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文新观察之谢宝光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新观察之谢宝光篇
                                     楚些
    本期散文新观察栏目迎来了江西青年散文作者谢宝光的新作。作为在江西出生、上学,然后在异地工作生活的青年作者,谢宝光成名较早,产量却很低,属于较为典型的“慢写作”一族。此外,散文新观察栏目所推介的90后作者到这一期为止,基本上临近尾声,读者诸君可以注意到,这十几位作者的成长履历起码在一个点位上趋于同一,即他们所出生的省份和工作生活的省份皆为花开两朵的关系,这也是流动性社会的必然产物,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在这一代作家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阅读完《匿名诗者》之后,首先映入脑际的是“文学生活”这一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文学生活”非温儒敏教授及其团队所做的一个大型调查课题,他的调查课题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路径,研究关注的是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社会文化生活环节,最终走向学理性的梳理和总结。而本文提到的“文学生活”一词,则指向文学爱好者的生活现场,即文学如何搅乱或者生成了一个人的青春岁月。大体上,每一代作家都拥有其特定的“文学生活”经验,建国初期,对应着俄苏文学的阅读,对于北岛和白洋淀诗群来说,是特定阶段的地下读书热,这一点,从阿城的《棋王》可见端倪。而对于新世纪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而言,文学生活大多是在校园(包括大学院校和中专中师)里完成的,像鬼金、阿微木依萝这样的在社会性大学历练的作家,则屈指可数。这个时期就阅读生活而言,信息源过于丰富,甚至到了过剩的地步。然而就日常生活场景而言,却由早年的神圣滑向大众语境中的“神经”,文学的下落效应非常明显。
   “文学生活”如何转向文学性的书写内容,这其中当然需要沉淀和发酵。而普鲁斯特就是“文学生活”的典范,他的长度恰恰是生活的绵延不绝,贪婪捕获着回忆的质料,化为“超时间”的存在。王小波直接从他那儿取来了“似水流年”,莫言学到了以气味调动生活的震颤,更多作家体会到“时间”和“回忆”对文学的底色意义。时间在磨蚀,而回忆在不断挽回、重现并再演。正如余华所说:“普鲁斯特在远离海洋的时候,依然真实地感受着海洋的气息,欣赏它和享受它。这确实是生活的乐趣,同时也是文学的乐趣”。普鲁斯特做到了让等待变成了品味自己生命的自我诉说。回到谢宝光的《匿名诗者》这篇散文上,作品以大学时代一个热爱诗歌的室友作为书写对象,同时作为自我成长的镜像,准确切入到一代人的心理波动之中。他们反抗,叛逆,一直试图成为另外一个我。而在成长的历程中,阶段性抵达皆处于未完成状态之中,在他者化和自我意识的保存上,形成一种张力。如此,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图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