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缘于草木,一种赋格式的写作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缘于草木,一种赋格式的写作
                               刘军

饶北河,仿佛散文家傅菲的故事宝盒,草木山川、人事因循、故物光泽等,皆如汩汩之泉水,常不择地而涌。而他的故乡枫林盆地则是集中的点位,作为经验再现的原点而存在。目光再延伸一下,以闽浙赣为代表的南方大地的褶皱,则构成了其写作丰富的矿藏所在。一个散文作家,当然难以清空他的故乡和童年。不过,因为处理方式和审美指向的不同,终归于路径分叉。在对故乡这一方深井的开掘层面,在多侧面,多层次,并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景观效果上,傅菲几乎走到了某种极致。在其笔下,借助以个别反映一般的艺术规律,二十世纪中国南方社会生活时序的翻转起伏,得到全方位地呈现。他的书写,不仅携带个人的体温,体察古今时变的历史视角,还具备了某种突出的实证特征。也因此,在自我简介里,他会标注“乡村研究者”的身份,在我的理解,更准确的意义上,他是一位南方乡村的研究者。

丁帆在《中国乡土小说史》中曾提出乡土小说的“三画”之说,即风景画、风情画、风俗画的主体建构,认为它们不可或缺,构成了乡土小说根基性的内容。在对地域历史人文的刻画方面,小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新世纪以来叙事散文勃兴,但在刻画时代风貌或地域风貌方面,力有不足。文体有别,众多散文作家也没有宏观建构的雄心,而傅菲的故乡系列让读者看到了他在风情画卷方面的努力。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写道:“有些属于过去的小细节,现在却突耸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里整层整层的过去却消逝无迹。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件,发生于不同的地方,来源于不同的时期,都互相接触交错,突然结晶成某种纪念物。”傅菲所书写的,恰恰就是那些结晶的纪念物。与小说借助一两个人物或者家族的浮沉完成“三画”的描摹不同的是,傅菲是通过乡村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物阵列、地方人文地理的代变、草木及自然生态的沧桑之旅等,完成了特定历史时期内地方文化与社会的变动、沧桑与转折。尤其是70后一代人,读其作品,特别容易惺惺相惜。比如在其笔下,有漫上心头的饥饿记忆,有劳作的艰辛与机械,有乡村建筑的变化史,也有乡村娱乐的嬗变,更为触目的则是乡土人事的变迁。这让我想起雅思贝尔斯的感叹,人类并不仅仅由我们同代人代表,但同代人能给我们带来震动!

在艺术传达上,傅菲也属于业已找到自我笔调的散文作家。多层次的叙述方式之下,他的去情感化的叙事策略,如老僧语的叙述腔调,铸就了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这一些风格特性,见诸于他的不同题材内容的写作之中。

《人间多落寞》篇从题材属性上看,应当归于当下流行的草木、器物书写的方阵。近些年,草木、器物主题的突出,比之开掘乡土社会凋零的潮流,显得更加绵长和平稳。在笔者看来,有那么多的作者加入到草木、器物书写的阵营里,原因大概有如下两条:一是应和了乡土散文在题材上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内在要求;二是草木、器物系列散文的审美指向为静物之美的开掘,这种指向也是对叙事转向下过多沉浸于苦难叙事的一种反拨。如此一来,提及乡土散文的写作,也有颇堪玩味的一面,即当下乡土散文的两个焦点中,一个是追求痛感经验的表达,痛点越深,就越有冲击力;另一个则追求静物之美的呈现,越是润泽,就越是饱满。两者之间形成对冲关系。在处理上,如果说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强调的是经验的直呈的话,那么,草木、器物主题的散文则多采取经验加知识考古学的处理方式。一旦走向了混合成分,那么,必然带来张弛有度的难度的增加。因此,考察这一类型的散文,标准就应该分成三大块。一大块涉及经验的逼真和观照的深入,一大块涉及知识考古的真伪,另外一大块则是经验内容与知识考古内容之间能否形成恰切的关系。经验的传达对于散文作者而言,是基本功所在,因此,这一类型的散文,往往在后面两大块上出现问题。功课做的不够,导致知识的错讹,或者知识考古的滥用带来的掉书袋问题,就是常见的病灶所在。

如前所述,傅菲在各种题材类型的写作中,皆能找到作品内部的平衡点,这种艺术能力在乡土散文诸作家中,首屈一指。《人间多落寞》由三个小节构成,第一个小节讲的是前富足时代的用来填充肚皮的食物,知识考古所占的比重极小,主要依托的是童年经验和南方大地上游走而形成的成人化经验。追述历史,食物往往与生存现实相关,在食物成为美学对象的少数案例中,无一例外地都成了反面教材,如酒池肉林的借代性意义。为了揭示生存现实的深度,傅菲引入了一个力气极大却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场景细节。类似的场景细节在其写人事的篇章中较为常见,它们皆有着特殊的喻指。第二小节讲述的是自我与身边常见植物的情感维系,在古典诗词之外,还嵌入了现代诗歌,目的是为了营造某种特殊的氛围,如果用发现之旅加以比喻的话,那么,读者跟随着作家,发现的不是植物新品种,或者植物的特性,而是植物于人而言的某种寄托。第三个小节则目光远推,南方大地上的植物与人的生活世界成为叙述的重心。知识考古的比重明显加重,个人经验则作为某种旁注而存在。总而言之,根据所处理的对象,傅菲在调和着个人经验和知识考虑的分量,力图使其达到恰切的构图比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