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文新观察之潘凤妍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新观察之潘凤妍篇
                                          
现代中国脱离天朝想象进入世界化的秩序之后,中西文化对照以及由对照而衍生的各种各样的话题,就成了知识界的聚焦之点。参照系的确立,为一种文化的自省与自察,提供了某种可能。比如说,在意义指向上,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西方,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明确“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追求即为善”,而到了亚里斯多德那里,他则将求知视为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再到十八世纪笛卡尔、伏尔泰等人对理性的推崇,以及十九世纪的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凡此种种,可见西方文化对知识、理性、真理的崇尚。反观中国文化的意义谱系,从轴心时代开始,就确立了仁义的指向,美善陈陈相因,王阳明的“致良知”,鲁迅“历史的门板”的比喻,皆可视为道德仁义谱系下的不同话语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善良的绝对性界定,构成了中国人人生观的基本出发点,这一倾向在历代戏曲里有着非常充分的揭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童稚时期的家庭教育,温良恭俭让的主题覆盖了一代一代人。

之所以花费了一些篇幅来讨论东方文化的良善问题,这与本期散文新观察推出的潘凤妍的《水井巷子》息息相关。这篇作品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点位,一是对县城一隅生活的刻画,二则是借助一个老人的起伏翻卷,实现了对中国社会底层性格中良善一面的准确雕刻。先说第一点,县城生活差不多是新时期以来散文书写的一个盲区,无论是在意义单元上,还是在生活纹路上,县城毫无疑问可以作为社会景观的一个绝佳观照点。小说家张楚充分地发掘了这一资源,社会学博士冯军旗以25万字的《中县干部》而名动天下,至于第六代导演的翘楚贾樟柯,县城生活的纪实性影像,则成了他手中解读中国社会的利器。以其成名作《小武》为例,贾樟柯以一个社会小人物的角度来观察和体味着大时代下小县城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他记忆中的家乡——汾阳和他眼中的时代转型下的人们的生活,并用朴实和毫无粉饰的纪实镜头与略带粗糙却精心构搭的细节部分向我们证实着这样一个真理:没有什么比现实本身更具有戏剧性,更具感染力。在我的散文阅读经历中,70后女作家碎碎的《县城生活》一篇,曾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力,她所书写的对象为我所特别熟悉的老家县城,因此,在多层次的景观上,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水井巷子》里,卖冰粉的彭山爷爷,为安居而纠葛的父母,打扮时髦与县城生活格格不入的巧儿,还有私心颇重处处算计的张阿婆,以及喜欢跳舞的肥胖女人,共居于一隅。让我们惊异地不是他们的差异性性格侧影,而是他们能够数年如一日,安分而且融洽的生活中一起。而这些,恰是县城生活的准确倒影,在这里,每一个人皆充分地暴露在公共目光里,而又拥有自己的一份私有领地。

这篇作品的脊柱,无疑是一位老人所释放出的充分的善意,无论是对于一个寄居在此的小女孩,还是动作夸张的邻居,还是和自己生活观迥异的养女。辗转多地,在大巴山一个县城落地生活的他,无数次的生活泅渡,亦不改本来的颜色。而作者虽然年少,却能够将心比心,读懂并接纳他者的善意,确实是难能可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