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
2020-09-17叙事散文万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2 编辑
印 记我现在居住的房间非常小,不过区区十几平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卫生间、厨房全都有。当初来此租房,主要是看中这里离儿子的学校较近。我们因为工作的缘
印 记我现在居住的房间非常小,不过区区十几平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卫生间、厨房全都有。当初来此租房,主要是看中这里离儿子的学校较近。我们因为工作的缘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2 编辑 <br /><br />印 记
我现在居住的房间非常小,不过区区十几平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卫生间、厨房全都有。
当初来此租房,主要是看中这里离儿子的学校较近。我们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加班,他需要独自上学放学。这所房子离他的学校不过二百米远,走两步,翻过一座桥也就到了。房东是对七十来岁的本地老头老太太,为人也挺和气。所以,这一住就是四年。
房东自己住的是正房,围着正房的外围,房东又盖了二十来间小房子。因为离学校近,这二十多间房子全都租给了有孩子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房子密度过大,加之有几家还得在外面再搭建厨房,每天进出之时,总让人感觉非常局促。
在这些住户里,有几家还是四五口人同住一间房。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对门李嫂跟我说了个“笑话”,说是左手拐角那家,小俩口带着个孩子,本来住得好好的,可是孩子的爷爷来这里有事,也没打算长住,另租一间房也不太合算,于是老人就在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屋里睡了整整一个多月。她说这是个笑话,可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恰恰觉得这是件极其纯洁的事情。因为这其间包含着多少人间苦难与真情。
想想看,小小的一间房儿,满满地住着一家大小,该是何等局促尴尬之事。都是生活所逼,都是抛开故土的异乡人,我们应当给于理解与尊重。正如李嫂自己所说,现在住的房子,还没有老家的鸡笼大。若非不得已,谁愿意来遭这份罪?
六月的上海,正赶上梅雨季节,雨一下就是好几天。大人们于是把孩子们关在家里不让出去。可孩子们嫌地方小,一个个不顾大人们的呵斥,瞅着个空儿,就钻出门外,投入雨幕里。你要是行走在这里,不时会有一两个冒失的小鬼头不小心撞在身上。就有大人从临时搭建的厨房里探出头来张望。等看清了外面的景况,他们会一边训着孩子走路不长眼睛,一边堆着一脸的笑意跟你说对不起。
这样的时候,任谁也不会怪罪孩子的。大家都是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讨生活的,都不容易。
前两天闲聊时,听说那家的小孩下学期就回老家去读书了。孩子一回去,他们夫妇俩大约也是要搬走的吧?当初既然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来到这里的,那么现在,自然也是要为了上班方便而离开这里了。再正常不过的道理,却总是让人有点伤感。他们是四川的,这一走,估计这辈子是见不到的了。
我不知道,在我短短的三十多年人生经历里,有多少这样的陌生人闯入我的视线里,由陌生变得熟悉,又有多少这样的熟悉人从我的视线里离去,由熟悉变为陌路?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头,还会陆陆续续有很多孩子回到他们的家乡去。这与国家的教育政策有关,就像我的孩子,最多在这里再读一年书,也就没法继续下去了。那么,我们这个因为外出打工和孩子求学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应该不久也就要散了吧?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都会产生感情。很多个夜晚,我脱下工装,换上自己的衣服,出去走走。我甚至会站在儿子学校后面的那座桥上想心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凉风习习,吹在人的脸上,有点清冷。桥下流水悠悠,我不知道它将流向何处,它也不会知道我心中所思所忧。
有一瞬间,我会觉得自己的思想短路了,我常常会问自己:我到这里到底是干什么来了?我来到这个世界又是干什么来了?我远离家乡来到这里,远不能孝顺父母于膝下,近不能教育孩子于窗前,我就像一颗螺丝钉,被牢牢地拧死在工厂这个巨大的机器上。每天十三四个小时,无休无止地工作,我究竟得到了什么?
没有人能给我回答。
很久以前,我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也曾怀有文学的梦想。我喜欢在雨天听听音乐看看书。有时候看到一些思乡的文章,心里也会酸酸的。可现在,没有时间读了。我很是怀念老家母亲做饭用的地锅土灶。柴火在灶底下发出“噼哩叭啦”的声响,丝丝缕缕的油烟会顺着门窗飘出去。若逢着下雨天,油烟会在雨中盘旋,久久不会散去,于是空气里到处都是油香味。这大概就是书上说的人间烟火味吧,用惯了油烟机的城里人,是不能领略那种一种情怀的。为了挣钱养家,我从老家来到这里,屈指算来,已近十年。是不是,为了生活,我们都要抛去许多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当初我将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为他办了入学手续。我的本意是为了给他更好的教育,结果事与愿违。他只是在这个小小的出租屋里,上学,放学,然后眼睁睁等到我们下班。晚上九点多钟,我到家后听到的也多是他的一句:爸爸,我饿了!这是一句足可以让人落泪的话,尽管它只有五个字。
当然,我早已习惯了。有时候我会安慰自己:他的童年虽然不够完美,但与其他那些留守的儿童相比,我能将他带在身边,每天让他看到一个真真切切面带笑容的父亲,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他的面前,不至于只是在电话里听到那么一句冷冰冰的问候,多少也是一种补偿吧?
今天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是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我就将欠孩子一个完美的成年。他的本意是说,如果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严加管教,就很难保证孩子能够长大成材。可到了我这里,却就成了我没有给他一个完美的童年,我更将欠他一个完美的人生。
条件所限,也只能这样了。恕我无能为为,孩子,对不起了。这也不是哪一个孩子或者哪一个家庭所面临的处境。在中国,正有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人员,会对此感同身受的。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地方经济发展平衡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了,这样的尴尬境况才得以终止吧。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感激生活。我珍惜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珍惜我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就像这里,它的拥挤吵闹,恰如一轴彩色的画卷,被存储入我人生的记忆里。有时候我会想,在我老的时候,一切都好了,工作再不是最重要的了,时间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手里自由支配了,也许我会循着年轻时走过的路,一段一段地去重游,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亲吻每一处我曾痛苦困惑过的土地。
到那时,年轻时所经受过的煎熬,都会成为我曾生活过的最有力的印记!
我现在居住的房间非常小,不过区区十几平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卫生间、厨房全都有。
当初来此租房,主要是看中这里离儿子的学校较近。我们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加班,他需要独自上学放学。这所房子离他的学校不过二百米远,走两步,翻过一座桥也就到了。房东是对七十来岁的本地老头老太太,为人也挺和气。所以,这一住就是四年。
房东自己住的是正房,围着正房的外围,房东又盖了二十来间小房子。因为离学校近,这二十多间房子全都租给了有孩子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房子密度过大,加之有几家还得在外面再搭建厨房,每天进出之时,总让人感觉非常局促。
在这些住户里,有几家还是四五口人同住一间房。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对门李嫂跟我说了个“笑话”,说是左手拐角那家,小俩口带着个孩子,本来住得好好的,可是孩子的爷爷来这里有事,也没打算长住,另租一间房也不太合算,于是老人就在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屋里睡了整整一个多月。她说这是个笑话,可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恰恰觉得这是件极其纯洁的事情。因为这其间包含着多少人间苦难与真情。
想想看,小小的一间房儿,满满地住着一家大小,该是何等局促尴尬之事。都是生活所逼,都是抛开故土的异乡人,我们应当给于理解与尊重。正如李嫂自己所说,现在住的房子,还没有老家的鸡笼大。若非不得已,谁愿意来遭这份罪?
六月的上海,正赶上梅雨季节,雨一下就是好几天。大人们于是把孩子们关在家里不让出去。可孩子们嫌地方小,一个个不顾大人们的呵斥,瞅着个空儿,就钻出门外,投入雨幕里。你要是行走在这里,不时会有一两个冒失的小鬼头不小心撞在身上。就有大人从临时搭建的厨房里探出头来张望。等看清了外面的景况,他们会一边训着孩子走路不长眼睛,一边堆着一脸的笑意跟你说对不起。
这样的时候,任谁也不会怪罪孩子的。大家都是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讨生活的,都不容易。
前两天闲聊时,听说那家的小孩下学期就回老家去读书了。孩子一回去,他们夫妇俩大约也是要搬走的吧?当初既然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来到这里的,那么现在,自然也是要为了上班方便而离开这里了。再正常不过的道理,却总是让人有点伤感。他们是四川的,这一走,估计这辈子是见不到的了。
我不知道,在我短短的三十多年人生经历里,有多少这样的陌生人闯入我的视线里,由陌生变得熟悉,又有多少这样的熟悉人从我的视线里离去,由熟悉变为陌路?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头,还会陆陆续续有很多孩子回到他们的家乡去。这与国家的教育政策有关,就像我的孩子,最多在这里再读一年书,也就没法继续下去了。那么,我们这个因为外出打工和孩子求学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应该不久也就要散了吧?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都会产生感情。很多个夜晚,我脱下工装,换上自己的衣服,出去走走。我甚至会站在儿子学校后面的那座桥上想心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凉风习习,吹在人的脸上,有点清冷。桥下流水悠悠,我不知道它将流向何处,它也不会知道我心中所思所忧。
有一瞬间,我会觉得自己的思想短路了,我常常会问自己:我到这里到底是干什么来了?我来到这个世界又是干什么来了?我远离家乡来到这里,远不能孝顺父母于膝下,近不能教育孩子于窗前,我就像一颗螺丝钉,被牢牢地拧死在工厂这个巨大的机器上。每天十三四个小时,无休无止地工作,我究竟得到了什么?
没有人能给我回答。
很久以前,我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也曾怀有文学的梦想。我喜欢在雨天听听音乐看看书。有时候看到一些思乡的文章,心里也会酸酸的。可现在,没有时间读了。我很是怀念老家母亲做饭用的地锅土灶。柴火在灶底下发出“噼哩叭啦”的声响,丝丝缕缕的油烟会顺着门窗飘出去。若逢着下雨天,油烟会在雨中盘旋,久久不会散去,于是空气里到处都是油香味。这大概就是书上说的人间烟火味吧,用惯了油烟机的城里人,是不能领略那种一种情怀的。为了挣钱养家,我从老家来到这里,屈指算来,已近十年。是不是,为了生活,我们都要抛去许多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当初我将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为他办了入学手续。我的本意是为了给他更好的教育,结果事与愿违。他只是在这个小小的出租屋里,上学,放学,然后眼睁睁等到我们下班。晚上九点多钟,我到家后听到的也多是他的一句:爸爸,我饿了!这是一句足可以让人落泪的话,尽管它只有五个字。
当然,我早已习惯了。有时候我会安慰自己:他的童年虽然不够完美,但与其他那些留守的儿童相比,我能将他带在身边,每天让他看到一个真真切切面带笑容的父亲,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他的面前,不至于只是在电话里听到那么一句冷冰冰的问候,多少也是一种补偿吧?
今天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是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我就将欠孩子一个完美的成年。他的本意是说,如果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严加管教,就很难保证孩子能够长大成材。可到了我这里,却就成了我没有给他一个完美的童年,我更将欠他一个完美的人生。
条件所限,也只能这样了。恕我无能为为,孩子,对不起了。这也不是哪一个孩子或者哪一个家庭所面临的处境。在中国,正有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人员,会对此感同身受的。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地方经济发展平衡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了,这样的尴尬境况才得以终止吧。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感激生活。我珍惜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珍惜我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就像这里,它的拥挤吵闹,恰如一轴彩色的画卷,被存储入我人生的记忆里。有时候我会想,在我老的时候,一切都好了,工作再不是最重要的了,时间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手里自由支配了,也许我会循着年轻时走过的路,一段一段地去重游,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亲吻每一处我曾痛苦困惑过的土地。
到那时,年轻时所经受过的煎熬,都会成为我曾生活过的最有力的印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