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记》:细说巴蜀奇人 转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蒋蓝自己就应该算是一个“奇人”。他的职业是记者,但又是一个优秀作家。蒋蓝常年累月穿行于蜀地山川河谷,城市乡村,从悠远的历史尘埃中,捕捉绚烂的片断,最终捧出《踪迹史》《成都笔记》《蜀地笔记》《天府笔记》等作品,在天府文化的旗帜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历史深处行走的同时,他又认真观察、打量当下四川丰富多彩的元素与律动,盯住那些堪称为“奇人”的群体,经过深入采访,诞生了这本《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
《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一书为13位个性鲜明、身份迥异的非著名人物写真立传。通过他们,生动诠释了四川人具有的精神品格:担当、隐忍、勇敢、坚毅、多才、豁达、深情。在《聂正远:守陵记》一文中人们看到,在大巴山里,一位生活艰辛的农民聂正远,从1984年父亲去世后,就开始履行对父亲的承诺,守好红军墓。他36年如一日,守护3000余名无名红军的烈士墓,从未离开,从不懈怠。聂正远身上,体现的责任担当可见一斑。在《龚氏:团扇记》一文中,作者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扇”之一的龚扇为背景,将龚爵伍、龚玉璋、龚长荣、龚玉文、龚菊芬等一代代龚氏人,从开始编织竹丝扇起,到追求龚扇的极致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全过程进行了展示。四川人那种永不言输,勇争第一的特征跃然纸上。在《何玉涛:承诺记》一文,一位普通税务干部何玉涛走到人们面前:前妻胥伟华去世时,何玉涛说:“爸妈只有你一个女儿,你既嫁给了我,我就一定要替你尽孝,为爸妈养老送终!”他这么说,更是这么做。胥爸爸肠胃不好,何玉涛经常去为他熬制中药。一天晚上,胥爸爸胃痛不已,何玉涛凌晨4点就赶往四川省医院排队挂号……他还托亲戚从藏区买一头牦牛、一头粮食猪,宰杀、分割好运回成都,一家人的肉食几乎全够了;只要发现两老有任何事情,何玉涛会毫不犹豫地奔走……如此一往情深的男人,正是无数四川好人的杰出代表。
非虚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真实;不仅是内容要真实、情节要真实,甚至连细节也必须保证真实,从而以真实打动读者,闪耀光芒。在这本《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中,作者用一以贯之的田野调查方式,对所书写的人物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记录,通过细节的展示,还原他们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境界。仍以《聂正远:守陵记》为例,作者并没有把这个数十年义务守陵人塑造成“高大上”的英雄,而是将聂正远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如实书写:2015年,聂正远上了“中国好人榜”,得到了1万元奖金。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及家人买了一些药,另外购买了一些除草剂,用于墓区除草;作者在他家采访时,他坦陈“已经过了晌午,家里没有什么吃的,就不留客了”;当作者离开时,聂正远又声音低沉地说,我的儿子尽管答应了我会接这个班,但他因为生计困难,又南下外出务工了。这一别就是5年多……你的文章万一他看到了,真希望他回来看看父母和家乡。从这些质朴而有人性味的细微处,让人感到聂正远的可信、可亲。在《高叔先:天台山牧虫记》中,作者先对高叔先外表作了画龙点睛的描绘:强壮,平素话不多。他爱穿不怕刮不惧扎的牛仔服,胡须蓬乱,把嘴唇围成了圆圈,一笑,露出一口好牙。一遇到让他冒火的事情,他嗓门就粗大起来,怒目圆睁,像一头山豹。接着,作者用一个个细节,表现高叔先对萤火虫的挚爱,对美好家园的保护:有人捕捉虫子,装在瓶里玩,高叔先一看到就拼命劝说阻止,脸红脖子粗;一天黄昏,高家门口来了一个神秘人物:“大哥,你可不可以捉点虫子卖给我? 老板说有多少收多少……”高叔先大怒:“锤子! 赶紧给老子滚开……”一句充满俚语色彩的“锤子”,如“馀响入霜钟”,真实折射出高叔先的鲜明个性。
作为以思想随笔见长的作家,蒋蓝目光敏锐,见解独特。在这本《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一书,他总是突然从曲径通幽的叙述中侧身跃起,发表一大通议论,阐述他的生活态度、艺术理念等。这些浸透智慧的句子,构成文本复合式的叙事结构。这些夹杂于叙事中的议论,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多余,而是“如听万壑松”,为文本增添了温暖和厚重,既深化了主旨,又刻画了人物性格。在《何玉涛:承诺记》一文中,在娓娓讲述了何玉涛孝敬前妻父母的故事后,作者感慨地说,“从纸上的孝道到身体力行,犹如一个人喜欢山里的新鲜空气,直到他的身心彻底融入山林。但一个人坚持将身心浸淫其中,直到产生出一种深切的、而非强加的认同,那么这个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伴有理想的光辉。”这里,将对何玉涛的敬重,渲染得淋漓尽致,自然也会引人共鸣。而在《龚氏:团扇记》一文中,作者有感于龚氏家庭为追求“团扇”的“新奇美”而几代接力,孜孜不倦的行为,发出由衷的赞叹:“所谓匠人与艺术家之别、所谓工艺品与艺术品之分,并无固定的界限。但一个石匠的作品与罗丹却有着天壤之别。艺术品固然可以‘复原’自然之像,但真正的艺术,却是来自那些超拔于自然物像之上的精神与气韵,这就是匠气与灵气的分水岭。”这既是对龚氏团扇的赞美,更是作者深思熟虑后,对何谓艺术品提出的见解。
《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一书为13位个性鲜明、身份迥异的非著名人物写真立传。通过他们,生动诠释了四川人具有的精神品格:担当、隐忍、勇敢、坚毅、多才、豁达、深情。在《聂正远:守陵记》一文中人们看到,在大巴山里,一位生活艰辛的农民聂正远,从1984年父亲去世后,就开始履行对父亲的承诺,守好红军墓。他36年如一日,守护3000余名无名红军的烈士墓,从未离开,从不懈怠。聂正远身上,体现的责任担当可见一斑。在《龚氏:团扇记》一文中,作者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扇”之一的龚扇为背景,将龚爵伍、龚玉璋、龚长荣、龚玉文、龚菊芬等一代代龚氏人,从开始编织竹丝扇起,到追求龚扇的极致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全过程进行了展示。四川人那种永不言输,勇争第一的特征跃然纸上。在《何玉涛:承诺记》一文,一位普通税务干部何玉涛走到人们面前:前妻胥伟华去世时,何玉涛说:“爸妈只有你一个女儿,你既嫁给了我,我就一定要替你尽孝,为爸妈养老送终!”他这么说,更是这么做。胥爸爸肠胃不好,何玉涛经常去为他熬制中药。一天晚上,胥爸爸胃痛不已,何玉涛凌晨4点就赶往四川省医院排队挂号……他还托亲戚从藏区买一头牦牛、一头粮食猪,宰杀、分割好运回成都,一家人的肉食几乎全够了;只要发现两老有任何事情,何玉涛会毫不犹豫地奔走……如此一往情深的男人,正是无数四川好人的杰出代表。
非虚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真实;不仅是内容要真实、情节要真实,甚至连细节也必须保证真实,从而以真实打动读者,闪耀光芒。在这本《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中,作者用一以贯之的田野调查方式,对所书写的人物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记录,通过细节的展示,还原他们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境界。仍以《聂正远:守陵记》为例,作者并没有把这个数十年义务守陵人塑造成“高大上”的英雄,而是将聂正远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如实书写:2015年,聂正远上了“中国好人榜”,得到了1万元奖金。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及家人买了一些药,另外购买了一些除草剂,用于墓区除草;作者在他家采访时,他坦陈“已经过了晌午,家里没有什么吃的,就不留客了”;当作者离开时,聂正远又声音低沉地说,我的儿子尽管答应了我会接这个班,但他因为生计困难,又南下外出务工了。这一别就是5年多……你的文章万一他看到了,真希望他回来看看父母和家乡。从这些质朴而有人性味的细微处,让人感到聂正远的可信、可亲。在《高叔先:天台山牧虫记》中,作者先对高叔先外表作了画龙点睛的描绘:强壮,平素话不多。他爱穿不怕刮不惧扎的牛仔服,胡须蓬乱,把嘴唇围成了圆圈,一笑,露出一口好牙。一遇到让他冒火的事情,他嗓门就粗大起来,怒目圆睁,像一头山豹。接着,作者用一个个细节,表现高叔先对萤火虫的挚爱,对美好家园的保护:有人捕捉虫子,装在瓶里玩,高叔先一看到就拼命劝说阻止,脸红脖子粗;一天黄昏,高家门口来了一个神秘人物:“大哥,你可不可以捉点虫子卖给我? 老板说有多少收多少……”高叔先大怒:“锤子! 赶紧给老子滚开……”一句充满俚语色彩的“锤子”,如“馀响入霜钟”,真实折射出高叔先的鲜明个性。
作为以思想随笔见长的作家,蒋蓝目光敏锐,见解独特。在这本《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一书,他总是突然从曲径通幽的叙述中侧身跃起,发表一大通议论,阐述他的生活态度、艺术理念等。这些浸透智慧的句子,构成文本复合式的叙事结构。这些夹杂于叙事中的议论,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多余,而是“如听万壑松”,为文本增添了温暖和厚重,既深化了主旨,又刻画了人物性格。在《何玉涛:承诺记》一文中,在娓娓讲述了何玉涛孝敬前妻父母的故事后,作者感慨地说,“从纸上的孝道到身体力行,犹如一个人喜欢山里的新鲜空气,直到他的身心彻底融入山林。但一个人坚持将身心浸淫其中,直到产生出一种深切的、而非强加的认同,那么这个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伴有理想的光辉。”这里,将对何玉涛的敬重,渲染得淋漓尽致,自然也会引人共鸣。而在《龚氏:团扇记》一文中,作者有感于龚氏家庭为追求“团扇”的“新奇美”而几代接力,孜孜不倦的行为,发出由衷的赞叹:“所谓匠人与艺术家之别、所谓工艺品与艺术品之分,并无固定的界限。但一个石匠的作品与罗丹却有着天壤之别。艺术品固然可以‘复原’自然之像,但真正的艺术,却是来自那些超拔于自然物像之上的精神与气韵,这就是匠气与灵气的分水岭。”这既是对龚氏团扇的赞美,更是作者深思熟虑后,对何谓艺术品提出的见解。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