,我弃权。我不知道父亲当时肚里装的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向节俭到苛刻的父亲,后来让我不停地读书。或许以此来弥补我将来的过去吧。
哪知道,父亲的算盘全落空了。79年的冬天,我19岁,抱着远大的理想,我渡了江,我扛上了枪,到上海当兵去了,一去就是六年。后来我退位返乡,招婿的事也就泡了汤。
我当兵走的那天,是父亲冒着大雨依依不舍地送我上了大轮船。我这时才看出父亲一种既无奈又心疼的复杂心理刻在了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父亲的无奈他的算盘落空,父亲的心疼是他的儿子将要远行千里。我记得当我在雨中的那个晚上,当我穿上橄榄绿的军装将要跨上大轮船的那一刻,我再回头看雨中的父亲时,一种无奈的疼痛终于击垮了我的父亲,我看到父亲在流泪了。这场景是我终身难忘的。我的亲情散文《十九岁那年的远行》就是写的我父亲送我当兵时的那段终身难忘的往事,至今我都记忆犹新。
最不能让我忘记的,是父亲在71岁那年在南通市的肿瘤医院查出食道癌晚期后,他对死亡如此的淡定以及做出的几件事,简直让我不可思议,简直让我们做晚辈的永远也想不到的。
先是他自己最后的“归宿”骨灰盒,竟然是他自己从本村老木匠的家捧了回来。那天正好与我碰上,我瞄了一下父亲,从他的面部表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沮丧。我不知道当时父亲捧在胸前时的心境如何?当我那天看到这情形时,心情糟透了,只觉得眼眶发热。
其次,我亲眼看到他蹲在自家的门前,用草纸擦拭着手提的马灯(马灯是我们这儿的风俗,用于死了的人送葬作引路上黄泉用的)并装油。也就是说,他在忙着为自己准备着后事了。
我还记得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困在床上多日。我的妹妹、妹夫从扬州市赶回来看望他走后,父亲仍硬撑着站起来,跟在后面目送着他心爱的女儿女婿,我看到坚强的父亲在擦拭着眼泪。打我记事起,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坚强的父亲在流着眼泪,我的眼睛瞬时也模糊了。
妹妹、妹夫回扬州市没几日,父亲一日不如一日的终将永远地倒下了……
到了此时该跟我的父亲安排后事了。一天,我跟大哥合计商量,跟父亲道明了吧,让他离开自己的蜗居到我的大哥家,这是他在临终前,我们子女对他面临无条件的抉择。他也估计到了他的末日,爽快应了我们。当我和大哥搀扶着他,准备离开他用一生的心血亲手营造的蜗居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形,那种揪心的场面,生与死的离别,实在让我做儿的无法动手。他的眼神,举动,他的沮丧、绝望,不停地在整个屋子的上下左右,乃至于整个角落,他都一一扫视。刚要跨出屋门,他突然让我们停住。他肯定意识到了这一步迈出去将意味着什么。我们满足他最后的要求,让他多看一眼吧!后来父亲真的再也没回来,只留下我孤伶伶的母亲独居老屋至今。
坚强的父亲来到大哥家,一月未进饮食,后期全靠吊水补充他的能量,延续他的生命。但他在疼痛难忍到了实在对生的希望渺茫绝望时,自己毅然咬牙拔掉吊水管。父亲终究没能逃脱死亡的降临,时间定格在2001年7月17日下午2时左右。父亲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孑然一身地上了黄泉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多年,可他的名字永远刻在我们的心间。父亲姓苏,名春标,享年71岁。 (文字2995)
文/(兴化)苏宝大
我曾经用很多的文字写过天堂里的父亲,我也用各种的方式祭祀过去世的父亲,但所有这些又都不能把我对父亲的感恩表达出来。换句话说,我只能用我的文字把我父亲一生的苦难记录下来,传给我的子孙,让他们记得,有曾经这样的一位祖辈,生在那个匮乏的年代,是怎样的把他的五个子女抚养拉扯成人的艰辛经历,所以父亲是我永远也写不完的话题。
父亲去世后不久,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动笔写他了,并在多家的纸质煤体上刊登过我对父亲思念的文字。也算作是我对辛劳了一辈子的九泉之下的父亲一份永久的思念吧了。
我的祖辈们均以务农为生。父亲当然也没能脱胎换骨的与黑土地打上了一辈子的交道。家、田、床成了他三点为一线的唯一生存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我父亲一生的命运。
父亲个子一般,但很结实,为了我们劳碌一生,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常年吃的比人差,做的比人苦;睡得比人迟,起得比人早。脾气时好时差。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不爱说话,不喜欢张扬。平时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人交往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来。父亲一生没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和天下所有的农村平民百姓一样,过着极其俭朴的日子。只是去世后,得到了村里很多人的眼泪,我同时也亲眼见到村子里的人,有比哭自己的亲人伤心的。
我懵懵懂事的时候,就听我的二爷爷苏荣华,常说起我父亲苦难的童年。
我的第一个奶奶叫张等弟。在生我父亲三年后,23岁那年就因“霍乱”去世了,丢下我孤苦伶仃的父亲。命运从那时候起,也就注定了我父亲苦难的童年。
提起我的奶奶,我曾专为她写了篇《替奶奶寻根》的纪念文字,便发表在《泰州晚报》的慢生活版上。也算作是我对早逝奶奶的一份追忆和思念吧。
我听老人们常说,父亲在很幼小的时候,得了个怪病,蛋皮溃烂,流血水,痛苦不堪,生命奄奄一息,在四处求医无果后以在家等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的二爷爷苏荣华得了个民间的土方子:取冬天房屋北墙根下的“青苔”涂在患处。此时的父亲也只能死马当个活马医了。但在我父亲顽强的躯体上,奇迹竟然出现了。涂上后,痊愈了。老天爷竟然让他活到了71岁。
张姓奶奶去世后,爷爷又娶了个强姓奶奶。谁也没料到的是,这个强姓奶奶竟然活到了99岁,死在了我父亲的后面。虽然她一生对我父亲没尽到一份责任,但我们孙子辈的后来没计较她,为她养老,为她送终。父亲活着的时候,一直守口如瓶没跟我们说过她的好与坏。但村上的长辈们知道,从她来到我们苏家的门,父亲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没吃上一顿的饱饭。只能本家堂叔过几天,外婆家过几天,再就是东家要,西家凑,勉强填饱那贪恋的肚皮。
父亲没读过一天的书。然而,家道的艰难并不能压垮父亲。后来由于家镜所迫,很小就只身去了江南,跟人打苦工去了。
童年的苦,让父亲有了终身刻骨的记忆。让他养成了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坚强性格。他一生不辞辛劳,抚养我们兄妹五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走。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经常起早贪黑,在田埂里捡树枝,挖草根来弥补家中柴禾之不足。
父亲罱泥是高手,载重约5吨的水泥船,一忽儿工夫,满载而归。那时,大集体按吨位记工分,他每年都是名列前茅。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由于他的辛劳操持,我们家并不比别人过得差。每年我们都能穿上崭新的衣裳,过上幸福愉快的新年。
虽然我们平常跟父亲并没有共同的语言,父亲也很少跟我们说些体贴的话语。但我们从他的眼神里,可以领略到父亲对我们的大爱,那是藏在心底的爱。
父亲一生无嗜好,唯一的是香烟,而且是出了名的“隐君子”。烟是他唯一的消耗品。但他从没抽过什么象样的高档烟,只抽一些劣质的过过瘾罢了。
父亲一生不打牌,没上街买件新衣裳。但取鱼、摸虾是他的高手。一有空闲,就会提着个篓子和小提罾(取鱼用具),一回一个准,从没空着个手回家过。在那困难没钱买的年代,有了他源源不断的“供给”,我们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我19岁前的人生,都是由父亲安排的。他在家说一不二,他决定一切。我最叛逆的青春期与父亲的更年期交织在一起。记得我12岁的那年,经我的那个“三寸不烂之舌”的四姨父,就帮我找到了我现在的老婆。做亲的前提:到我的岳父家招婿。那时我还小,我听在心里,我弃权。我不知道父亲当时肚里装的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向节俭到苛刻的父亲,后来让我不停地读书。或许以此来弥补我将来的过去吧。
哪知道,父亲的算盘全落空了。79年的冬天,我19岁,抱着远大的理想,我渡了江,我扛上了枪,到上海当兵去了,一去就是六年。后来我退位返乡,招婿的事也就泡了汤。
我当兵走的那天,是父亲冒着大雨依依不舍地送我上了大轮船。我这时才看出父亲一种既无奈又心疼的复杂心理刻在了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父亲的无奈他的算盘落空,父亲的心疼是他的儿子将要远行千里。我记得当我在雨中的那个晚上,当我穿上橄榄绿的军装将要跨上大轮船的那一刻,我再回头看雨中的父亲时,一种无奈的疼痛终于击垮了我的父亲,我看到父亲在流泪了。这场景是我终身难忘的。我的亲情散文《十九岁那年的远行》就是写的我父亲送我当兵时的那段终身难忘的往事,至今我都记忆犹新。
最不能让我忘记的,是父亲在71岁那年在南通市的肿瘤医院查出食道癌晚期后,他对死亡如此的淡定以及做出的几件事,简直让我不可思议,简直让我们做晚辈的永远也想不到的。
先是他自己最后的“归宿”骨灰盒,竟然是他自己从本村老木匠的家捧了回来。那天正好与我碰上,我瞄了一下父亲,从他的面部表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沮丧。我不知道当时父亲捧在胸前时的心境如何?当我那天看到这情形时,心情糟透了,只觉得眼眶发热。
其次,我亲眼看到他蹲在自家的门前,用草纸擦拭着手提的马灯(马灯是我们这儿的风俗,用于死了的人送葬作引路上黄泉用的)并装油。也就是说,他在忙着为自己准备着后事了。
我还记得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困在床上多日。我的妹妹、妹夫从扬州市赶回来看望他走后,父亲仍硬撑着站起来,跟在后面目送着他心爱的女儿女婿,我看到坚强的父亲在擦拭着眼泪。打我记事起,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坚强的父亲在流着眼泪,我的眼睛瞬时也模糊了。
妹妹、妹夫回扬州市没几日,父亲一日不如一日的终将永远地倒下了……
到了此时该跟我的父亲安排后事了。一天,我跟大哥合计商量,跟父亲道明了吧,让他离开自己的蜗居到我的大哥家,这是他在临终前,我们子女对他面临无条件的抉择。他也估计到了他的末日,爽快应了我们。当我和大哥搀扶着他,准备离开他用一生的心血亲手营造的蜗居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形,那种揪心的场面,生与死的离别,实在让我做儿的无法动手。他的眼神,举动,他的沮丧、绝望,不停地在整个屋子的上下左右,乃至于整个角落,他都一一扫视。刚要跨出屋门,他突然让我们停住。他肯定意识到了这一步迈出去将意味着什么。我们满足他最后的要求,让他多看一眼吧!后来父亲真的再也没回来,只留下我孤伶伶的母亲独居老屋至今。
坚强的父亲来到大哥家,一月未进饮食,后期全靠吊水补充他的能量,延续他的生命。但他在疼痛难忍到了实在对生的希望渺茫绝望时,自己毅然咬牙拔掉吊水管。父亲终究没能逃脱死亡的降临,时间定格在2001年7月17日下午2时左右。父亲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孑然一身地上了黄泉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多年,可他的名字永远刻在我们的心间。父亲姓苏,名春标,享年71岁。 (文字2995)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