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蓝书简》:向微小的事物投注深情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漆蓝书简》:向微小的事物投注深情
美国学者詹明信曾经给出过一个判断,他认为当下的生活世界,纯粹的不受人类意志干扰的第一自然也已不复存在,文化实实在在地构成了第二自然。而文化背后的博弈力量因点位的不同,会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比如熊猫和蚯蚓两种同属于生物圈的物种,前者会被构建为景观符号,而后者则递减到被无视的境地。尤其是在景观社会形成并稳固的当下,人和周围的世界已然彻底被重置,消费社会,景观,符号以及他者化,构成了每一个个体生活的关键词。人们沉陷其中并乐此不彼,其中只有极少数人突围而出,从物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指认对象,并予以赋形。
《漆蓝书简》就是这样一本重新指认江南并赋予江南具体形状和质地的散文著作。作者为黑陶,诗人兼散文家,长期致力于“江南”主题的书写,其故乡在江苏宜兴,一个紫砂陶器烧制的重镇。在此之前出版的《泥与焰》就是对故土的一次集中开掘,书的题目本身就具备隐喻的指向,精美的紫砂陶作为摆件通体光辉,而通往光辉的道路则由泥土与火焰所铺就,泥土与火焰构成了事物的原初样子,它们是贴近大地的,也灌注了劳作的艰辛。如果说《泥与焰》是对个人经验的聚焦的话,那么《漆蓝书简》则是对“江南”主题散点透视的结果。五十个江南乡镇的行走,地域上囊括了苏、浙、皖、赣、鄂五省,而行走的主题并非是为了寻找蝶变的乡镇,恰恰相反,如乌镇、周庄、横塘、甪直、同里、南浔等历史名镇被排除在外,作家所要洞察的是那些蜷伏于历史暗影中的较少受世事侵染的乡镇,试图与古老的颜色对话。这些乡镇是泊于大地上的一艘艘古船,斑驳的心事,铁打的营盘,一如既往的劳作生活,是这些古船根系的部分。
就“江南”而言,她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意象,文学性的书写往往与后者相关。作为文化意象的“江南”无疑是层级累积的历史结果,我在上大学做黑板报的时候,曾与小伙伴们在教学楼一楼的大黑板上誊写了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莲花般容颜,青石的街道,三月的柳絮,跫音,四个典型的意象构造了江南特有的美丽与哀愁。现在看来,《错误》不过是白居易《江南忆》在当代的改写和翻版而已,类似的文本,数量上层层叠叠,它们与脂粉气的秦淮河以及西子湖的爱情故事一道,成为诗性江南的核心组件。毋庸置疑,这样的“江南”偏于阴柔之美的自怜与自爱。
《漆蓝书简》的后记中,黑陶表达了他借助本书寻找父性江南面孔的诉求,我对父性江南的提法有不同意见。文化的内部,二元对立的关系并不存在,“江南”是个多棱体,她拥有不同的面貌和侧面,比方说绍兴,明末的王思任就说过,“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这样的话。翻查《世说新语》这本书,也能找到诸多决绝与果敢的例证。不过,作家纸上建构背后的整体性考虑却值得赞许,构成文化“江南”底色的恰是那些暗影,它们藏着某种不变和恒定,一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一处基本构图完整且保持数百年的村落,百年以上的老建筑,这些事物必然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它们的内部也流淌着隐性的秘密。而以上的暗影所指,让我想起海德格尔林间空地上阴影的比喻。敞开这些遮蔽之物,实际上就是一次抵达美的旅程。
这部散文集共分四个小辑,其中苏浙两个省份的探访所占比重明显偏大。涉及浙江的古镇有十七个,涉及江苏的古镇有十六个,这两个省份,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所辐射的区域。单从目录来看,容易给读者一个错觉,认为作者不过是完成了一次乡村的壮游或者是一次集中的寻古之旅,实际上一旦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就会发现,作家所努力捕捉的恰是正在或即刻消逝的事物,在叙述上,向着一切微小的事物投注深情。如《千岛湖镇、深渡镇:新安江上》这则作品,对于湖水和江水的碧波,对于吴山点点愁式的岛屿,对于湖内的水产,皆未置一词,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最后的客运航向和驳船之上,有各种各样的行李,如沾着泥巴的自行车,成担的山货,圆台、纸箱和蛇皮袋,还有硬木和棕棚床。它们散发着八十年代绿皮火车的独特气息,它们也是真正隶属于日常生活的物件,在烟火中穿行,千岛湖和新安江从画作、风景片中剥离出来,成为大地上缓缓驶过的江河湖海。同时,作家也不惜字词,描写了众多的同行者,中年汉子,老年夫妇,寂寞老太,腼腆的小伙子,还有同行的伙伴遐玉师(这个名字多次在文本中出现,我特意做了百度,以为是另一位作家,但百度上没有显示任何信息)。至于行走过程中目及所至的景色,作家并没有发挥描写的特长,而是引述古人所见,以此与“我”之所见,形成互文关系。作为一条重要的水路,其终结的地方就在不远处,就像口述史的整理,如果丧失了今天的介入,那么,历史暗影中的细节就将彻底消隐于时间的苍茫之中。
集子虽然绕开了被现代商业所塑造的江南名镇,但也触及到一些有丰富历史内蕴的地方,如浙江河姆渡镇,7000年的稻作文化,自不待言;湖北五祖镇,黄梅东禅寺为六祖慧能获取衣钵之地;江西鹅湖镇,鹅湖之会在思想学术史上的影响,与稷下学官的争鸣等量齐观;淹城,春秋时期淹国的都城所在。不过,更多的笔触还是投向那些逐渐废弃的水路或陆路曾经的中转之地,作为古老血管上的节点,它们托举起了江南的商业、文化交流,因为交通的质变而趋于窄化,并隐入暗影之中。而黑陶借助文字的奔跑,重新激活或者解码了某种历史记忆。
太史公在《孔子世家》的结尾处感叹道“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我想,写作《漆蓝书简》的黑陶,落笔之际,也必有回环往复之想。
美国学者詹明信曾经给出过一个判断,他认为当下的生活世界,纯粹的不受人类意志干扰的第一自然也已不复存在,文化实实在在地构成了第二自然。而文化背后的博弈力量因点位的不同,会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比如熊猫和蚯蚓两种同属于生物圈的物种,前者会被构建为景观符号,而后者则递减到被无视的境地。尤其是在景观社会形成并稳固的当下,人和周围的世界已然彻底被重置,消费社会,景观,符号以及他者化,构成了每一个个体生活的关键词。人们沉陷其中并乐此不彼,其中只有极少数人突围而出,从物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指认对象,并予以赋形。
《漆蓝书简》就是这样一本重新指认江南并赋予江南具体形状和质地的散文著作。作者为黑陶,诗人兼散文家,长期致力于“江南”主题的书写,其故乡在江苏宜兴,一个紫砂陶器烧制的重镇。在此之前出版的《泥与焰》就是对故土的一次集中开掘,书的题目本身就具备隐喻的指向,精美的紫砂陶作为摆件通体光辉,而通往光辉的道路则由泥土与火焰所铺就,泥土与火焰构成了事物的原初样子,它们是贴近大地的,也灌注了劳作的艰辛。如果说《泥与焰》是对个人经验的聚焦的话,那么《漆蓝书简》则是对“江南”主题散点透视的结果。五十个江南乡镇的行走,地域上囊括了苏、浙、皖、赣、鄂五省,而行走的主题并非是为了寻找蝶变的乡镇,恰恰相反,如乌镇、周庄、横塘、甪直、同里、南浔等历史名镇被排除在外,作家所要洞察的是那些蜷伏于历史暗影中的较少受世事侵染的乡镇,试图与古老的颜色对话。这些乡镇是泊于大地上的一艘艘古船,斑驳的心事,铁打的营盘,一如既往的劳作生活,是这些古船根系的部分。
就“江南”而言,她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意象,文学性的书写往往与后者相关。作为文化意象的“江南”无疑是层级累积的历史结果,我在上大学做黑板报的时候,曾与小伙伴们在教学楼一楼的大黑板上誊写了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莲花般容颜,青石的街道,三月的柳絮,跫音,四个典型的意象构造了江南特有的美丽与哀愁。现在看来,《错误》不过是白居易《江南忆》在当代的改写和翻版而已,类似的文本,数量上层层叠叠,它们与脂粉气的秦淮河以及西子湖的爱情故事一道,成为诗性江南的核心组件。毋庸置疑,这样的“江南”偏于阴柔之美的自怜与自爱。
《漆蓝书简》的后记中,黑陶表达了他借助本书寻找父性江南面孔的诉求,我对父性江南的提法有不同意见。文化的内部,二元对立的关系并不存在,“江南”是个多棱体,她拥有不同的面貌和侧面,比方说绍兴,明末的王思任就说过,“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这样的话。翻查《世说新语》这本书,也能找到诸多决绝与果敢的例证。不过,作家纸上建构背后的整体性考虑却值得赞许,构成文化“江南”底色的恰是那些暗影,它们藏着某种不变和恒定,一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一处基本构图完整且保持数百年的村落,百年以上的老建筑,这些事物必然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它们的内部也流淌着隐性的秘密。而以上的暗影所指,让我想起海德格尔林间空地上阴影的比喻。敞开这些遮蔽之物,实际上就是一次抵达美的旅程。
这部散文集共分四个小辑,其中苏浙两个省份的探访所占比重明显偏大。涉及浙江的古镇有十七个,涉及江苏的古镇有十六个,这两个省份,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所辐射的区域。单从目录来看,容易给读者一个错觉,认为作者不过是完成了一次乡村的壮游或者是一次集中的寻古之旅,实际上一旦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就会发现,作家所努力捕捉的恰是正在或即刻消逝的事物,在叙述上,向着一切微小的事物投注深情。如《千岛湖镇、深渡镇:新安江上》这则作品,对于湖水和江水的碧波,对于吴山点点愁式的岛屿,对于湖内的水产,皆未置一词,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最后的客运航向和驳船之上,有各种各样的行李,如沾着泥巴的自行车,成担的山货,圆台、纸箱和蛇皮袋,还有硬木和棕棚床。它们散发着八十年代绿皮火车的独特气息,它们也是真正隶属于日常生活的物件,在烟火中穿行,千岛湖和新安江从画作、风景片中剥离出来,成为大地上缓缓驶过的江河湖海。同时,作家也不惜字词,描写了众多的同行者,中年汉子,老年夫妇,寂寞老太,腼腆的小伙子,还有同行的伙伴遐玉师(这个名字多次在文本中出现,我特意做了百度,以为是另一位作家,但百度上没有显示任何信息)。至于行走过程中目及所至的景色,作家并没有发挥描写的特长,而是引述古人所见,以此与“我”之所见,形成互文关系。作为一条重要的水路,其终结的地方就在不远处,就像口述史的整理,如果丧失了今天的介入,那么,历史暗影中的细节就将彻底消隐于时间的苍茫之中。
集子虽然绕开了被现代商业所塑造的江南名镇,但也触及到一些有丰富历史内蕴的地方,如浙江河姆渡镇,7000年的稻作文化,自不待言;湖北五祖镇,黄梅东禅寺为六祖慧能获取衣钵之地;江西鹅湖镇,鹅湖之会在思想学术史上的影响,与稷下学官的争鸣等量齐观;淹城,春秋时期淹国的都城所在。不过,更多的笔触还是投向那些逐渐废弃的水路或陆路曾经的中转之地,作为古老血管上的节点,它们托举起了江南的商业、文化交流,因为交通的质变而趋于窄化,并隐入暗影之中。而黑陶借助文字的奔跑,重新激活或者解码了某种历史记忆。
太史公在《孔子世家》的结尾处感叹道“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我想,写作《漆蓝书简》的黑陶,落笔之际,也必有回环往复之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