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历史随笔:千古悲情一潘安(已发)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千古悲情一潘安      
                   壹•美
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个翩翩少年坐着车子,手拿弹弓,意气风发地行走在洛阳大道上。
路边的女子看到少年如此帅气,禁不住手挽着手把少年围起来,以此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而胆大一些的更是禁不住把手中的新鲜水果抛向少年,不过,她们表达的同样是爱意,而不是愤怒。
因为抛出的水果太多,以致每次少年出行,都能装满满的一车,于是就有了“掷果盈车”这个典故。
这个翩翩少年就是潘岳。
潘岳,字安仁,民间更喜欢称之为潘安。
(潘)岳美资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唐•房玄龄等人撰《晋书》
《晋书》的这条记载,虽寥寥数语,但生动有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潘安的魅力和女子的热情似乎正越过千年的时空向我们扑面而来。
据说,西施有次心痛得厉害,眉头皱起,愈见其美,丑女东施听说后,就想效仿,却更显其丑。看到潘安如此风光,自然也有人不甘寂寞,不愿让潘安一人独占其美,起而效仿。
不过,在南朝人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中,这个男子是靠《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的文学家左思,而到了唐朝,房玄龄等人编写《晋书》时,这个倒霉的男子变成了张载。
二人也学着潘安的样子行走在大道上,可惜的是,他们收获的不是掌声和水果,而是唾液和石块。
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
                        唐•房玄龄等人撰《晋书》
潘安除了喜欢拿着弹弓坐车外,还喜欢与另一位美男子夏侯湛一同出行,由于二人都是绝色美男,以致当时的人们称之为“连璧”,就是两块璧玉相连的意思。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左思,字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正因为《世说新语》的这两则记载,潘安之美才大为传扬,为后世所知。千百年来,潘安成为了美男子的代称。人们形容一位男子美貌和有才,常常会说“貌比潘安,才若子建”,就像人们形容女子之美常常想到西施一样。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潘安到底有多美?
潘安32岁时到河阳当县令,河阳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一带,而在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冶戌村,至今留存一座不大的寨子,当地人都叫它营花寨。据当地人讲,这里就是当年县衙所在地。潘安任河阳令时,大力倡导栽花种树,一时之间,河阳桃红柳绿,花香阵阵,留下“河阳一县花”的佳话,潘安本人也被人们称为“花县令”。
营花寨上有一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依然挺拔,据说这棵柏树是当年潘安亲手栽种的。而在寨子下方则有几间规模不大,香火不盛的道观。在道观的墙上,有一幅现代人描绘的潘安植柏图。在这幅图中,潘安头戴乌纱,身穿官袍,一副标准的古代官员的形象。
而在潘安故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城关镇大潘庄村,1996年修建的潘安故里游乐园里,耸立着一座潘安雕像,高大洁白,面容秀丽,则是另外一种形象。
当然,这些都是出自现代人的手笔,想象的成分大,真正写实的成分小。
我们翻遍典籍,企图从古人,尤其是与潘安同时代人的记载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我们最终无功而返。确切地说,除了《世说新语》这两则记载,和其他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外,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潘安身高几尺,是胖是瘦,肤色如何的记载,那怕只言片语。也没有西晋人画的画像流传下来。而潘安的美貌只在“掷果盈车”等典故和与左思、张载的强烈对比中,流传久远。
如今的人文学者完全可以根据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来大致还原一下潘安的美貌。比如,有人说,西晋人普遍崇尚一种阴柔美,潘安应该肤色较白,身材较高,健康秀气,年轻时绝对是个面容清秀的阳光男孩。但即使这样,也只能说个大概,谁也不能说出具体如何。毕竟,潘安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多少人物被遗忘,多少细节被忽略,多少故事被更改,更何况区区一位男子的具体长相呢!
也许,人们不该为此感到惋惜,反而要感谢历史。正因为没有确切的记载,也没有留下可供观摩的画像,才更能激发世人的想象力吧。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越含糊其词,也就越具魅力,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也就越大。
所以,当你非要穷根究底地问,潘安到底有多美,我们只能略带遗憾而又振振有词地说,你想象他有多美,他就有多美。
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绘出自己想象中的潘安,而真实的潘安却随着飘然而逝的历史渐行渐远。
                  贰•情
翻开《二十四孝图》,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位已知天命的男子为照顾母亲,不惜舍弃官位。这幅画画的是公元296年的事情,画面中的这位男子就叫潘安,而画面上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潘安的母亲。
图画描绘的是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当时朝廷想让潘安到太学当教官,而由于母亲生病,潘安毅然拒绝道,我还是回家照顾年迈体弱的母亲吧。
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西晋朝廷同意了潘安的请求。
50岁的潘安回到洛阳,靠种地卖菜维持生计,赡养母亲,生活得艰难而又舒心。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图》
这是《二十四孝图》里专门为潘安写的一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赞扬。
潘安辞官奉亲的故事不仅见于《二十四孝图》,在《晋书》和潘安自己写的《闲居赋》中也能找到相同的文字。
              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
                            唐•房玄龄等人撰《晋书》
不过,在《晋书》和《闲居赋》中,潘安所辞的官是博士,也就是太学的教官,回到的地方是洛阳,而在《二十四孝图》里辞掉的则是长安令,回到了老家中牟。也许,我们不该拘泥于这些细节的差别,重要的是,无论哪种文字记载,都否定不了潘安拥有的是一颗至孝的心。
为了母亲,潘安放弃了生命中一次极为难得的机遇。
在潘安看来,一个人即使身居乡下,建房种树,浇灌田园,卖菜度日,只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即使不做官,这同样是参与了政治,只不过,这是拙者为政之道罢了。
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西晋•潘安《闲居赋》
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一天,明朝的王献臣看了潘安《闲居赋》中的这段话,大为感动,官场失意返乡的他决定在苏州建起一座园林,并请来当时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进行设计。建好的园子里茂林修竹,亭台楼榭,一应俱全,但见回廊起伏,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王献臣看后喜不自胜,因为官场不得志而郁积心间的不快也几乎一扫而光,王献臣说,这园子就叫“拙政园”吧。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今天,这座占地78亩的园林不仅名列苏州四大园林之首,还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苏州的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园。
我们还是接着说说潘安吧。
潘安不仅孝敬母亲,他的有戏剧性而幸福的婚姻一一讲来,一样让今天的人们感叹而嫉妒。
潘安小时候就被人们视为“奇童”,聪明异常。与潘安同为荥阳郡的杨肇自然很早就闻其名,一见之下,潘安果然才貌出众,当即表示愿把自己漂亮的女儿许配给潘安,双方家长一拍即合。那一天,潘家上下,一定笑语连连,大开宴席,充满了喜庆气氛。
这一年,潘安才12岁。
说到潘安的婚姻,不能不介绍一下他的岳父杨肇。杨家在当时是名门望族,杨肇早年曾任轵县县令,县衙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后来,杨肇升任大将军参军、荆州刺史、折冲将军等多种官职,并因功勋封东武伯,死后谥号为戴侯。而潘安的祖父潘瑾和父亲潘芘也都做过官,一个是安平太守,另一个则担任过琅琊内史,但论出身仅是中级门阀。好在潘杨两家本来就是世交,这下更是亲上加亲。
然而,这仅仅是二人相恋的开始。
也许,两位才貌俱佳的年轻人怎么也没有想到,经过17年的漫长等待、苦恋、相思,两人才最终走到了一起。婚后,二人相濡以沫,琴瑟和谐,生活得十分甜蜜。
潘安为何直到29岁,成为一名大龄青年才结婚,这一直是个迷。相恋的17年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漫长的17年里,二人始终感情专一,正如婚后一样。
两个人听从父母之命,而且情投意合,相恋,结婚,最后从一而终,故事讲到这里,大团圆的结局多少有些俗套而乏味,这样的事情放在今天也许算不了什么。然而,在纵欲成风,纳妾司空见惯的西晋时代,貌美有才的潘安所作所为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惊世骇俗。
难怪清朝人陈祚明在对潘安的诗作做了一番认真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安仁情深之子。
这话无疑是确切的。
读潘安的文章,无论是潘安46岁时,儿子出生不到70天就夭折,所写的《思子诗》,还是连襟任子咸二十岁时去世后,潘安为任子咸妻子所写的《寡妇赋》,都充满了哀伤,情真意切,让人不忍卒读,由其文章,也能想见潘安之为人:性格外露,感情真挚。
潘安一生仕途不顺,也许,二十四年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和未曾间断的文学创作多少给他带来一些安慰吧。
上天毕竟是公平的。
                    叁•才
就要回到朝廷上任了,回头看看旧屋,想到死去的妻子,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回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让我永远难以忘记。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身影,见到的只是墙上挂着的亡妻的笔墨遗迹,一直散发着缕缕余香。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西晋•潘安《悼亡诗》节选
这是潘安写的《悼亡诗》中的一段。潘安52岁时妻子杨氏去世,53岁写成此诗,当时潘安为妻子守满丧期一年,即将离家上任。
潘安先后为亡妻杨氏写了三首题为《悼亡》的诗,而从此,文人雅士在纪念自己亡妻的诗文中,大都以悼亡为题。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因为要抒发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潘安无意中开创了悼亡诗这一题材,而恰恰由于饱蘸情感,一唱三叹的《悼亡诗》,潘安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除了《悼亡诗》三首,潘安还为妻子杨氏写下了《哀永逝文》《杨氏七哀诗》《悼亡赋》等3篇悼念性质的作品,丧妻之沉痛,感情之真挚,读来令人肝肠寸断,可谓字字带血,行行有泪。
南朝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评价潘安:“潘岳之才,善于哀文”。唐朝房玄龄等人编写《晋书》时也认为潘安的辞藻绝丽,尤其善于写哀悼死者的文章。
(潘)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唐•房玄龄等人撰《晋书》
提起潘安的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他的《悼亡诗》。其实,潘安诗赋文俱佳。
潘安的作品得以流传至今主要依赖于明朝人张溥所编辑的《潘黄门集》。潘安一生中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厅级的给事黄门侍郎一职,张溥就依古人惯例把潘安的诗文集取名为《潘黄门集》。如今,潘安流传下来的诗文赋等各类文章约70多篇。
如果我们认真翻阅南朝时昭明太子萧统组织人编成的《文选》,会发现,在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中,收入赋体文章一共五十多篇。其中,潘安写的赋入选最多,共八篇。可以想见,当时南朝人对潘安所写的赋是多么看重。
而公元292年,46岁的潘安从洛阳前往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上任时,所写的《西征赋》,洋洋洒洒6千多字,更是成为了西晋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赋,在当时与另一位文学家左思写的《三都赋》一样声名远播。
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南朝人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吧。《世说新语》正文里有关潘安的文字共有九则,关于潘安文学方面的则有四则,《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乐广善于清谈,却不擅长写文章。一次,他想辞掉河南尹这一官职,就请潘安写一道表章说明。潘安说:“写可以,但必须了解你的意思”,乐广就说明自己辞让的理由,大约说了二百来句。潘安听后,按照乐广的意思纵横组织,写成了名篇。当时,人们都说,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安的文采,潘安不依照乐广的意思,就无法写成这么好的文章。
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已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除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另外两则评价潘安文学作品的文字: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翻开典籍,评价潘安作品的文字不在少数,不过,后人在评价潘安的文学才华时,总喜欢把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个文学家陆机相提并论。有人认为潘安比陆机文学水平高,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陆机,字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安仁过情,士衡不及情;安仁任天真,士衡准古法。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南朝人钟嵘撰写的《诗品》里,钟嵘把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而在看了潘安的诗后,钟嵘把潘安与陆机列为了上品,并感叹道:陆机的才华像大海,而潘安的才华就像长江。
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南朝•梁  钟嵘《诗品》
不管是如海,还是如江,上天对潘安总是格外眷顾,不仅给了他绝色的容貌,还赐予他过人的才华。然而,遗憾的是,世人往往记住的仅仅是潘安的美貌,而对他的文学才华却不胜了了。更为遗憾的是,即使才貌双全,世所罕见,潘安所拥有的也绝不是一个圆满的人生。
                    肆•悲
无论是在潘安曾任河阳县令的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冶戌村,还是他的故里——河南省中牟县城关镇大潘庄村,提起潘安,我们听到的总是赞扬声一片。
然而,赞扬声再多,也改变不了潘安悲惨的命运。
潘安才貌双全,孝顺母亲,婚姻美满。命运悲惨,这怎么可能?!
是的,潘安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么说,绝不是故弄玄虚,耸人听闻。
还是让我们从潘安的为官经历说起吧。
潘安出生于官宦家庭,自然也把当官作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
然而,偏偏在仕途上,上天没怎么格外眷顾他。
潘安22岁那年,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按照古代的礼制,带领群臣下田耕种,此举有表示朝廷重视农业之意。貌美有才的潘安当时写了一篇《藉田赋》,对此大大颂扬了一番,然而由于文章写得太好,名声太大,反而遭人嫉妒,十年之内竟一直没能升官,32岁就长出白发。
在潘安自己写的《闲居赋》里,50岁的潘安这样总结自己的为官经历:从二十岁到四十多岁,曾八次调换岗位,一次提升官阶,两次被撤职,一次被除名,一次自己没去上任,三次被提拔。官位一直在六七品上徘徊。
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
                        西晋•潘安《闲居赋》
做梦都想出人头地的潘安自然心有不甘,而在讲究门第的西晋时代,出生于中级官僚家庭的潘安要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只能结交和投靠权贵。
事实上,潘安正是这样做的。
50岁的潘安最终攀上贾谧这棵大树。每当贾谧坐车路过,潘安就对着扬起的灰尘拜倒在地,于是就有了“望尘而拜”这个典故。
贾谧是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外甥,有了贾谧这棵大树,自然不愁飞黄腾达。
然而,命运又一次跟潘安开起了玩笑。
攀上贾谧这棵大树不久,贾南风就在赵王司马伦发动的政变中被废,贾家一族都没有好下场。
司马伦政变成功全靠孙秀,而孙秀与潘安则是老相识。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到潘安的青年时代。
潘安的父亲潘芘曾经在琅琊,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一带当官,孙秀作为杂役曾服侍过潘安,孙秀为人喜欢耍些小聪明,潘安很不喜欢,多次侮辱和出手打过孙秀,孙秀因此怀恨在心。
初,(潘)芘为琅琊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潘)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孙)秀常衔忿。
                 唐•房玄龄等人撰《晋书》
这次,孙秀得势,岂能放过潘安。
司马伦控制朝廷后,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讨伐,但最终失败,孙秀于是借机诬陷潘安也参与了司马允谋反一事。
公元300年,54岁的潘安在洛阳被杀,三族同时被灭。女儿、母亲、哥哥弟弟、侄儿等一大批人陪同潘安走向刑场。可怜,旷世美男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竟没有直系血脉流传于后世。
其实,历史曾给过潘安一次省悟的机会。
早在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惠帝刚刚上台时,晋武帝皇后杨芷之父杨骏把持朝政,贾南风不满杨骏乾纲独断,借机杀害了杨骏,连自己的婆婆杨芷也不放过,而潘安当时在杨骏手下当官,按说也死罪难逃,但最终却逃过一劫。
事情还得从潘安任河阳县令时说起。
在河阳县,除了留下“河阳一县花”的佳话,潘安还有幸结识了一位文人雅士,而恰恰就是这位文人雅士救了潘安一命。
这个人就是公孙宏。
原来,潘安在河阳时,安徽人公孙宏因为孤苦贫穷在河阳帮人种田度日,潘安见他有文才,善鼓琴,对公孙宏礼遇有加。
而杨骏被杀当夜,潘安出差在外,当时掌握生杀大权的公孙宏就向发动政变的司马玮说,潘安是杨骏的挂名官吏,不是正式官员,由此保住了潘安的性命。
初,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客田于河阳,善鼓琴,颇能属文。(潘)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潘)岳其夕取急在外,(公孙)宏言之(司马)玮,谓之假吏,故得免。
                    唐•房玄龄等人撰《晋书》
按说,经过生死之劫的潘安早该看透,在西晋那个内乱不止,战争频仍的时代,不是今天你得势,就是明天他上台,哪有常青大树可做依靠。
然而,缺乏政治智慧和清醒头脑的潘安始终没认识到这一点。
靠山山倒,靠水水绝。
潘安最终陷入的就是这样一种绝境。
潘安的母亲曾经多次劝潘安要知足,不要趋炎附势不已,可是一直希望在官场上出人头地的潘安对母亲的教诲充耳不闻。辞官奉亲的美好故事最终以母子同上刑场而黯然收场,这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剧。被押往刑场时,面对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潘安痛心地说:“我辜负了您,母亲。”
然而,这一声忏悔和省悟来得还是太迟。
如果潘安真能像他的名字那样,一生安守仁义,在西晋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不过分追求显达,如果当初潘安能听进母亲的劝告,如果50岁的潘安真像他写的《闲居赋》那样一直安于辞官奉亲,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那么,潘安的人生很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时光不会倒流,这一切“如果”只能是一种假设,而不会变成现实。
也许,透过千年的历史烟云,面对飘然远去的潘安,今天的人们也只能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吧。

附写此文参考的主要著作: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 1974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 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杨勇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 刘尚慈 中华书局1998年版
《文选》萧统 中华书局1977年版
《诗品译注》周振甫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年版
《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潘黄门集校注》王增文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潘岳集校注》董志广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
《历史的人性》梅毅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