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按麦场
2020-09-17抒情散文微微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08 编辑
远去的按麦场周末散步从田野上走过,大麦了一片金黄,小麦的叶穗微微绿中泛黄,麦芒在阳光下喜悦地笑着,我在她的笑里闻到了醇醇的新麦香。小时候,如果是在家乡,
远去的按麦场周末散步从田野上走过,大麦了一片金黄,小麦的叶穗微微绿中泛黄,麦芒在阳光下喜悦地笑着,我在她的笑里闻到了醇醇的新麦香。小时候,如果是在家乡,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08 编辑 <br /><br />远去的按麦场
周末散步从田野上走过,大麦了一片金黄,小麦的叶穗微微绿中泛黄,麦芒在阳光下喜悦地笑着,我在她的笑里闻到了醇醇的新麦香。
小时候,如果是在家乡,父母或是姐姐哥哥看麦子时,总会用刀割一大把新麦子,四五厘米长的麦杆,用麦杆扎好,回到家,在灶火上烧着,先是麦芒烧掉了,火顺着嫩绿的麦壳向麦粒传导,一会儿,那份焦香甜润就弥漫开来,孩子跑过来,叫着,跳着,吃新麦子了。然后把烧好的麦穗一穗或二穗放在手心搓着,搓好后,用嘴吹去麦壳,还有麦穗上头几粒,麦壳硬些,采须用手剥去,要不孩子吃了会卡在咽喉处,难受。
其实在吃新麦子之前,家家户户都开始了收麦子的准备。其中按麦场是一项集体劳动,从过去生产队,到后来的分产到户,按麦场是收麦子的前奏曲,是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
那时乡村的土路很窄,没有水泥地,割麦子都是连根一起割除,一个生产的队的麦子都要放在场上,你想那个场有多大啊。一个生产队有几个场,根据地的远近,就近按场,但是老场只有一个。新场都是种的油菜,熟的快,或是黄熟期就割下来,后熟着,把地翻整了,按麦场。
我每年都看,但是真正参与只有一次,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还是个半大的孩子。麦收前,父亲的腰突然病了,直不起来,连平时做饭的水都要我亲自到大井里去挑。父亲说,你刚学挑水,肩膀还嫩,不要挑多,少挑些,慢慢压压肩膀。于是我就小半桶小半桶地往家挑,有时遇到村里的叔叔大伯看不过去,就会硬拉过我的桶,给我灌满水,然后帮我挑回家。然后说落父亲不应该让我挑水。父亲总是一边道谢一边叹气,她不学怎么办呢,我这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
后来我咬紧牙关,一次次增加,终于在按场前可以挑动一桶水了。
那是个老场,很长很宽,先是把场上旧麦草垛移走,底下的烂麦糠都清理干净,再全场清扫干净,就由村里耕地的老把式套上牛,把场地犁起来。那时麦场西北角有口老井,专为场地使用。因为知道父亲的病,还有我年岁小,身子骨又单薄,队里也没有通知我。但是我的责任心还有自己终于学会挑水了,总想表现一下。父亲说,无论如何你得去,还要好好干,不要让人看不起。
犁起来的场地必须用水灌透,负责灌水的分三拨人。有两个人站在井台边,轮流用井绳往上提水,这一项活是很累人的,我做不来。还有就是挑,我只能稍微支撑。有一部分人站在犁好的场地里,站着等水,等挑水的人到了,把桶水均匀地倒在地上。因为犁的场地高低不平,呈沟状,都是赤着脚。
我领的任务是挑水。
一开始挑了几趟还觉得有些精神,十几桶下来,人就开始打飘起来。肩膀痛得受不了。平时虽然也挑满桶水,可是一天只挑一次或两次。只是吃饭,用不了多少水,洗衣服都到河里洗。再看看人家,人家都是有经验的,肩膀上垫着毛巾呢。并且人家是左右两个肩膀轮流着挑,我这肩膀又嫩,并且只能把桶放在左肩,才能把握桶的平衡度,每一次扁担压在肩上都痛得直想哭。
由于桶都是各家各户带去的,不一样。像我带去的是白铁皮桶是轻的,如果碰巧挑到木头桶,那真重,就两只空桶压在肩上就够累的。来回都不能休息。
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学过的课文,记得是挑山工吧。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挑山工,那份危险和辛苦是难以想像的。我想,如果和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如果我出生在山脚下,父亲也是挑山工,我也因为种种原因,为生活所迫,做了这活。在山上挑东西总不比平地轻松呢。就像当时,如果我真的想偷懒一下,装作倒了爬不起来,村里的人也不会太强迫我的。只是我的个性不允许我这么做,我不想在困难面前低头,这只是累和痛,并且不会是长久的,只是半天罢了。那些女人不也都是挑了吗,也许她们和我一样,从小就开始做这活了吧。我只是父亲太爱我,都上到四年级了,还不让我挑水,怕我掉井里去,虽然只是女孩,但在父亲的心里,我是唯一,更是爱得深。
那一个傍晚挑了多少桶水,我不知道,后来好多天,我都用厚毛巾垫上才敢挑水。
头天灌好的场地,第二天要撒上黄亮的没有过水的麦糠,再耙匀,耙细,然后再用大石滚一遍一遍压紧实平整,直到场地干得差不多了,麦子也就开始上场了。
那时我不懂,心想,为什么每年按麦场都这么费时费力费事的,
犁过耙匀后直接压平,多省事。因为当时没有抽水机,对灌水一项一直不理解。后来,直到上了初中,学了物理学,才稍微理解了村里按麦场的学问,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按麦场,原来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呢。
把场地犁起来,是为了破坏毛细现象,这样晒麦子时,地下水不会顺着土里的毛细管上来,使场地保持相对的干度,好使麦子干得快。加入一些麦糠和水灌透可以增加泥土之间的粘连度和拉扯力,这样场地的泥土不会一层一层的起土,保持麦子的干净度,要不,那一层土经过长时间的滚压,上面干了就会一层一层起土,这些泥土混进麦子里,以后不管是吃或是交公粮等都会费许多事。
如果不放麦草,遇到干旱天气,场地就会裂开一条条的口子,麦粒掉进去,太可惜了,想弄出来,费时间和精力。
后来看到农村的土墙,里面都有麦草的成分,原来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可能是麦子成熟的喜悦给父亲的身体注入正能量,父亲的腰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父亲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太多的辛苦劳累。现在每到阴雨天,他浑身的骨头都痛得受不了。
按麦场的集体劳动方式远去了,但是那份痛和累却铭记在心。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珍惜所有人的劳动和果实。我尊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并在心里感谢他们!
周末散步从田野上走过,大麦了一片金黄,小麦的叶穗微微绿中泛黄,麦芒在阳光下喜悦地笑着,我在她的笑里闻到了醇醇的新麦香。
小时候,如果是在家乡,父母或是姐姐哥哥看麦子时,总会用刀割一大把新麦子,四五厘米长的麦杆,用麦杆扎好,回到家,在灶火上烧着,先是麦芒烧掉了,火顺着嫩绿的麦壳向麦粒传导,一会儿,那份焦香甜润就弥漫开来,孩子跑过来,叫着,跳着,吃新麦子了。然后把烧好的麦穗一穗或二穗放在手心搓着,搓好后,用嘴吹去麦壳,还有麦穗上头几粒,麦壳硬些,采须用手剥去,要不孩子吃了会卡在咽喉处,难受。
其实在吃新麦子之前,家家户户都开始了收麦子的准备。其中按麦场是一项集体劳动,从过去生产队,到后来的分产到户,按麦场是收麦子的前奏曲,是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
那时乡村的土路很窄,没有水泥地,割麦子都是连根一起割除,一个生产的队的麦子都要放在场上,你想那个场有多大啊。一个生产队有几个场,根据地的远近,就近按场,但是老场只有一个。新场都是种的油菜,熟的快,或是黄熟期就割下来,后熟着,把地翻整了,按麦场。
我每年都看,但是真正参与只有一次,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还是个半大的孩子。麦收前,父亲的腰突然病了,直不起来,连平时做饭的水都要我亲自到大井里去挑。父亲说,你刚学挑水,肩膀还嫩,不要挑多,少挑些,慢慢压压肩膀。于是我就小半桶小半桶地往家挑,有时遇到村里的叔叔大伯看不过去,就会硬拉过我的桶,给我灌满水,然后帮我挑回家。然后说落父亲不应该让我挑水。父亲总是一边道谢一边叹气,她不学怎么办呢,我这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
后来我咬紧牙关,一次次增加,终于在按场前可以挑动一桶水了。
那是个老场,很长很宽,先是把场上旧麦草垛移走,底下的烂麦糠都清理干净,再全场清扫干净,就由村里耕地的老把式套上牛,把场地犁起来。那时麦场西北角有口老井,专为场地使用。因为知道父亲的病,还有我年岁小,身子骨又单薄,队里也没有通知我。但是我的责任心还有自己终于学会挑水了,总想表现一下。父亲说,无论如何你得去,还要好好干,不要让人看不起。
犁起来的场地必须用水灌透,负责灌水的分三拨人。有两个人站在井台边,轮流用井绳往上提水,这一项活是很累人的,我做不来。还有就是挑,我只能稍微支撑。有一部分人站在犁好的场地里,站着等水,等挑水的人到了,把桶水均匀地倒在地上。因为犁的场地高低不平,呈沟状,都是赤着脚。
我领的任务是挑水。
一开始挑了几趟还觉得有些精神,十几桶下来,人就开始打飘起来。肩膀痛得受不了。平时虽然也挑满桶水,可是一天只挑一次或两次。只是吃饭,用不了多少水,洗衣服都到河里洗。再看看人家,人家都是有经验的,肩膀上垫着毛巾呢。并且人家是左右两个肩膀轮流着挑,我这肩膀又嫩,并且只能把桶放在左肩,才能把握桶的平衡度,每一次扁担压在肩上都痛得直想哭。
由于桶都是各家各户带去的,不一样。像我带去的是白铁皮桶是轻的,如果碰巧挑到木头桶,那真重,就两只空桶压在肩上就够累的。来回都不能休息。
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学过的课文,记得是挑山工吧。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挑山工,那份危险和辛苦是难以想像的。我想,如果和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如果我出生在山脚下,父亲也是挑山工,我也因为种种原因,为生活所迫,做了这活。在山上挑东西总不比平地轻松呢。就像当时,如果我真的想偷懒一下,装作倒了爬不起来,村里的人也不会太强迫我的。只是我的个性不允许我这么做,我不想在困难面前低头,这只是累和痛,并且不会是长久的,只是半天罢了。那些女人不也都是挑了吗,也许她们和我一样,从小就开始做这活了吧。我只是父亲太爱我,都上到四年级了,还不让我挑水,怕我掉井里去,虽然只是女孩,但在父亲的心里,我是唯一,更是爱得深。
那一个傍晚挑了多少桶水,我不知道,后来好多天,我都用厚毛巾垫上才敢挑水。
头天灌好的场地,第二天要撒上黄亮的没有过水的麦糠,再耙匀,耙细,然后再用大石滚一遍一遍压紧实平整,直到场地干得差不多了,麦子也就开始上场了。
那时我不懂,心想,为什么每年按麦场都这么费时费力费事的,
犁过耙匀后直接压平,多省事。因为当时没有抽水机,对灌水一项一直不理解。后来,直到上了初中,学了物理学,才稍微理解了村里按麦场的学问,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按麦场,原来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呢。
把场地犁起来,是为了破坏毛细现象,这样晒麦子时,地下水不会顺着土里的毛细管上来,使场地保持相对的干度,好使麦子干得快。加入一些麦糠和水灌透可以增加泥土之间的粘连度和拉扯力,这样场地的泥土不会一层一层的起土,保持麦子的干净度,要不,那一层土经过长时间的滚压,上面干了就会一层一层起土,这些泥土混进麦子里,以后不管是吃或是交公粮等都会费许多事。
如果不放麦草,遇到干旱天气,场地就会裂开一条条的口子,麦粒掉进去,太可惜了,想弄出来,费时间和精力。
后来看到农村的土墙,里面都有麦草的成分,原来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可能是麦子成熟的喜悦给父亲的身体注入正能量,父亲的腰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父亲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太多的辛苦劳累。现在每到阴雨天,他浑身的骨头都痛得受不了。
按麦场的集体劳动方式远去了,但是那份痛和累却铭记在心。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珍惜所有人的劳动和果实。我尊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并在心里感谢他们!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