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话长官
2020-09-17叙事散文照无眠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6 编辑
千年古镇话长官长官位于山东北端的冀鲁平原上,北临漳卫新河与河北省的东光、南皮二县隔河相望,是宁津县唯一回汉杂居的乡镇,古朴典雅的清真寺做为宁津县的地标性
千年古镇话长官长官位于山东北端的冀鲁平原上,北临漳卫新河与河北省的东光、南皮二县隔河相望,是宁津县唯一回汉杂居的乡镇,古朴典雅的清真寺做为宁津县的地标性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6 编辑 <br /><br />千年古镇话长官
长官位于山东北端的冀鲁平原上,北临漳卫新河与河北省的东光、南皮二县隔河相望,是宁津县唯一回汉杂居的乡镇,古朴典雅的清真寺做为宁津县的地标性建筑就矗立在长官北街。全镇辖50个自然村,总面积64.59平方公里,人口4万2千人,耕地面积5.88万亩,林木覆盖率28.4%。省道249线贯通南北,连接济、津、京,大(乐陵县大孙乡)张(宁津县张大庄乡)路横穿东西,镇政府就坐落在交叉路口,坐北朝南。 长官镇的由来 长官镇是一个行政建制,因坐落在长官街故而得名。据考长官街原名长湾店,是一处庞大的村居群落,村四周有高大的围墙相连,墙下有湾河环绕。据《宁津县志》村镇名录:“长官旧治原名长湾店,因有湾坑绕村颇长,故而得名。”湾河环寨相通,串连起一个个大湾,形成围绕寨街的一派水乡风光。环东街与北街是荷花湾;环东街与南街是老南湾;环南街与西街是西家后湾;环西街与北街是大庙湾。遥想当年宽厚的寨墙高耸四闭,墙下河水环绕,岸边垂柳婆娑,水中浮萍翠绿,红鲤嬉戏,蛙鼓蝉鸣,通衢处设四门,吊桥高悬,恰西域城堡盘踞在冀鲁大地上。寨内四门处建四庙,东海、西宁、南极、北辰,祈福保安。庙内香客络绎不绝,终日香烟缭绕。俗约三、八大集,平放吊桥,外乡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打把势卖艺的,说书唱戏的,耍猴斗鸡的,吹糖人,玩拨浪鼓的,磨剪子戗菜刀的,肩挑手推做买卖的、赋闲无事闲逛的,真可谓比肩接踵,热闹非凡,宛若一幅灵动的清明上河图。
《元史·百官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于河间、沧州等处,置长官司,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七品,掌军民二百有二户。”在《古代职官漫话》一书中记述:“元代最特殊的是在路、府州、县三级都是除原来长官之外,还设置一名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蒙语,其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而且规定只能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其他地方官由汉人、南人担任)。” 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随园随笔?元知府或有或无》中也记述:“所谓达鲁花赤者,国言荷包压口,取管辖之义。称州达鲁花赤曰监州,县达鲁花赤曰监县。”相传很早以前历朝中央政府都在长湾店设置地方管制机构,元朝达鲁花赤长官曾驻扎在这里,统领各营的兵将。长官有事需派传令兵骑马到各营号令,传令兵所到各营门前高喊“长官有令------到长官街------”久而久之,长湾店就叫成“长官店”、“长官街”了,这叫法一直沿用至今。《六箴堂张氏家谱》所载:“永乐改元二载,从移民诏,迁来直隶宁津县东北乡长官镇。”说明永乐初年,长湾店就已经改称长官镇了。长官建镇的历史最晚也是在元代,距今至少也有七八百年了。至于元代之前,长湾店叫了多少年,只能有待考证了。
铁佛寺 古老的长湾店像一朵浪花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那美妙的景致伴着传说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相传长官北街一周姓夫妇婚后多年不孕,曾多方求医拜佛仍不见动静,一日夫人早起,发现家门前不远处的河水里有个黑糊糊的东西,吓了一跳,急唤丈夫走到近前查看,却是一尊铁佛,夫妻二人倒头便拜,祈神佛显灵求得一男半女,并许诺愿如愿为铁佛建庙供奉。说来也巧不出仨月夫人真的有了身孕,消息传开引来众人的朝拜,争相选址要为铁佛建庙。当时有一大财主仗着钱财雇了人,意欲将铁佛搬至家中,不料铁佛在上岸后挪出不远便重重地站在那里,任你再添多少人手它也纹丝不动,无奈大财主只得作罢,悻悻地走了。周家夫妇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围铁佛建起了寺,还了心愿,从此周姓家族人丁兴旺。消息传出四邻八乡凡有婚后不孕的,都会到铁佛寺进香拜一拜,无不灵验的。
鲤鱼精 相传,环东街与南街老南湾里有一条鲤鱼精,常年守护着水下的一个珍宝洞,洞里藏着许多金银珠宝。曾有一个“南蛮子”前来老南湾“憋宝”,他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用一张大红网罩住了鲤鱼精,费了好大得劲折腾到天放亮才拉上岸。就在他准备要离开的时候被村里人看到了,人们围住了他,他无奈地又把鲤鱼精放回湾里。听村里老人们讲,有一年土匪进了村抢了好多好东西,临走想点一把火把村子烧了,可那火就是烧不起来,刚点着就被水浇灭了。点一处浇一处,怎么也点不着。他们索性背着抢来的东西往外走,可过吊桥的时候,凡背东西的都往河里掉,空手的没事。土匪吓坏了,扔下抢来的东西屁滚尿流地跑了。
清真寺 长官清真寺始建于永乐2年(1404年),据载,当年一队官船满载建筑物资准备运往皇宫,不料在泊头搁浅,不久一道圣旨传来:船载之物赐予泊头建清真寺,剩余转赠长官清真寺。因而长官清真寺比北京故宫早20年,其建筑风格与泊头清真寺一脉相承,享“标异沧济”之美誉。另据载康熙年间长官曾有人在朝中为官,建清真寺时皇帝御赐一顶铜宝顶及金匾,如今宝顶仍在而金匾却不幸流失。后经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八年(1730年)等数次维修和扩建,方具现今之规模,成为一座民族建筑群。
该寺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殿高26米,占地1800平方米,有2进院落。以蓝灰色为主色调,朱门红柱,轩窗净几,沉静悠远又富丽华贵,宽厚深邃不失生机活力。
大门坐北朝南,设三间三门。高5米,门前两座上马石,门楣黑地金字楷书 “清真寺”,是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手书。正门建一间正房,安置晶匣(装殓亡人的棺椁),抬子,平时大门不开,只在发送亡人时才打开,侧门才是出入的通道。
进入侧门是悠长的通道,二门坐北朝南,门楣牌匾“率由旧章”(谨尊现有章程),两步台阶,前后出厦,左右各设4根 朱红明柱。
过二门进后庭是四合院布局,大殿位于中央,坐西朝东,北侧西半部7间是浴室,东半部6间是北讲堂,东侧是对厅,南侧二门以东是南讲堂,二门以西是女寺。对厅前是两块坪碑,记录的是1989年、2009年修复清真寺记事。
大殿坐西朝东,门上是一横匾“天方正教”(源于阿拉伯的神圣宗教)。一幅抱柱联:“传圣教于西方不偏不倚”“留真经于中土斯言斯行”。相传寺内原另有一匾,相传为康熙帝所赐,抱柱联“清水一瓶洗去酒色财气”“真经卅部讲明仁义廉耻”横批“清真”,在文革中不幸流失。步九级台阶入殿,分前殿、中殿、后殿3部分。
前殿阔3间,进深1间,朱红门窗,仿古花格棂,卷棚悬山顶,蓝瓦跑龙脊,出檐高挑,饰莲花瓦,枋头饰雕花,梁枋彩画。中殿阔六间,进深两间,地下铺地毯,16根5到8米高的绿色明柱支撑起殿顶,气势宏伟,古朴庄重。其中8跟木质柱,粗半米,石底座高1米,雕刻花草图案。8根水泥柱,无石底座。殿内悬挂多幅教民捐赠牌匾“真有无像”“认主独一”等,表示对宗教的虔诚。明柱上都挂阿文体联。中殿向外突出部门,朝西开一圆窗,使肃穆的大殿出现一股灵动的气息。屋顶斗拱层数多,不着一钉,全部卯阜相连。殿内安装电风扇,灭火器,壁灯,吊灯,音箱等设备,赋予古寺现代化气息。
后窑殿位于大殿后部,是两层楼,内墙正中设米哈拉布(大殿正中处的拱形门壁龛,标志礼拜的正向),西北角置敏拜尔(宣讲台),殿宇深邃,环围沉静肃穆,富含虔诚气氛。二层阁楼兼作邦克楼(用以观察新月确定斋月起讫日),后窑殿外延梯可进入邦克楼,邦克楼北南东三面有窗,窗上建星月形装饰,更显富丽堂皇,向西一门建一阳台,朱红木雕栏杆。邦克楼无地板,只在西侧安装一米宽木地板,在大殿内可看到邦克楼穹顶,邦克楼四面见光,有效地补充大殿光照。邦克楼楼顶为双层攒尖顶,四角形,覆黄绿两色瓦,尖顶为莲花座,座上是黄宝顶,再上是风摩铜宝顶,宝顶系康熙帝所赐,铜宝顶端是一弯新月星星标志,光芒闪烁。三殿顶以勾连搭相接,起伏错落又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又生气盎然。后窑殿西面是南北通道,使寺内各区域融汇联通,另外向西开一门,方便群众出入。
女寺位大殿南侧跨月亮门,正中一横匾,书:“清真女寺”4字,是一座单独院落,有1门10窗,阔三间,进深2间。逢主麻日(周五),女信徒集中到女寺听阿訇颂读经文。
南讲堂,共3间,1门2窗,砖木结构,外墙蓝灰朱红门窗,仿古风格窗棂, 3步台阶,原来作阿文小学,2009年改建成回族文化室,收集图书400多册,影像资料100多种,从多个角度讲述回族生活及宗教活动,文化室分成3个功能区,图版区收集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展览区收集回族名家马国超、王廉、张宝申等人的作品及我县作家高迎春、谢文成等赠书二十余册,阅览区供群众阅读图书。
北讲堂共 6间 是阿文大学,也是阿訇和海里凡生活的地方。长官清真寺是华北地区开设阿文大学的四大清真寺之一,来自山东河北两省十几地市的青年来学习阿拉伯文化,几百名阿訇在此学挂幔。阿文大学是起脊出厦,覆琉璃瓦黄绿相间,明梁雕云纹饰,朱红明柱3根,直径1尺,下为石雕柱底座。五步台阶宽8米,迎面2门客厅。门楣挂两块阿文牌匾。
北讲堂西部7间是水房(沐浴房),是02年改建,钢筋混凝土造,一门四窗,门楣悬一阿文匾额。迎门北墙上一匾曰:“日日新”。内设浴室 20 个。外形建筑和北讲堂一致。现如今的水房早已不在是用木材烧水了,而是在镇政府的资助下换上了太阳能。
南北讲堂之间和大殿相对的是对厅,使院落布局更丰满。对厅长15米,高3米,假厦宽1米,覆灰瓦,下雨时排水如垂,真厦无二,左右两侧均浮雕云草图案。
长官清真寺从历史向我们一路走来,她已不再单单是回族同胞学习、集会的场所,而是回汉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呵护下,加强了对清真寺的管理和维修。2007年8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100多万元,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全面修缮。1998年,获山东省伊斯兰教会“模范清真寺”称号。200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德州市宗教局授予“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长官清真寺作为重要的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基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一同走向更加美好地未来。
四大美食 时至今日,历经时代风雨的冲刷,长官街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的高大寨墙早已不复存在,威严的寨门也已被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取代,环寨的湾河随依稀可辨,却少了往日的风采,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宽敞的马路,繁华的街铺,闪烁的霓虹,车水马龙的人流。然而,流传至今的童谣却历久不衰“长官包子一兜油,红烧羊肉找老刘,枣米香醋酸溜溜,人间美味高家窝头。”让人们也只可在品食美味的同时回味那段美妙的历史了。
1、红烧羊肉 相传,当年清朝重臣张之洞回家省亲,听得童谣:长官包子一兜油,红烧羊肉找老刘。他不解其意,打听家人方知乃天下美味,随怀着好奇心前往长官一探究竟。是日,时逢长官大集,张大人布衣打扮,带一随从汇在人流里赶往长官。此时正值麦收前夕,路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在晨曦的阳光里泛着金波,随风涌动。他由衷叹道:又是一个丰收年。远远望到长官隆起的寨墙,紧走几步跨过拥挤的吊桥,街上已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了,叫卖声,嬉笑声不绝于耳,一派繁华景象。走进长官北街询得刘记饭店,刚踏进店们便被阵阵香气搅的五脏六腑都空了似得,不由连声赞道:真乃人间美味,人间美味。逐寻了张桌坐下,急唤店家称肉上来。虽说这次张之洞是便服前来,却还是被当年同窗店主老刘辨出。他上前拜道:前时听说大人省亲,有意前往看望又恐扰了大人,不想今日大人光临小店,真是蓬荜生辉。张之洞急忙探身扶起老刘:这次回乡不敢扰民,听童谣红烧羊肉找老刘,不想却是同窗老刘。两人开怀大笑,坐定叙旧。须臾,张之洞催促:快快上肉,一饱口福。老刘吩咐店小二小心伺候,转身下厨重又洗刷盘碟,清理案板刀具。时辰不大,一桌丰盛红烧羊肉摆到了张大人的面前。自羊头、羊舌、羊耳、羊肝、羊心、羊肚、羊肠、羊腱、羊蹄、羊尾共十盘,中间放一碟和着麻油的精烂蒜泥。张大人看的有些惊呆,手里的筷子高举着不知从何下箸了。
站在一旁的老刘说道:大人,别客气,请品尝。
张之洞早已耐不住了,那顾的什么尊仪,大口吃起来,还不停念叨:真乃人间珍味,珍味啊,入口爽,肥而不腻,酥嫩鲜美,沁腑异香。逐想起古人唐贾岛《颂德上贾常侍》诗“自顾此身无所立,恭谈祖德朵颐开”便哈哈大笑起来。
饭饱之后,同窗二人又闲叙了一会儿,张大人便吩咐结账,老刘执意不收。无奈,张大人指使老刘重新沏壶茶来,喝了两杯起身回了。
送走张大人,老刘在收拾餐桌时在一盘下发现一张银票,他把这张银票细心珍藏了起来。第二天又收到张之洞差人送来的一幅字“天利和饭店”,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老刘请人把这幅字制成牌匾悬挂到门口,成为老刘家的一块金字招牌,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
光阴荏苒,历经沧桑,老刘家红烧羊肉已传承至刘振冰的手里,他始终恪守祖上遗训,严格遵照以当地小山羊为原料的标准,佐以刘家祖传配方和独特的烧制工艺,精心制作,绝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确保老刘家红烧羊肉的地道和真正。为缅怀先人也为告诫自己刘振冰再次请人书写“天利和饭店”牌匾悬挂,时时刻刻牢记先人的教诲,踏实做人,诚实经营,不断把老刘家红烧羊肉这一品牌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刘振冰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口味。时至今日已发展到烧、焖、炖、烤四大类十几个品种,为方便携带刘振冰还研制出坛装和真空装等不同包装形式,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现如今,老刘家红烧羊肉已成为当地方圆上百里人们馈赠亲友和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一道大餐。且已打入京、津、济等大中城市的超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2、长官包子 相传,元朝时驻守长湾店的达鲁花赤“色目人”长官是一个矬胖子,人又长得白净,饭食上又特别爱吃包子,为这人送绰号大包子。他广招远近回族制作包子的能人高手,来此竞相献艺,以饱口福。元灭明兴朝代更迭后,这些回族制作包子的能人高手,在此落了户,便以卖包子为业。他们制作的“包子”远近闻名,成为人们的一种奢望。对长官的绰号外人是谁也不敢明着叫,只私下里取取乐罢了。也只有他夫人暗地里埋汰他几句:你这包子咋就这么不中用哩,有能耐也让我蒸出扇像样的小包子看看。
这天,有人逮了个小偷送到衙门,长官来到堂前见案桌上放着两个包子,下边跪着一个小孩。问道:是你偷东西了?小孩哆哆嗦嗦地摇了摇头,没敢说话。长官用手一指案桌上的包子厉声说道:赃物在此,还说没偷,那这是什么?小孩嗫声答道:是,长官。听这话长官心里不是滋味,心想我明指着包子问你是什么,你居然当众戏弄说是长官,真是好大的胆子。可他又不好发作,瞟一眼站堂的衙役,见他们正憋着嘴乐,脸顿时涨得通红。大声说道:我再问你一句,这是什么?小孩吓得忙磕头,结结巴巴地说:长---长---长官是包子,长官是包子。长官上前一步,吼道:你你你---,你这刁民,居然在大庭广众面前说长官是包子。见这阵势小孩早已不知如何是好了,只一个劲磕头,嘴里不停念叨:长官包子,长官包子。长官重重地把惊堂木一拍,喝道:拉出去,重打五十。就在这时夫人给挡下了,她走到长官近前耳语了几句。长官会心的笑了,度步走到小孩近前,摸着他的头说:老爷给你十个钱,到那家还上帐,剩下的全买成包子,我只再要仨,剩下的全归你。小孩仰起脸不解的看着长官,不知所措,见长官挥手示意便转身飞快地跑了出去。时候不大便用前襟兜着包子返了回来。长官开心的笑着,问道:这是什么?小孩答道:长官,包子。长官又拿了三个包子,说了声:去吧,端着包子回了后庭。刚踏进屋门便被夫人上前薅住了耳朵:你真是个包子,明听那小孩说长官抱子,长官抱子,还要打人家。说着瞅了瞅长官手里的包子:你也够贪心的,咋一窝让我给你生五个。
这只是在民间流传的一个笑话,可见人们对长官包子的热爱。当年张之洞在京任内阁军机大臣时,就曾请长官的回族师傅,到北京去专门制作长官包子,并敬献给慈禧太后,受到慈禧太后赞赏。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长官包子更是声名远播了。
时至今日,长官街回民张民杰博众家之长,在保留原风味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使这一传统美食更加时尚。现“长官包子”已在国家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被山东省命名地方“名小吃”,列宁津县三大名吃之冠。
3、枣米香醋 据传,王家园子的祖先原生活在河北孟村王石桥,当时就掌握酿醋的手艺,靠着勤辛的劳动和诚实的经营在当地小有名气。明朝永乐年间人荒马乱为逃避灾荒刘姓一支迁移来到宁津,选在距长官西南一华里处,聚栋梁茅柴搭屋建舍,取土夯实围墙,定居下来,后有张姓、刘姓、李姓陆续落户于此,渐成村落,取名王家园子。相传,当年王丙昌把祖上酿醋的秘方带到王家园子,开了家醋坊,继续做着酿醋的营生。由于他配料实在,气味酸冽,价格公道,很快就在当地赢得了口碑。但王老汉却没有满足,他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把醋做得更加香甜,一日王老汉在醋房忙的大汗淋漓,出门在一枣树下歇息。此时正值初秋,抬眼满树的红枣在绿叶掩映下泛着点点红光,浓浓的枣香弥漫了整个院子,他顺手摘一颗放在嘴里咀嚼着,那醇厚的香味让他有些陶醉。他这样慢慢吃着吃着突发奇想,如把这枣酿到醋里岂不更能增添醋的香味,想到这他急忙返回醋房里对着配料出神的看着---。在王老汉的精心配制下,经无数次的调试,枣米香醋终于酿成了。这种醋一改过去老醋的酸冽,平添了几分柔和,酸里透着甜,甜里裹着酸,真所谓酸酸甜甜琼浆玉液。从此王家园子更加热闹起来,人们从四里八乡赶来打醋的人络绎不绝。传说有一天,门外走进一位鹤发童颜长者,他进门直奔醋缸,口中念道:快快予我饮来。王老汉不知所措慌忙递上一只海碗,长者并不避讳,独自舀一碗品尝起来。咂咂嘴高声诵道:天上美味千千万,不食此醋妄为仙。说吧,放下碗,丢下两个铜板飘然离去。待人们回过神来,那长者早已没了踪影。而那句:天上美味千千万,不食此醋妄为仙的话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爆发,国难当头,王家园子的年轻人弃小家顾大家,毅然参加了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有烈士英名长存史册。这期间,王家园子醋坊被迫停产了,这一停就是半个多世纪,就像一株鲜花调萎了,直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王家园子又萌发的生机。冥冥之中第十八代传人王好庆仿佛受到先人的嘱托,感到有一种责任,要把酿醋这一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1987年王家园子醋坊开张了。王家园子醋沉寂了半个多世纪重又回到大众的餐桌上,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品味这一珍品的同时回味着那段辛酸的往事,历经岁月的酿造那醋味更浓、更香了。
时至今日,王家园子醋坊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断壮大,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王家园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了,掌门人也换成了第十九世孙王书东。原有的小房子换成了宽敞明亮的大厂房,畜力小车换成了大汽车,散卖桶装换成了包装精致的小包装、礼品盒。然而,王家园子的精神却始终没有变,王家园子的醋味没有变,他们信守踏踏实实酿醋,实实在在做人的祖训没有变。
现如今,王家园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在王书东的带领下,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让这一古老的食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组织科研人员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改善生产流程,扩大生产规模;他还亲自到社会搞调研,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调制不同风味的产品,让人们在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人们收获快乐的同时,王家园子也收获了许多,“王家园子”牌商标,荣获德州市知名商标,其产品质量获得“国家质量卫生安全全面达标”认证,获山东省“食品安全单位”称号,公司被树立为中国信用企业认证体系示范单位,成为山东省工商局“优秀食品安全保障监控点”,枣米香醋、优质果醋系列产品,获得引领中国清真行业最具影响力民族品牌,成为德州市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公司经理王书东也因此获得引领中国清真行业发展十佳杰出贡献人物。2012年再传捷报,“王家园子”以其精湛的工艺、完善的管理、诚实的信誉、良好的口碑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老字号,入录德州市非物质遗产名录。
4、高家窝头 相传八国联军进北京那年的冬天,长官街来了个老头,穿着像是官服,却很脏,人也很憔悴,步履蹒跚,走到南街他终于支撑不下去了,一头栽倒在路边的柴草垛里。
夜里下了一场小雪,早上高老汉开门扫雪时发现了这个老头,他已冻得不醒人事。高老汉把他背到家里,放到炕上扯两床被给他捂上,有招呼家人在灶膛里添了些柴火,直到临近中午了老头才慢慢苏醒过来。老头望着老汉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老汉摆着手要他少说话好好养着。老头在老汉家住了两天,身体好了许多,人也有了些精神,便向老汉告辞准备上路。老汉再三挽留,说多住些日子,等身子骨硬朗了再走,家里虽穷窝头咸菜还是能填饱肚子的。老头却执意要走,老汉便包了几个窝头塞进老头的怀里。老头千恩万谢,又上路了。
时辰不大老头又返了回来,向老汉讲了自己流落到这的遭遇:他原本在皇宫御膳房专事给慈禧老佛爷蒸窝头,由于他蒸的窝头松软可口香味独特,深得慈禧老佛爷的赏识。不料八国联军进北京,一夜之间老佛爷跑地无影无踪,宫里乱了套,人们为了保命争相逃出宫来。他慌乱中啥也没带便出了京城,老家远在河南开封,他这是准备跑回家地,不料走到这连饿带累便倒下了,多亏遇到了好人就了他一命。他知道皇宫里的规定,秘方是不能外传的,可他左思右想,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他还是愿意把自己蒸窝头的秘方传授给高老汉。就这样皇宫蒸制窝头的秘方便流落到长官高家,当地人也有幸吃上了皇宫秘方蒸制的窝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长官老高家皇家窝头便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争相购买品尝,便有了吃高家窝头,当清朝皇帝的戏言,屈指算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在这一百多年里,老高家恪守传统的蒸制工艺,选用当地上等的玉米、大豆、小米为原料,采用石磨磨研,配以秘方净水调和,醒发后上笼,用铁锅急火蒸制。待掀锅时,粮香飘散,沁人心脾,看锅内,金灿灿,让人垂涎欲滴,入口时,劲而不板,松而不散,回味浓香。时至今日,吃高家窝头已不再是人们单单是为了充饥,而是在品尝窝头的同时回味过去,感受历史的传承和友善所带来的美好。
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长官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祖辈的殷切希望一路走来,她向人们诉说着心酸而美好的过去,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故事,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长官位于山东北端的冀鲁平原上,北临漳卫新河与河北省的东光、南皮二县隔河相望,是宁津县唯一回汉杂居的乡镇,古朴典雅的清真寺做为宁津县的地标性建筑就矗立在长官北街。全镇辖50个自然村,总面积64.59平方公里,人口4万2千人,耕地面积5.88万亩,林木覆盖率28.4%。省道249线贯通南北,连接济、津、京,大(乐陵县大孙乡)张(宁津县张大庄乡)路横穿东西,镇政府就坐落在交叉路口,坐北朝南。 长官镇的由来 长官镇是一个行政建制,因坐落在长官街故而得名。据考长官街原名长湾店,是一处庞大的村居群落,村四周有高大的围墙相连,墙下有湾河环绕。据《宁津县志》村镇名录:“长官旧治原名长湾店,因有湾坑绕村颇长,故而得名。”湾河环寨相通,串连起一个个大湾,形成围绕寨街的一派水乡风光。环东街与北街是荷花湾;环东街与南街是老南湾;环南街与西街是西家后湾;环西街与北街是大庙湾。遥想当年宽厚的寨墙高耸四闭,墙下河水环绕,岸边垂柳婆娑,水中浮萍翠绿,红鲤嬉戏,蛙鼓蝉鸣,通衢处设四门,吊桥高悬,恰西域城堡盘踞在冀鲁大地上。寨内四门处建四庙,东海、西宁、南极、北辰,祈福保安。庙内香客络绎不绝,终日香烟缭绕。俗约三、八大集,平放吊桥,外乡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打把势卖艺的,说书唱戏的,耍猴斗鸡的,吹糖人,玩拨浪鼓的,磨剪子戗菜刀的,肩挑手推做买卖的、赋闲无事闲逛的,真可谓比肩接踵,热闹非凡,宛若一幅灵动的清明上河图。
《元史·百官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于河间、沧州等处,置长官司,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七品,掌军民二百有二户。”在《古代职官漫话》一书中记述:“元代最特殊的是在路、府州、县三级都是除原来长官之外,还设置一名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蒙语,其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而且规定只能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其他地方官由汉人、南人担任)。” 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随园随笔?元知府或有或无》中也记述:“所谓达鲁花赤者,国言荷包压口,取管辖之义。称州达鲁花赤曰监州,县达鲁花赤曰监县。”相传很早以前历朝中央政府都在长湾店设置地方管制机构,元朝达鲁花赤长官曾驻扎在这里,统领各营的兵将。长官有事需派传令兵骑马到各营号令,传令兵所到各营门前高喊“长官有令------到长官街------”久而久之,长湾店就叫成“长官店”、“长官街”了,这叫法一直沿用至今。《六箴堂张氏家谱》所载:“永乐改元二载,从移民诏,迁来直隶宁津县东北乡长官镇。”说明永乐初年,长湾店就已经改称长官镇了。长官建镇的历史最晚也是在元代,距今至少也有七八百年了。至于元代之前,长湾店叫了多少年,只能有待考证了。
铁佛寺 古老的长湾店像一朵浪花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那美妙的景致伴着传说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相传长官北街一周姓夫妇婚后多年不孕,曾多方求医拜佛仍不见动静,一日夫人早起,发现家门前不远处的河水里有个黑糊糊的东西,吓了一跳,急唤丈夫走到近前查看,却是一尊铁佛,夫妻二人倒头便拜,祈神佛显灵求得一男半女,并许诺愿如愿为铁佛建庙供奉。说来也巧不出仨月夫人真的有了身孕,消息传开引来众人的朝拜,争相选址要为铁佛建庙。当时有一大财主仗着钱财雇了人,意欲将铁佛搬至家中,不料铁佛在上岸后挪出不远便重重地站在那里,任你再添多少人手它也纹丝不动,无奈大财主只得作罢,悻悻地走了。周家夫妇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围铁佛建起了寺,还了心愿,从此周姓家族人丁兴旺。消息传出四邻八乡凡有婚后不孕的,都会到铁佛寺进香拜一拜,无不灵验的。
鲤鱼精 相传,环东街与南街老南湾里有一条鲤鱼精,常年守护着水下的一个珍宝洞,洞里藏着许多金银珠宝。曾有一个“南蛮子”前来老南湾“憋宝”,他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用一张大红网罩住了鲤鱼精,费了好大得劲折腾到天放亮才拉上岸。就在他准备要离开的时候被村里人看到了,人们围住了他,他无奈地又把鲤鱼精放回湾里。听村里老人们讲,有一年土匪进了村抢了好多好东西,临走想点一把火把村子烧了,可那火就是烧不起来,刚点着就被水浇灭了。点一处浇一处,怎么也点不着。他们索性背着抢来的东西往外走,可过吊桥的时候,凡背东西的都往河里掉,空手的没事。土匪吓坏了,扔下抢来的东西屁滚尿流地跑了。
清真寺 长官清真寺始建于永乐2年(1404年),据载,当年一队官船满载建筑物资准备运往皇宫,不料在泊头搁浅,不久一道圣旨传来:船载之物赐予泊头建清真寺,剩余转赠长官清真寺。因而长官清真寺比北京故宫早20年,其建筑风格与泊头清真寺一脉相承,享“标异沧济”之美誉。另据载康熙年间长官曾有人在朝中为官,建清真寺时皇帝御赐一顶铜宝顶及金匾,如今宝顶仍在而金匾却不幸流失。后经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八年(1730年)等数次维修和扩建,方具现今之规模,成为一座民族建筑群。
该寺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殿高26米,占地1800平方米,有2进院落。以蓝灰色为主色调,朱门红柱,轩窗净几,沉静悠远又富丽华贵,宽厚深邃不失生机活力。
大门坐北朝南,设三间三门。高5米,门前两座上马石,门楣黑地金字楷书 “清真寺”,是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手书。正门建一间正房,安置晶匣(装殓亡人的棺椁),抬子,平时大门不开,只在发送亡人时才打开,侧门才是出入的通道。
进入侧门是悠长的通道,二门坐北朝南,门楣牌匾“率由旧章”(谨尊现有章程),两步台阶,前后出厦,左右各设4根 朱红明柱。
过二门进后庭是四合院布局,大殿位于中央,坐西朝东,北侧西半部7间是浴室,东半部6间是北讲堂,东侧是对厅,南侧二门以东是南讲堂,二门以西是女寺。对厅前是两块坪碑,记录的是1989年、2009年修复清真寺记事。
大殿坐西朝东,门上是一横匾“天方正教”(源于阿拉伯的神圣宗教)。一幅抱柱联:“传圣教于西方不偏不倚”“留真经于中土斯言斯行”。相传寺内原另有一匾,相传为康熙帝所赐,抱柱联“清水一瓶洗去酒色财气”“真经卅部讲明仁义廉耻”横批“清真”,在文革中不幸流失。步九级台阶入殿,分前殿、中殿、后殿3部分。
前殿阔3间,进深1间,朱红门窗,仿古花格棂,卷棚悬山顶,蓝瓦跑龙脊,出檐高挑,饰莲花瓦,枋头饰雕花,梁枋彩画。中殿阔六间,进深两间,地下铺地毯,16根5到8米高的绿色明柱支撑起殿顶,气势宏伟,古朴庄重。其中8跟木质柱,粗半米,石底座高1米,雕刻花草图案。8根水泥柱,无石底座。殿内悬挂多幅教民捐赠牌匾“真有无像”“认主独一”等,表示对宗教的虔诚。明柱上都挂阿文体联。中殿向外突出部门,朝西开一圆窗,使肃穆的大殿出现一股灵动的气息。屋顶斗拱层数多,不着一钉,全部卯阜相连。殿内安装电风扇,灭火器,壁灯,吊灯,音箱等设备,赋予古寺现代化气息。
后窑殿位于大殿后部,是两层楼,内墙正中设米哈拉布(大殿正中处的拱形门壁龛,标志礼拜的正向),西北角置敏拜尔(宣讲台),殿宇深邃,环围沉静肃穆,富含虔诚气氛。二层阁楼兼作邦克楼(用以观察新月确定斋月起讫日),后窑殿外延梯可进入邦克楼,邦克楼北南东三面有窗,窗上建星月形装饰,更显富丽堂皇,向西一门建一阳台,朱红木雕栏杆。邦克楼无地板,只在西侧安装一米宽木地板,在大殿内可看到邦克楼穹顶,邦克楼四面见光,有效地补充大殿光照。邦克楼楼顶为双层攒尖顶,四角形,覆黄绿两色瓦,尖顶为莲花座,座上是黄宝顶,再上是风摩铜宝顶,宝顶系康熙帝所赐,铜宝顶端是一弯新月星星标志,光芒闪烁。三殿顶以勾连搭相接,起伏错落又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又生气盎然。后窑殿西面是南北通道,使寺内各区域融汇联通,另外向西开一门,方便群众出入。
女寺位大殿南侧跨月亮门,正中一横匾,书:“清真女寺”4字,是一座单独院落,有1门10窗,阔三间,进深2间。逢主麻日(周五),女信徒集中到女寺听阿訇颂读经文。
南讲堂,共3间,1门2窗,砖木结构,外墙蓝灰朱红门窗,仿古风格窗棂, 3步台阶,原来作阿文小学,2009年改建成回族文化室,收集图书400多册,影像资料100多种,从多个角度讲述回族生活及宗教活动,文化室分成3个功能区,图版区收集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展览区收集回族名家马国超、王廉、张宝申等人的作品及我县作家高迎春、谢文成等赠书二十余册,阅览区供群众阅读图书。
北讲堂共 6间 是阿文大学,也是阿訇和海里凡生活的地方。长官清真寺是华北地区开设阿文大学的四大清真寺之一,来自山东河北两省十几地市的青年来学习阿拉伯文化,几百名阿訇在此学挂幔。阿文大学是起脊出厦,覆琉璃瓦黄绿相间,明梁雕云纹饰,朱红明柱3根,直径1尺,下为石雕柱底座。五步台阶宽8米,迎面2门客厅。门楣挂两块阿文牌匾。
北讲堂西部7间是水房(沐浴房),是02年改建,钢筋混凝土造,一门四窗,门楣悬一阿文匾额。迎门北墙上一匾曰:“日日新”。内设浴室 20 个。外形建筑和北讲堂一致。现如今的水房早已不在是用木材烧水了,而是在镇政府的资助下换上了太阳能。
南北讲堂之间和大殿相对的是对厅,使院落布局更丰满。对厅长15米,高3米,假厦宽1米,覆灰瓦,下雨时排水如垂,真厦无二,左右两侧均浮雕云草图案。
长官清真寺从历史向我们一路走来,她已不再单单是回族同胞学习、集会的场所,而是回汉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呵护下,加强了对清真寺的管理和维修。2007年8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100多万元,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全面修缮。1998年,获山东省伊斯兰教会“模范清真寺”称号。200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德州市宗教局授予“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长官清真寺作为重要的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基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一同走向更加美好地未来。
四大美食 时至今日,历经时代风雨的冲刷,长官街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的高大寨墙早已不复存在,威严的寨门也已被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取代,环寨的湾河随依稀可辨,却少了往日的风采,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宽敞的马路,繁华的街铺,闪烁的霓虹,车水马龙的人流。然而,流传至今的童谣却历久不衰“长官包子一兜油,红烧羊肉找老刘,枣米香醋酸溜溜,人间美味高家窝头。”让人们也只可在品食美味的同时回味那段美妙的历史了。
1、红烧羊肉 相传,当年清朝重臣张之洞回家省亲,听得童谣:长官包子一兜油,红烧羊肉找老刘。他不解其意,打听家人方知乃天下美味,随怀着好奇心前往长官一探究竟。是日,时逢长官大集,张大人布衣打扮,带一随从汇在人流里赶往长官。此时正值麦收前夕,路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在晨曦的阳光里泛着金波,随风涌动。他由衷叹道:又是一个丰收年。远远望到长官隆起的寨墙,紧走几步跨过拥挤的吊桥,街上已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了,叫卖声,嬉笑声不绝于耳,一派繁华景象。走进长官北街询得刘记饭店,刚踏进店们便被阵阵香气搅的五脏六腑都空了似得,不由连声赞道:真乃人间美味,人间美味。逐寻了张桌坐下,急唤店家称肉上来。虽说这次张之洞是便服前来,却还是被当年同窗店主老刘辨出。他上前拜道:前时听说大人省亲,有意前往看望又恐扰了大人,不想今日大人光临小店,真是蓬荜生辉。张之洞急忙探身扶起老刘:这次回乡不敢扰民,听童谣红烧羊肉找老刘,不想却是同窗老刘。两人开怀大笑,坐定叙旧。须臾,张之洞催促:快快上肉,一饱口福。老刘吩咐店小二小心伺候,转身下厨重又洗刷盘碟,清理案板刀具。时辰不大,一桌丰盛红烧羊肉摆到了张大人的面前。自羊头、羊舌、羊耳、羊肝、羊心、羊肚、羊肠、羊腱、羊蹄、羊尾共十盘,中间放一碟和着麻油的精烂蒜泥。张大人看的有些惊呆,手里的筷子高举着不知从何下箸了。
站在一旁的老刘说道:大人,别客气,请品尝。
张之洞早已耐不住了,那顾的什么尊仪,大口吃起来,还不停念叨:真乃人间珍味,珍味啊,入口爽,肥而不腻,酥嫩鲜美,沁腑异香。逐想起古人唐贾岛《颂德上贾常侍》诗“自顾此身无所立,恭谈祖德朵颐开”便哈哈大笑起来。
饭饱之后,同窗二人又闲叙了一会儿,张大人便吩咐结账,老刘执意不收。无奈,张大人指使老刘重新沏壶茶来,喝了两杯起身回了。
送走张大人,老刘在收拾餐桌时在一盘下发现一张银票,他把这张银票细心珍藏了起来。第二天又收到张之洞差人送来的一幅字“天利和饭店”,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老刘请人把这幅字制成牌匾悬挂到门口,成为老刘家的一块金字招牌,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
光阴荏苒,历经沧桑,老刘家红烧羊肉已传承至刘振冰的手里,他始终恪守祖上遗训,严格遵照以当地小山羊为原料的标准,佐以刘家祖传配方和独特的烧制工艺,精心制作,绝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确保老刘家红烧羊肉的地道和真正。为缅怀先人也为告诫自己刘振冰再次请人书写“天利和饭店”牌匾悬挂,时时刻刻牢记先人的教诲,踏实做人,诚实经营,不断把老刘家红烧羊肉这一品牌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刘振冰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口味。时至今日已发展到烧、焖、炖、烤四大类十几个品种,为方便携带刘振冰还研制出坛装和真空装等不同包装形式,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现如今,老刘家红烧羊肉已成为当地方圆上百里人们馈赠亲友和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一道大餐。且已打入京、津、济等大中城市的超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2、长官包子 相传,元朝时驻守长湾店的达鲁花赤“色目人”长官是一个矬胖子,人又长得白净,饭食上又特别爱吃包子,为这人送绰号大包子。他广招远近回族制作包子的能人高手,来此竞相献艺,以饱口福。元灭明兴朝代更迭后,这些回族制作包子的能人高手,在此落了户,便以卖包子为业。他们制作的“包子”远近闻名,成为人们的一种奢望。对长官的绰号外人是谁也不敢明着叫,只私下里取取乐罢了。也只有他夫人暗地里埋汰他几句:你这包子咋就这么不中用哩,有能耐也让我蒸出扇像样的小包子看看。
这天,有人逮了个小偷送到衙门,长官来到堂前见案桌上放着两个包子,下边跪着一个小孩。问道:是你偷东西了?小孩哆哆嗦嗦地摇了摇头,没敢说话。长官用手一指案桌上的包子厉声说道:赃物在此,还说没偷,那这是什么?小孩嗫声答道:是,长官。听这话长官心里不是滋味,心想我明指着包子问你是什么,你居然当众戏弄说是长官,真是好大的胆子。可他又不好发作,瞟一眼站堂的衙役,见他们正憋着嘴乐,脸顿时涨得通红。大声说道:我再问你一句,这是什么?小孩吓得忙磕头,结结巴巴地说:长---长---长官是包子,长官是包子。长官上前一步,吼道:你你你---,你这刁民,居然在大庭广众面前说长官是包子。见这阵势小孩早已不知如何是好了,只一个劲磕头,嘴里不停念叨:长官包子,长官包子。长官重重地把惊堂木一拍,喝道:拉出去,重打五十。就在这时夫人给挡下了,她走到长官近前耳语了几句。长官会心的笑了,度步走到小孩近前,摸着他的头说:老爷给你十个钱,到那家还上帐,剩下的全买成包子,我只再要仨,剩下的全归你。小孩仰起脸不解的看着长官,不知所措,见长官挥手示意便转身飞快地跑了出去。时候不大便用前襟兜着包子返了回来。长官开心的笑着,问道:这是什么?小孩答道:长官,包子。长官又拿了三个包子,说了声:去吧,端着包子回了后庭。刚踏进屋门便被夫人上前薅住了耳朵:你真是个包子,明听那小孩说长官抱子,长官抱子,还要打人家。说着瞅了瞅长官手里的包子:你也够贪心的,咋一窝让我给你生五个。
这只是在民间流传的一个笑话,可见人们对长官包子的热爱。当年张之洞在京任内阁军机大臣时,就曾请长官的回族师傅,到北京去专门制作长官包子,并敬献给慈禧太后,受到慈禧太后赞赏。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长官包子更是声名远播了。
时至今日,长官街回民张民杰博众家之长,在保留原风味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使这一传统美食更加时尚。现“长官包子”已在国家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被山东省命名地方“名小吃”,列宁津县三大名吃之冠。
3、枣米香醋 据传,王家园子的祖先原生活在河北孟村王石桥,当时就掌握酿醋的手艺,靠着勤辛的劳动和诚实的经营在当地小有名气。明朝永乐年间人荒马乱为逃避灾荒刘姓一支迁移来到宁津,选在距长官西南一华里处,聚栋梁茅柴搭屋建舍,取土夯实围墙,定居下来,后有张姓、刘姓、李姓陆续落户于此,渐成村落,取名王家园子。相传,当年王丙昌把祖上酿醋的秘方带到王家园子,开了家醋坊,继续做着酿醋的营生。由于他配料实在,气味酸冽,价格公道,很快就在当地赢得了口碑。但王老汉却没有满足,他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把醋做得更加香甜,一日王老汉在醋房忙的大汗淋漓,出门在一枣树下歇息。此时正值初秋,抬眼满树的红枣在绿叶掩映下泛着点点红光,浓浓的枣香弥漫了整个院子,他顺手摘一颗放在嘴里咀嚼着,那醇厚的香味让他有些陶醉。他这样慢慢吃着吃着突发奇想,如把这枣酿到醋里岂不更能增添醋的香味,想到这他急忙返回醋房里对着配料出神的看着---。在王老汉的精心配制下,经无数次的调试,枣米香醋终于酿成了。这种醋一改过去老醋的酸冽,平添了几分柔和,酸里透着甜,甜里裹着酸,真所谓酸酸甜甜琼浆玉液。从此王家园子更加热闹起来,人们从四里八乡赶来打醋的人络绎不绝。传说有一天,门外走进一位鹤发童颜长者,他进门直奔醋缸,口中念道:快快予我饮来。王老汉不知所措慌忙递上一只海碗,长者并不避讳,独自舀一碗品尝起来。咂咂嘴高声诵道:天上美味千千万,不食此醋妄为仙。说吧,放下碗,丢下两个铜板飘然离去。待人们回过神来,那长者早已没了踪影。而那句:天上美味千千万,不食此醋妄为仙的话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爆发,国难当头,王家园子的年轻人弃小家顾大家,毅然参加了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有烈士英名长存史册。这期间,王家园子醋坊被迫停产了,这一停就是半个多世纪,就像一株鲜花调萎了,直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王家园子又萌发的生机。冥冥之中第十八代传人王好庆仿佛受到先人的嘱托,感到有一种责任,要把酿醋这一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1987年王家园子醋坊开张了。王家园子醋沉寂了半个多世纪重又回到大众的餐桌上,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品味这一珍品的同时回味着那段辛酸的往事,历经岁月的酿造那醋味更浓、更香了。
时至今日,王家园子醋坊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断壮大,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王家园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了,掌门人也换成了第十九世孙王书东。原有的小房子换成了宽敞明亮的大厂房,畜力小车换成了大汽车,散卖桶装换成了包装精致的小包装、礼品盒。然而,王家园子的精神却始终没有变,王家园子的醋味没有变,他们信守踏踏实实酿醋,实实在在做人的祖训没有变。
现如今,王家园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在王书东的带领下,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让这一古老的食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组织科研人员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改善生产流程,扩大生产规模;他还亲自到社会搞调研,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调制不同风味的产品,让人们在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人们收获快乐的同时,王家园子也收获了许多,“王家园子”牌商标,荣获德州市知名商标,其产品质量获得“国家质量卫生安全全面达标”认证,获山东省“食品安全单位”称号,公司被树立为中国信用企业认证体系示范单位,成为山东省工商局“优秀食品安全保障监控点”,枣米香醋、优质果醋系列产品,获得引领中国清真行业最具影响力民族品牌,成为德州市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公司经理王书东也因此获得引领中国清真行业发展十佳杰出贡献人物。2012年再传捷报,“王家园子”以其精湛的工艺、完善的管理、诚实的信誉、良好的口碑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老字号,入录德州市非物质遗产名录。
4、高家窝头 相传八国联军进北京那年的冬天,长官街来了个老头,穿着像是官服,却很脏,人也很憔悴,步履蹒跚,走到南街他终于支撑不下去了,一头栽倒在路边的柴草垛里。
夜里下了一场小雪,早上高老汉开门扫雪时发现了这个老头,他已冻得不醒人事。高老汉把他背到家里,放到炕上扯两床被给他捂上,有招呼家人在灶膛里添了些柴火,直到临近中午了老头才慢慢苏醒过来。老头望着老汉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老汉摆着手要他少说话好好养着。老头在老汉家住了两天,身体好了许多,人也有了些精神,便向老汉告辞准备上路。老汉再三挽留,说多住些日子,等身子骨硬朗了再走,家里虽穷窝头咸菜还是能填饱肚子的。老头却执意要走,老汉便包了几个窝头塞进老头的怀里。老头千恩万谢,又上路了。
时辰不大老头又返了回来,向老汉讲了自己流落到这的遭遇:他原本在皇宫御膳房专事给慈禧老佛爷蒸窝头,由于他蒸的窝头松软可口香味独特,深得慈禧老佛爷的赏识。不料八国联军进北京,一夜之间老佛爷跑地无影无踪,宫里乱了套,人们为了保命争相逃出宫来。他慌乱中啥也没带便出了京城,老家远在河南开封,他这是准备跑回家地,不料走到这连饿带累便倒下了,多亏遇到了好人就了他一命。他知道皇宫里的规定,秘方是不能外传的,可他左思右想,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他还是愿意把自己蒸窝头的秘方传授给高老汉。就这样皇宫蒸制窝头的秘方便流落到长官高家,当地人也有幸吃上了皇宫秘方蒸制的窝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长官老高家皇家窝头便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争相购买品尝,便有了吃高家窝头,当清朝皇帝的戏言,屈指算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在这一百多年里,老高家恪守传统的蒸制工艺,选用当地上等的玉米、大豆、小米为原料,采用石磨磨研,配以秘方净水调和,醒发后上笼,用铁锅急火蒸制。待掀锅时,粮香飘散,沁人心脾,看锅内,金灿灿,让人垂涎欲滴,入口时,劲而不板,松而不散,回味浓香。时至今日,吃高家窝头已不再是人们单单是为了充饥,而是在品尝窝头的同时回味过去,感受历史的传承和友善所带来的美好。
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长官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祖辈的殷切希望一路走来,她向人们诉说着心酸而美好的过去,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故事,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描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