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文新观察之王文鹏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新观察之王文鹏篇
                        
《论语》“先进”篇有这样的记载,弟子季路曾请教其师关于什么是“死”的问题。孔子答道:“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这一回答无需繁复的解释,观者皆知其中的大致意思。与这句话密切相关的还有另外一句话,未事人,焉事鬼?这两句话归置在一起,基本明确了儒家思想体系里的生死观和神学观。出于对现世的执着,死亡与鬼神问题在儒家文化系统内皆被悬置。进而导致了这一神秘地带最终被道家和阴阳家所填补,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虽然有“轮回”观的冲击,但在底层民众的观念体系内,底色依然是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观念。时序已然驶入信息时代的轨道,不过,在乡土世界的信念体系中,依然顽固存留着它们的踪影。《回秭归记》的外公和大舅,就是这种观念体系的持有人。在死亡现场,外公禁止身边亲人哭出声来,并信奉风水对家族的佑护。而对于经历过系统化学校教育的90后而言,无神论的洗礼切断了他们与阴阳五行观念的维系,因此,本期散文新观察所推出的散文作品,在讲述亲人离去带来的情感伤痛的同时,并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死观,彼此并未产生对峙和冲突,而是自然断裂之后走向平行。对于懂风水恪守礼节的外公而言,葬礼的仪式化表达了对逝者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妥当安排。而对于稚气尚未完全脱去的90后而言,死亡现场及后续,加速度地推进个体的成长,逼迫着他或她去正视死亡并思考死亡。因此,在烟叶等细节问题上,作者在不断外扩他关于死亡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家借助死亡意象的编织抵近侦查人性的暗面,而对于散文而言,死亡意象大多对应着人生观的自我教育和启蒙。“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样的时刻,善思之人终将遭遇。借助地坛,史铁生完成了关于死亡的形而上思考,“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崭新的生死观,恰是当代散文贡献出来的,比之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更具备超越性的指向。
迟子建曾提及,在她写作《白雪乌鸦》之际,陪伴她的童年,让她感觉到自己永远是一个小女孩的外婆去世了。她感觉到自己一下子老了许多,童年的世界也永久陷落了,留下只有那弥漫在身边的苍凉感。《回秭归记》除了呈现个体的自我体悟之外,作品中同样密布着这种苍凉感。亲人离去的细节,清冷的墓地,寥落的村庄,还有熟悉的人与物事的消散,簇拥在一起,构筑了一张苍凉的大网。因此,与此前散文新观察栏目所推出的诸多叙事性散文不同的是,这一篇作品的着力点并不在人、事及情节的推进上,而在于一种氛围的营造。而苍凉恰是成熟个体深入体验周遭世界之后必然产生的景象,它并非终极问题存在之域,而是抵达终极问题之路上的阶梯。德语诗人荷尔德林曾就此指出,谁曾想过那最深刻的/谁便爱那最现实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