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中锦》:化落红为春泥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袖中锦》:化落红为春泥
刘军
源于线性发展观的确立和计算方式的精确化,现代的人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刻度用来描述历史与现实。古与今,中与西,等等,其间的对立或深沟壁垒被人为地打造出来。很多时候,约定俗成当然能够带来话语上的便利,但并非绝对准确,就拿古今来说,实际上是同一条河流的不同航道而已,而非截然分开毫无交集的模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也间接表达了心理时空广袤的存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间的千古不仅仅指的是古代,还将越过今天这个端点,向着将来铺展过去。现代以来,也曾提出了古为今用、拿来主义这些文艺思想的准则,然而文学上的承继关系落定到个案上,则相当复杂,或者显明,或者隐约。得益于野史轶闻与笔记的大量阅读,鲁迅的思维走向纵深之处,一部红楼对当代作家的影响则无与伦比,这其中只有极个别作家是个例外,比如陈村和台湾的王文兴。总体而言,《红楼梦》所留下的小说遗产,显然比其他古典小说要丰富地多。
师古而不泥古,当下散文界,在化古为今之路上,有三个作家特色分明。冯杰的古雅通识,胡竹峰作品中内蕴的明清小品的气息,陆春祥以笔记为镜,衍生出笔记体随笔的创作样式。三作家所选择的体式有别,小径分岔,最终摘取的皆是中国文章的隐秘芬芳。迄今为止,陆春祥推出的“笔记新说”已经结集六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袖中锦》则是最新的作品辑录。尚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凭借汪曾祺、林斤澜、李庆西等名家好手的调动,小说家们借助笔记体这一套盒,将时间前推并不久远的市井百态纳入其中,并灌注具备当下性的文人化趣味,进而形成“新笔记小说”的热潮。如果拿《袖中锦》与之比较的话,处理方式的不同最终形成了花开两朵的结果。如果说“新笔记小说”是一种古装版的现代戏的话,这里古装版对应着篇幅、情节推进、结构模式的一统,现代戏则指向故事内容的时空位移,那么,《袖中锦》所收纳的篇章则是一种现代装的古代戏,在这里戏码或戏份古今一统,然而在构造模式上,却经过了现代的改造。恰如作家之自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些笔记作家,在用毕生的经历,告诫我们,谆谆教导。因此,历代笔记里,现实的影子、甚至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无处不在。”提及戏码的古今相通,集子中收录的《南宋杭州的骗子》颇能说明问题。骗术乃灰色地带的产业,它也是社会生活安定、物质生活富足的附属品,以逆向的方式,反证了治平天下后的世态人情。这篇作品的素材来自南宋作家陈世崇的笔记,共分四个小节,除了第三个小节援引陈世崇的慨叹以及作家自我的引申之外,其他三个小节分别按图索骥,再现了三种典型的诈骗手段。第一小节再现了千年前碰瓷式的骗术,请君入瓮,然后坐收渔利;第二小节则讲述了设局式的骗术,扮大款以行骗;第三小节的内容则是钓鱼式的骗术,做足了鱼饵的戏码,等着肥美的鱼儿上钩。读者掩卷之后,心思荡漾,自有会心之笑,人类群体之属性,虽越千年的光影,然而形状和颜色基本未变,比如贪欲,比如执迷不悟。而这些群体属性,被作家笼络之,收入世态人情的刻画之中。
作为笔记的笔记,再加上作者陆春祥本身就具备深厚的杂文功底,使得《袖中锦》中少许作品具备了杂感的风味和调子,如《关于秦桧,怜悯一下都不行》《科考案中案》《年羹尧的罪状》等篇目,皆有着讽刺和批判的指向。不过,从总体观之,这部集子归入笔记体随笔较为合适。在体例和结构上,与近些年来盛行的文史随笔有所区别,与五四时期产生的随感录倒是更为接近,因此,定位在随笔层面更为切近一些。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笔记作品浩如烟海,要做到化古为今,阅读的功课就成了前提式的存在。毕竟,作者在处理上并不局限于某一则笔记的现代解读和阐释,而是采取了窜烧式的笔法,将不同来处的笔记材料加以剪裁,这就意味着作家需拥有巨量的记忆储存。如此,方能够掬江河湖海的水滴入碗,然后在一个平面上,提炼出一个共通的主题。此外,笔记虽然能够为当下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对于散文的处理方式来说有两项限制性的因素,一则为道德训诫的内容过于突出,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人伦体系,或者包裹劝善惩恶的导向,甚至还包括因果报应的迷信内容。习焉不察的情况下,容易被文本中潜藏的导向带乱了节奏;另则就是离奇化的情节形成的故事性要素,它们有利于小说文体的生发,却不利于以经验判断和识见见长的散文随笔。针对上述的限制性要素,《袖中锦》在两个向度上加以规避,进而完成笔记的现代性书写。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开掘,借以凸显笔记体随笔眼界的开阔和见识的深化。像两宋都城的洗浴之风,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水平,皆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小中见大,可见中世纪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而《笔记中的医学》这一篇,堪称这部集子的压轴之作,不仅容量大,包含8个小节,且汇聚了接近二十本古代笔记的相关记述,大名鼎鼎的《酉阳杂俎》《梦溪笔谈》《搜神记》《博物志》皆囊括其中。而且分量也足金足赤,从中医药的历史,到正方偏方,再到因病而避祸的故事桥段,等等,洋洋大观,不仅谈到了疾病与肉体的关系,也深入到疾病的意象化层面,即历史与人文的葳蕤之处。另一方面,作家自觉切除了笔记材料的道德脉络,通过串烧式的写法,围点而打援,这个基本点位就落在人情世故通透的理解之上,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在《袖中锦》中,你很少能读到对个体人性的解剖,作家主要还是在群体属性上发力,进而实现某种同构和共情。《程明道巧断案》中的为官之道,《另一种药谱》中的为学之道,《姜八郎逃债》《刘道原的人生检讨书》等等的为人之道,皆能看出作家补济世道人心的谦谦之风。尤其是涉及为人之道的篇章,数目甚多,慎思之后,方能明白作家劝谕的苦心。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大诗人白居易对杭州的钟情可见一斑,毕竟,他曾做过杭州地方的最高长官,有长期居留的经历。作为杭州人,陆春祥似乎对杭州也独有偏爱,这部集子中涉及杭州的材料颇为丰富,一方水土形成一方人文,大体如此罢。
刘军
源于线性发展观的确立和计算方式的精确化,现代的人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刻度用来描述历史与现实。古与今,中与西,等等,其间的对立或深沟壁垒被人为地打造出来。很多时候,约定俗成当然能够带来话语上的便利,但并非绝对准确,就拿古今来说,实际上是同一条河流的不同航道而已,而非截然分开毫无交集的模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也间接表达了心理时空广袤的存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间的千古不仅仅指的是古代,还将越过今天这个端点,向着将来铺展过去。现代以来,也曾提出了古为今用、拿来主义这些文艺思想的准则,然而文学上的承继关系落定到个案上,则相当复杂,或者显明,或者隐约。得益于野史轶闻与笔记的大量阅读,鲁迅的思维走向纵深之处,一部红楼对当代作家的影响则无与伦比,这其中只有极个别作家是个例外,比如陈村和台湾的王文兴。总体而言,《红楼梦》所留下的小说遗产,显然比其他古典小说要丰富地多。
师古而不泥古,当下散文界,在化古为今之路上,有三个作家特色分明。冯杰的古雅通识,胡竹峰作品中内蕴的明清小品的气息,陆春祥以笔记为镜,衍生出笔记体随笔的创作样式。三作家所选择的体式有别,小径分岔,最终摘取的皆是中国文章的隐秘芬芳。迄今为止,陆春祥推出的“笔记新说”已经结集六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袖中锦》则是最新的作品辑录。尚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凭借汪曾祺、林斤澜、李庆西等名家好手的调动,小说家们借助笔记体这一套盒,将时间前推并不久远的市井百态纳入其中,并灌注具备当下性的文人化趣味,进而形成“新笔记小说”的热潮。如果拿《袖中锦》与之比较的话,处理方式的不同最终形成了花开两朵的结果。如果说“新笔记小说”是一种古装版的现代戏的话,这里古装版对应着篇幅、情节推进、结构模式的一统,现代戏则指向故事内容的时空位移,那么,《袖中锦》所收纳的篇章则是一种现代装的古代戏,在这里戏码或戏份古今一统,然而在构造模式上,却经过了现代的改造。恰如作家之自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些笔记作家,在用毕生的经历,告诫我们,谆谆教导。因此,历代笔记里,现实的影子、甚至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无处不在。”提及戏码的古今相通,集子中收录的《南宋杭州的骗子》颇能说明问题。骗术乃灰色地带的产业,它也是社会生活安定、物质生活富足的附属品,以逆向的方式,反证了治平天下后的世态人情。这篇作品的素材来自南宋作家陈世崇的笔记,共分四个小节,除了第三个小节援引陈世崇的慨叹以及作家自我的引申之外,其他三个小节分别按图索骥,再现了三种典型的诈骗手段。第一小节再现了千年前碰瓷式的骗术,请君入瓮,然后坐收渔利;第二小节则讲述了设局式的骗术,扮大款以行骗;第三小节的内容则是钓鱼式的骗术,做足了鱼饵的戏码,等着肥美的鱼儿上钩。读者掩卷之后,心思荡漾,自有会心之笑,人类群体之属性,虽越千年的光影,然而形状和颜色基本未变,比如贪欲,比如执迷不悟。而这些群体属性,被作家笼络之,收入世态人情的刻画之中。
作为笔记的笔记,再加上作者陆春祥本身就具备深厚的杂文功底,使得《袖中锦》中少许作品具备了杂感的风味和调子,如《关于秦桧,怜悯一下都不行》《科考案中案》《年羹尧的罪状》等篇目,皆有着讽刺和批判的指向。不过,从总体观之,这部集子归入笔记体随笔较为合适。在体例和结构上,与近些年来盛行的文史随笔有所区别,与五四时期产生的随感录倒是更为接近,因此,定位在随笔层面更为切近一些。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笔记作品浩如烟海,要做到化古为今,阅读的功课就成了前提式的存在。毕竟,作者在处理上并不局限于某一则笔记的现代解读和阐释,而是采取了窜烧式的笔法,将不同来处的笔记材料加以剪裁,这就意味着作家需拥有巨量的记忆储存。如此,方能够掬江河湖海的水滴入碗,然后在一个平面上,提炼出一个共通的主题。此外,笔记虽然能够为当下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对于散文的处理方式来说有两项限制性的因素,一则为道德训诫的内容过于突出,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人伦体系,或者包裹劝善惩恶的导向,甚至还包括因果报应的迷信内容。习焉不察的情况下,容易被文本中潜藏的导向带乱了节奏;另则就是离奇化的情节形成的故事性要素,它们有利于小说文体的生发,却不利于以经验判断和识见见长的散文随笔。针对上述的限制性要素,《袖中锦》在两个向度上加以规避,进而完成笔记的现代性书写。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开掘,借以凸显笔记体随笔眼界的开阔和见识的深化。像两宋都城的洗浴之风,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水平,皆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小中见大,可见中世纪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而《笔记中的医学》这一篇,堪称这部集子的压轴之作,不仅容量大,包含8个小节,且汇聚了接近二十本古代笔记的相关记述,大名鼎鼎的《酉阳杂俎》《梦溪笔谈》《搜神记》《博物志》皆囊括其中。而且分量也足金足赤,从中医药的历史,到正方偏方,再到因病而避祸的故事桥段,等等,洋洋大观,不仅谈到了疾病与肉体的关系,也深入到疾病的意象化层面,即历史与人文的葳蕤之处。另一方面,作家自觉切除了笔记材料的道德脉络,通过串烧式的写法,围点而打援,这个基本点位就落在人情世故通透的理解之上,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在《袖中锦》中,你很少能读到对个体人性的解剖,作家主要还是在群体属性上发力,进而实现某种同构和共情。《程明道巧断案》中的为官之道,《另一种药谱》中的为学之道,《姜八郎逃债》《刘道原的人生检讨书》等等的为人之道,皆能看出作家补济世道人心的谦谦之风。尤其是涉及为人之道的篇章,数目甚多,慎思之后,方能明白作家劝谕的苦心。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大诗人白居易对杭州的钟情可见一斑,毕竟,他曾做过杭州地方的最高长官,有长期居留的经历。作为杭州人,陆春祥似乎对杭州也独有偏爱,这部集子中涉及杭州的材料颇为丰富,一方水土形成一方人文,大体如此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