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凤霄散文:尘埃里开出的花朵 转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姚凤霄的散文集《一叶慈悲》中的许多篇什,太不“像”散文了。作者摒弃了起承转合、上下勾连、左右衔接、首尾圆合等传统散文结构模式,祛除单线思维、单一主题创作范式,以个人心理、情绪、想象为基点,缘情而发,顺意而书,既不刻意铺垫,也不着意渲染,更不特意编排,无拘无束,尽兴抒发个人的独特体验、发散想象和深广思考,呈现出一种冥想性、心理性、散漫性文体特征。
《大地深处》一文,作者从第一次下矿井的感受起笔,写到对煤矿的种种敬畏,写小时候对头戴安全帽的矿工的印象,进而述说煤的形成需要的条件,忽而展开对侏罗纪时期煤炭产生的想象,忽而抒写坊子煤矿最初的发现,一会儿描述德国、日本对坊子煤矿的掠夺,一会儿转写莫言小说中嚼煤块的细节,时而感恩地球对人类的恩典,时而感喟资源的浪费,突然跳到万里之外叙说日本大量进口煤炭沉在附近浅海以供未来不时之需的做法,最后则是大段的对于虚无、快与慢、清晰与混沌、追忆与展望、历史与未来的沉思。通篇没有轴心情绪,就如徐志摩激赏的英法散文“软体动物般的骨架”,一味自言自语,情绪忽东忽西,心理忽前忽后,想象忽上忽下,涉笔忽左忽右。《一夜慈悲》中多数作品与《大地深处》一文相似,不落窠臼、不拘成法、天马行空、舒卷自如,透出一种潇洒、蓬勃、活泼、生动之美。
散文创作的“随便”和“自由”绝不是漫不经心、肆意放纵,而是依赖作者在文体上的不倦探索和精心营构,才能突破传统的文章做法,从本质上讲,乃来自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和思维的多元。姚凤霄认为,一个写作者把四时的风景、世间的声音、思想的波涛,顺利接通是一个意外,也是索求。《一叶慈悲》深切描绘大自然的变幻,记录时代的众生相,存留人们生存现状的印影,也打开人类前景的窥探之门。作者不仅书写眼中的世界,举凡土地、草原、水、火焰、天空、太阳、月亮、星辰、人群、村庄、城市、经济、科技……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都一一展现,而且置身喧嚣红尘之外的“寂静”场域,沉浸于心中的世界,喷发精神的锋芒。她以文学的多义抵抗生活的庸常和凡俗,探询被遮蔽、被苦厄、被围困的秘境,从而以超越日常的方式记录、叙述、挖掘时光深处的故事,将世界进行清洗、拆散、重装,完成对人性、历史本质的通透观照。《一叶慈悲》固然拥有对幽微事物的情感点燃,时或迸发出绚丽的光焰,但超拔于生活之上的形而上气息,尤其砰然有声,振聋发聩。
开篇散文《请还我们夜的黑》中,作者漫步小城外开阔的河岸,感应空气中传递着一种神秘的力量,白与黑的交界处,就如同太极图白与黑的圆融转换,有一种明与暗的平衡融合,“智性的天空,洞开精神的空间,物为心动,形为心役,夜的疆域无限辽阔,宇宙与人娓娓诉说,无数星座千万年光的手与我们相握,有种凝神聚力的无形能量把天地人贯通起来”,“一种纯粹的夜的黑,人和万千生物都需要。夜里黑暗有道,神可自由出入,人的目光和神的眼碰撞,溅出火花,智慧之美在沉思中顿悟”。她感慨世人常常为眼前的些许利益和欲望蒙蔽,在大地上四处奔走,低头寻找,很少把目光投向星空,“其实星空是人类生命里拓展胸襟和格局的导师,万千闪亮的星子照耀过祖先,也照耀我们,一份恒远和无限的意蕴传递过来,美和存在的力量传递过来,就有了一种真理的坚定和恒远”。在这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夜景,而且将人置于宏阔的空间、辽远的时间之中,在天道地道人道三维神秘的联系中,生发出富有深刻哲理涵义的人生思考,表现了一种自觉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种深沉、寥廓、渺远、宁静的境界。而在《拈花微笑》中,她也直言批评“人常常习惯于高高在上,以万物之灵自居。把存在于自己周围的事物视为被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她畅言要铭记海德格尔的呼吁,人应该摆脱技术方式的统治,与万物平等相处,“当我们摆脱了认知与被认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之后,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一切存在者都是存在的本来状态,宇宙大家庭中,人和物都是平等的成员”。作者以宇宙视野俯瞰地球,将人类还原到在大千世界本然的地位,摒弃人类中心的观念,强调万物有灵,倡导人与万物的和解共生,体现出站在高处的阔达与澄明。
《一夜慈悲》不仅拥有文体的创新和意蕴的超越,其在意象的凝造上亦有鲜明创造。作者特别钟情于“夜”的意象,许多篇什以夜为主意象展开想象和书写。意象作为庞德所言“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个有意蕴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在姚凤霄笔下,“夜”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在《请还我们夜的黑》中,作者将个人的热爱和沉思之情投射到神秘安静的大自然,一幅山川轮廓柔美的初夜图跃然纸上,人与自然凝合,情景交融,构建出独具特质的艺术意境。“夜”也是主体审美情感同客观物象的互感同化。《听得见的孤独》一文中,作者仰望星空,看月亮孤独地挂在天上,思接宇宙,想到我们所站立的这个地球,不过是一颗在银河系的普通星球,孤独地存在了上亿万年。而在作者心中,人类更是由来已久地孤独着,人与地球的孤独相应,思与表象暗合,传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感喟与慨叹。“夜”之成为姚凤霄钟爱的意象,与她的禀赋和修养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女性作家,她对世间万物有着极其敏感的内心,“夜”的沉静、安详、宽和、神秘与其静气心性暗然相通;她又是善于思考,有着浓郁哲学气质的作家,撇离滚滚红尘和喧嚣的白日,夜晚更适于人心境的沉潜,更易于心灵的放飞。作者放言,“自己期望能像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黑夜里的读书人那样,发出自己的光亮”,事实上,散文创作作为个人精神的实现形式,姚凤霄已借此攀援到生命的高地,在心灵的星辰照耀下,于苍茫尘埃里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
《大地深处》一文,作者从第一次下矿井的感受起笔,写到对煤矿的种种敬畏,写小时候对头戴安全帽的矿工的印象,进而述说煤的形成需要的条件,忽而展开对侏罗纪时期煤炭产生的想象,忽而抒写坊子煤矿最初的发现,一会儿描述德国、日本对坊子煤矿的掠夺,一会儿转写莫言小说中嚼煤块的细节,时而感恩地球对人类的恩典,时而感喟资源的浪费,突然跳到万里之外叙说日本大量进口煤炭沉在附近浅海以供未来不时之需的做法,最后则是大段的对于虚无、快与慢、清晰与混沌、追忆与展望、历史与未来的沉思。通篇没有轴心情绪,就如徐志摩激赏的英法散文“软体动物般的骨架”,一味自言自语,情绪忽东忽西,心理忽前忽后,想象忽上忽下,涉笔忽左忽右。《一夜慈悲》中多数作品与《大地深处》一文相似,不落窠臼、不拘成法、天马行空、舒卷自如,透出一种潇洒、蓬勃、活泼、生动之美。
散文创作的“随便”和“自由”绝不是漫不经心、肆意放纵,而是依赖作者在文体上的不倦探索和精心营构,才能突破传统的文章做法,从本质上讲,乃来自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和思维的多元。姚凤霄认为,一个写作者把四时的风景、世间的声音、思想的波涛,顺利接通是一个意外,也是索求。《一叶慈悲》深切描绘大自然的变幻,记录时代的众生相,存留人们生存现状的印影,也打开人类前景的窥探之门。作者不仅书写眼中的世界,举凡土地、草原、水、火焰、天空、太阳、月亮、星辰、人群、村庄、城市、经济、科技……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都一一展现,而且置身喧嚣红尘之外的“寂静”场域,沉浸于心中的世界,喷发精神的锋芒。她以文学的多义抵抗生活的庸常和凡俗,探询被遮蔽、被苦厄、被围困的秘境,从而以超越日常的方式记录、叙述、挖掘时光深处的故事,将世界进行清洗、拆散、重装,完成对人性、历史本质的通透观照。《一叶慈悲》固然拥有对幽微事物的情感点燃,时或迸发出绚丽的光焰,但超拔于生活之上的形而上气息,尤其砰然有声,振聋发聩。
开篇散文《请还我们夜的黑》中,作者漫步小城外开阔的河岸,感应空气中传递着一种神秘的力量,白与黑的交界处,就如同太极图白与黑的圆融转换,有一种明与暗的平衡融合,“智性的天空,洞开精神的空间,物为心动,形为心役,夜的疆域无限辽阔,宇宙与人娓娓诉说,无数星座千万年光的手与我们相握,有种凝神聚力的无形能量把天地人贯通起来”,“一种纯粹的夜的黑,人和万千生物都需要。夜里黑暗有道,神可自由出入,人的目光和神的眼碰撞,溅出火花,智慧之美在沉思中顿悟”。她感慨世人常常为眼前的些许利益和欲望蒙蔽,在大地上四处奔走,低头寻找,很少把目光投向星空,“其实星空是人类生命里拓展胸襟和格局的导师,万千闪亮的星子照耀过祖先,也照耀我们,一份恒远和无限的意蕴传递过来,美和存在的力量传递过来,就有了一种真理的坚定和恒远”。在这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夜景,而且将人置于宏阔的空间、辽远的时间之中,在天道地道人道三维神秘的联系中,生发出富有深刻哲理涵义的人生思考,表现了一种自觉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种深沉、寥廓、渺远、宁静的境界。而在《拈花微笑》中,她也直言批评“人常常习惯于高高在上,以万物之灵自居。把存在于自己周围的事物视为被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她畅言要铭记海德格尔的呼吁,人应该摆脱技术方式的统治,与万物平等相处,“当我们摆脱了认知与被认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之后,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一切存在者都是存在的本来状态,宇宙大家庭中,人和物都是平等的成员”。作者以宇宙视野俯瞰地球,将人类还原到在大千世界本然的地位,摒弃人类中心的观念,强调万物有灵,倡导人与万物的和解共生,体现出站在高处的阔达与澄明。
《一夜慈悲》不仅拥有文体的创新和意蕴的超越,其在意象的凝造上亦有鲜明创造。作者特别钟情于“夜”的意象,许多篇什以夜为主意象展开想象和书写。意象作为庞德所言“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个有意蕴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在姚凤霄笔下,“夜”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在《请还我们夜的黑》中,作者将个人的热爱和沉思之情投射到神秘安静的大自然,一幅山川轮廓柔美的初夜图跃然纸上,人与自然凝合,情景交融,构建出独具特质的艺术意境。“夜”也是主体审美情感同客观物象的互感同化。《听得见的孤独》一文中,作者仰望星空,看月亮孤独地挂在天上,思接宇宙,想到我们所站立的这个地球,不过是一颗在银河系的普通星球,孤独地存在了上亿万年。而在作者心中,人类更是由来已久地孤独着,人与地球的孤独相应,思与表象暗合,传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感喟与慨叹。“夜”之成为姚凤霄钟爱的意象,与她的禀赋和修养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女性作家,她对世间万物有着极其敏感的内心,“夜”的沉静、安详、宽和、神秘与其静气心性暗然相通;她又是善于思考,有着浓郁哲学气质的作家,撇离滚滚红尘和喧嚣的白日,夜晚更适于人心境的沉潜,更易于心灵的放飞。作者放言,“自己期望能像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黑夜里的读书人那样,发出自己的光亮”,事实上,散文创作作为个人精神的实现形式,姚凤霄已借此攀援到生命的高地,在心灵的星辰照耀下,于苍茫尘埃里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