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生涯千百简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生涯千百简
                                                        洛文
      春天是一种召唤,唤起想要改变的觉醒,一种对远方的向往。与春天的万物复苏相对的是对现在的厌倦。最近面临一些生活上的压力,内心很烦躁,看到狭窄的房间里堆满的书总是泛起读书无用论,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应该像李斯那样,岂肯扣扣索索一辈子做一只厕鼠,丈夫出门而去,谱写一番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感慨之余,又记得李斯最后被腰斩时候又向往普通平凡的生活了,对孩子说,吾欲与子复牵黄狗游于上蔡东门,其可得乎?平凡如我是不是感到安慰些呢?我甚至怀疑李斯临终之言是文化的虚构和圈套,许多故事和谚语都讲一个大道理,普通的生活是平凡而不平庸,平淡而不无味,这两组近义词的对立转折组织了平凡生活的意义,不然人人都像李斯一样不安于平凡生活社会岂不大乱。
    抑郁无事,还是翻翻书,打发时间消磨焦虑。读着竹峰先生的《豆绿与美人霁》,读到《两手空空》,已经成名作家的竹峰先生坦露自己内心的虚无,读书之际突然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写了那么多年,这些年的作品也很陌生,毫无文采失败透顶,写了六七年文章也没写出像样的作品。只能安慰自己一直写一直写,也许慢慢会好的,甚至归结于命运,最后只落得两手空空。我佩服竹峰先生的真诚。在自己读书的时候也常常会有这样的虚无感,突然一阵虚无袭来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自己一无所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宁为百夫长,勿作一书生。简言之,我们去读书以区别于那些浑浑噩噩的人,就是要做明白道理不浑噩的人,但是这道又在哪里呢?就像苏轼一首诗所写的,堆几尽埃简,读书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在此书中。我有时候很羡慕古人那种读书生活,寻找圣人之意光照生活,生活的一切有秩序也有意义。在书本和生活分裂如此严重的时刻,圣人又在何方,道又在哪里?我们学的聪明点,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文本之外空无一物,一切都是建构和虚构。就像禅宗典故,“钻故纸,驴年去!”
    可是我们还是要求道悟道的,不是为了益智与兴趣,是想明白生活,明白自己,活的自觉而有意义。我们向着美向着善向着理性自觉,慢慢地,越来越发现,自己所追求的都在否定的层面上,自己理性意识到的痛苦更加难受,不如麻木好。嘿,傻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世界不兴这个了,要快乐,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不要多想了——不要照书本那样了,去追求快乐吧。是啊,走,去喝酒,酒足饭饱,k歌舞蹈一番,宴席聚会散了之后,一个人晕晕地走在夜晚的路上,昏黄的路灯下杨柳依依,一牙眉月斜挂在夜空,突然一阵悲伤袭来,这走在路上的人是谁呢?我吗?这样并不让人高兴,快乐的并不长久,反而更虚无。每一颗伟大的心灵都有一个虚无主义的黑洞,平凡如我也慢慢地体味郁结于自己内心的虚无鬼气,也许我们必须直面这个空无的黑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生活就像剥洋葱,你必须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有时候你还得流泪。”(桑德堡语)我们要独自勇敢荷戟彷徨于无物之阵。整天念叨“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的张中行写了《顺生论》来倡导,意义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其晚年在病床上写了《221室忍寒二首》却很有竹峰先生的这种生命的空无感:“悟言仍此室,闻道竟何方,有约思张范,忘情愧老庄,生涯千百简,事业一黄粱,欲问星明夜,摇红泪几行。”生涯千百简,皓首读书,千百度地寻找,道究竟在何方呢?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这样顺生毕竟有很多的遗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仍没有得到也不免荒凉,理想和梦想难免无法满足,很多高兴的事或为之奋斗的事像黄粱一梦。
    竹峰先生在《两手空空》文章的最后谈到这种虚无感的作用,“其实这么多年的写作,鼓舞我的一直是两手空空的虚无感。虚无感是我写作的动力,两手空空所以无所畏惧,两手空空所以孜孜不倦。”他看到的是过程,这种虚无逐渐敞开的过程,珍惜的是过程中的痕迹,不甚满意的结果。作家可以一直写一直写,我们也要一直生活一直生活,道要一直延宕一直延宕吗?我们的生命禁不起长时间的延宕,禁不起虚无的摧毁。虚无似乎像叔本华所说的欲望那样是永恒的,我们是短暂的,那么虚无是永恒的?一切都头来都是消逝得无影无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禅宗赵州和尚言平常心是道,我们要对平常心平常生活之外不理不问,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像李斯的故事那样,我们又回到平常,如果平常真是道,那么广大众多的李斯们又为何外出奋斗呢,如果平常心真是道,我们又何必生涯千百简皓首穷经地去阅读寻觅呢?平常肯定有其不足有其匮乏,然后人们才不断的向外闯荡向内寻觅思索。
    也许我想,平常与平常心也是一种文化的建构,与不平常相对照。平常是我们生活之眼,不平常的追求导致的最终的虚无是生活的复眼。在平常之眼与永恒的虚无之眼的观照之下去平衡自己的生活,那么,运用之妙,纯乎一心,就有各有各的造化了。
                                                           2014-04-09晚 办公室,匆匆而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