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解读“四句偈”的千古之谜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诸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研究者,或诸佛徒那里,“四句偈”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是因为,翻遍整部《金刚经》,并无现成明指的“四句偈”存在过。
但在这部经中,却有六处佛陀提到四句偈,并赞叹不已,认为其重要性堪与整部经相提并论。第一次提到是在梁昭明太子所分三十二节的第八节中:“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后面分别在十一、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二节中,又分别出现类似的句子,提到“四句偈”及其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
但是,根据常识,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四句偈”,只能出现在第一次提到“四句偈”的经文之前,而不会是之后。也就是说,四句偈只能是存在于第八节之前的经文中,若非此,便有违事理常情。因为释迦牟尼虽然是一个大觉悟者了,但也还是一个人,一个向学生讲授思想道理的教师,不可能违背时空顺序的自然规律。当然,假如他在这场问答中,事先准备有演讲稿,事先又知道学生须菩提要提问什么,自己要如何回答,那也可以另外解释。但从金刚经的文本来看,这就是一场即兴而发的问答会。一人提问,一人回答,没有任何事先的准备工作。佛陀时代,师生的教学问答,还不像现在的教授讲课,或官员或名人做报告,什么都是可以事先安排好了再进行的。佛陀不可能将还没有产生的答案,公布给他的学生们,并要他们去遵从学习,领会运用。
金刚经中关于四句偈,历代注疏者的猜测大概有这么一些:
一是第五节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二是第二十六节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三是第三十二节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为什么后世僧人或佛学研究者,要选取经中的这三处来作为四句偈的猜度呢?大概,是这三个“四句偈”,都是最能传达整部金刚经中心意思的。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两个“四句偈”所传达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人不要着相,不要只看外表皮毛,而要见精神本质,要见思想真理。至于三十二节中,也就是金刚经最后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更是要你不要执迷于世间的一切固有形体色相的存在,因为这一切,也都是转瞬即灭,转瞬即空的。
不过,虽然金刚经里面人们无法确定到底哪四句为佛陀反复提到的四句偈,但却又有另外的一部《金刚经论》,据说是根据藏文经典翻译出来的,里面佛陀倒是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次不是须菩提发问,而是换了文殊菩萨。他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长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不过,这样虽然说总算是给佛陀在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找到了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但毕竟有点“马后炮”的嫌疑,令人难以信服。
如果非要指明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哪四句为“四句偈”,按照我前面对于时空不可颠倒顺序的理解,以及最能概括整部经思想内容的前提条件,必然是在佛陀第一次提到四句偈之前,也就是第五节里面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四句偈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凡是眼睛所看到的,仿佛确切存在着的一切形体影像,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你看到世间众多的外在形象而不被迷惑,而且透过这些外在形象而看到其代表的内在思想,你就算见到了大觉悟者的如来,就算是自我觉悟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