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落花属意,不忍于心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落花属意,不忍于心
                                                   刘军

花卉的种植、欣赏以及艺术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源于诗词歌赋、绘画等艺术载体的渲染,在不断的锤炼过程中,形成了拥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母题。植物中的松竹柏,花卉中的梅兰菊,逐渐演化为具备强大象征功能的符号,与“中国”、与“东方”等宏大指称等紧紧相贴。按照苏珊·朗格的说法,这些艺术符号不单是指向具体的物,它们还是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另一方面,就花卉来说,在东方文化系统中又呈现出一树两枝的形态。一枝紧靠在道法自然的美学原则之下,花卉作为自然之物成为人们推崇和赋格的对象,诸如兰花,“中国兰”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以及硕大的花形,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在先秦时期,经过孔子、屈原的赋格,业已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另一枝则紧贴“生活艺术化”的主题,成为日常烟火中人们热爱和倾心的对象。这其中,关于王子猷的个案最能说明问题,初春时节,他曾路过一个村庄,目光所及,一农家院里的桃花燃烧的模样吸引了他。于是与随行童子,径自推门而入,然后绕着桃树大饱眼福,而置近旁农家的喜事筵席而不顾。一树两枝,一玄远,一可亲,恰表现了国人对于花卉的含蕴态度。

近些年来,草木主题散文风行,博物知识与乡愁相互嵌入。而关于花卉的专题书写,在我个人视野范围内,比较少见。浙江作者沈小玲的《一朵花的神话》作为一部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紧紧围绕着花卉而加以展开,涉及花事、花态、文史掌故等主题。这些主题统摄于“生活艺术化”的命题之下,无论是初见的感性,还是由文字而进入的想象空间,作者笔下,花卉皆以美的形态加以呈现。其笔触较少触及花的香气或者实用功能层面,初见之美和想象之美如同两股细流,在底部汇聚成瀑布,倾泻而下,注入内心的深井。《诗经》中有“邂逅相遇,适我顾兮!”句,用来形容作者发现花卉之美的过程,较为精确。她忠实于目光的波动和心跳的节律,在异乡,抑或在杭州这座生活的城市,足迹所至,对花卉的特殊感知系统往往会率先启动。比如在大连,旅馆房间里摆放的黄百合花,曼谷的睡莲,杭州永福寺的梅花,贝尔达湖小镇的三角梅,等等,一旦遭遇,便盘桓在心间。“美是神的赐予,不可轻易地抛掷!”(《荷马史诗》),一旦对某种事物拥有专注的态度和专情的心绪,感兴的因素就会荡漾开来,而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就是感兴荡漾的一种记录,一种保存。

这本作品集的开篇一章《白草红叶黄花》,以元代白朴的一首小令词入手,解析古典文人对色彩的倾心。如果是单一的意象,比如白草这一秋天的枯草,单列的话,多指向萧瑟的味道,而白草加红叶加黄花的手法,即意象叠加的手法运用之后,一方面,白草的萧瑟色泽被红与黄加以调和,呈现出多彩之美,另一方面,意象的叠加,会将意境推至渺远之境,进而衍生了味外之旨。对色彩的倾心之中,对花卉的喜爱与寄予则是德必有邻。作者梳理了从《诗经》奠基的识花传统,承传有续,绵延至今。也算是对古典文艺传统的一个整体性认识,实际上,对花卉的寄予不单是文人诗家的专利,它早已泛化到从庙堂到江湖的日常生活情景之中,而且,中国所爱的不是一种花,而是花所组成的群落。这种泛爱主义的态度,使得相关的典故聚合成了一个大园子,作者的笔触对此也有所涉猎,诸如花神钟馗的故事,还有美食家袁枚花入食谱的灵光闪现,以及吴越王钱镠的陌上花开。不过,少了《牡丹亭》完稿,玉茗堂前玉茗花开这一特别有寓意的桥段。杰作落成,乃创作才力的结晶,而玉茗花开,则是神迹。这一神迹中隐含了大美不言的讯息。

作者对花卉的敏感细思,如果说源于家庭氛围的熏陶,也并不为过。《启蒙》一篇中,作者叙及父亲爱华种花的诸多细节。从事木工职业的父亲在种花栽培方面有过人的巧思,他做的花墙,蔷薇花与凌霄花错落开放,花期绵延。盛开之际,会引得四乡八里的人们前来观展。父亲将种植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诸种细节自然潜移默化到身边的亲人心里。接着这一篇的就是《放养》篇,作者自叙了自个的栽培经历,虽然精巧程度难以与父辈比拟,但别开生面的精神气息则一脉相传。

从书中看出,作者的游历算得上丰富,威尼斯、嘎纳、阿尔卑斯小镇、泰国曼谷,再到国内的诸多地方。所见不仅有各种花卉,还有以花卉为原型的雕刻、壁画、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甚至在木垒这个北疆之所,植物的相互组合竟然也天然地靠近花卉的色彩。蔡元培有美育代宗教之说,而卢梭的教育理念,核心就在于爱的教育,拥有教师身份的沈小玲,多年的耕耘,自然有一份特殊的心得。由这本散文集大体可以侦知,爱是美育的支点,正是她的基本理念。而爱作为初心不仅需要培育,更需要激发。有所钟情之人,他/她对生活的爱自然汩汩涌出。这篇评论之所以有不忍于心的题名,也是源自作者的一篇作品,写到了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们,会将落花清扫聚集,然后归拢到树根这一细节。能够对落花不忍于心,那么,爱与美的联结程度自然可想而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