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战军:新散文是一种当代文学史上最健全的文体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北京作协、山西作协联合主办的“新散文20年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座谈会上,《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称,新散文以健全的文体修复世界,趋光性写作散发着生活的元气。
新散文打破了禁锢和套式 开启新的认知融入一种场
施战军透露,从他个人的学术成长而言,他和新散文算是发小,一同成长20年。在他看来,新散文从1998年开始冒尖,随着苇岸等新生代散文家的前奏,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前期出生的一批作家的散文创作在那时显著地形成了气候,明显形成了完备的格局。
20年来,对新散文的研究没有停,像已故的楼肇明先生在这方面非常下力气,但今天看来还应该全面深入。新散文应该进入文学史,已是文学史的客观存在,但对它的理论梳理和文学史上如何摆正它的位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散文到底开启了什么?它彻底地打破了过去的定见成规,告别了禁锢和套式,使散文不再是抒情散文、景物散文、纪实散文、历史文化散文那样简单的分类框定,它使散文获得了自由的生命。如同历史上文学思潮的每一次变革,都以一种‘凌迟’推翻另一种‘凌迟’,新散文一上来,就是一种当代文学史上最健全的文体。”施战军阐述道,新散文开启了一种新的认知,融入了一种场,使得语气、语态、语式都呈现整全之势。在自然、书卷、生活、生命这四个层面,新散文都开启了整全性的文体空间。
新散文有一种温热的元气 修复了被孤立的自然元素
施战军进一步举例说明,新散文作家也会从某个地域角度来起笔,但他们写出的是一个内心的大世界,张锐锋有句话特别好,“我要从100个方向向内心窥探”。比如于坚写云南,宁肯写藏区,这是对某种地域文化的复苏。“事实上,是我们内心的醒来,让物的东西不再只是景物、环境或者配菜,在新散文里面,它们不仅复活了,还正当地成为了写作的主叙者。它使散文不再窒息,让新鲜的空气进来了。”那时彭程和苇岸都有过对“节气”的描述,来体现国人内心。
对于书卷和旧物,也变成和人生密集浑然一脉的写法,那种欣喜通过白天、夜晚、时节慢慢地进入人的内心。像祝勇的《旧宫殿》,能让人看到气象,射向星空,还有张锐锋的乡村散文。这些作品放到一起,他们的味道是放开式的,自然的气息和书卷气非常清新。甚至大家今天关注的李敬泽近年的散文写作,其实从那时候就开始就早已有迹可循。
“过去一说生活,就会让人想到一种被认定的带着主题性的生活。《文汇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个生活副刊,力图突破把生活写得过于琐碎,生活之外的东西被遮蔽掉了。”施战军称,新散文则有一种温热的元气在里头,迷人的动情同感,而不是生活本身的柴米油盐气。
比如,庞培写铜锈的勺子是梦醒来的味道,他写乡村的中午,大人在睡觉,孩子则不想睡觉,听见任何动静,内心里面都构成某种忧伤。庞培准确抓住这一细节,没有过多的抒情,只是呈现出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水牛,从青石板路这头走到那头的声音;一个小伙子站在井口打水,水桶碰触井壁时发出“噗通”的声音;癞蛤蟆从墙缝里面翻过身来,青黄色的腹部与青砖挤在一起蠕动的情景,这些画面细节均通过儿童的感官捕捉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施战军还称,张锐锋一篇散文令他至今印象深刻,文章描述一个乡村妈妈抱着孩子看社戏,孩子在妈妈怀里看得不是舞台,而是天空,那种温柔的睡觉的声音与喧嚣的社戏形成鲜明的反差。值得一提的还有,张锐锋在《倒影》里写一位年轻汉子在夜色茫茫中给田地里浇水,点着的烟头在夜色里一闪一闪的情景,这些都被新生代散文家捕捉到了。
“对光亮的敏感度,是其它文体作家没有的,而且是可调可控,不是失控的、疯狂的文字描写,而是散发着元气的生活。这种趋光性的文字写作,让我们共情共感。”施战军提到,新散文还在生活和生命层面也深入到富有生命力的层次,把生命和成长融为一体,像爱默生所说,把自传当成万物的传记。
像张锐锋那篇长文《孔子》,不光是写个体生命,而是抵达万物的生命。像周晓枫、王小妮、钟鸣、冯秋子、凸凹、杜丽等作家这类形式不同的新散文探索,都不是孤立的出现,也并不孤单。新散文修复了被过去的写作等级化和孤立的自然元素,抵达了人和自然的整全,它的出现是有道理可挖掘的。
新散文打破了禁锢和套式 开启新的认知融入一种场
施战军透露,从他个人的学术成长而言,他和新散文算是发小,一同成长20年。在他看来,新散文从1998年开始冒尖,随着苇岸等新生代散文家的前奏,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前期出生的一批作家的散文创作在那时显著地形成了气候,明显形成了完备的格局。
20年来,对新散文的研究没有停,像已故的楼肇明先生在这方面非常下力气,但今天看来还应该全面深入。新散文应该进入文学史,已是文学史的客观存在,但对它的理论梳理和文学史上如何摆正它的位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散文到底开启了什么?它彻底地打破了过去的定见成规,告别了禁锢和套式,使散文不再是抒情散文、景物散文、纪实散文、历史文化散文那样简单的分类框定,它使散文获得了自由的生命。如同历史上文学思潮的每一次变革,都以一种‘凌迟’推翻另一种‘凌迟’,新散文一上来,就是一种当代文学史上最健全的文体。”施战军阐述道,新散文开启了一种新的认知,融入了一种场,使得语气、语态、语式都呈现整全之势。在自然、书卷、生活、生命这四个层面,新散文都开启了整全性的文体空间。
新散文有一种温热的元气 修复了被孤立的自然元素
施战军进一步举例说明,新散文作家也会从某个地域角度来起笔,但他们写出的是一个内心的大世界,张锐锋有句话特别好,“我要从100个方向向内心窥探”。比如于坚写云南,宁肯写藏区,这是对某种地域文化的复苏。“事实上,是我们内心的醒来,让物的东西不再只是景物、环境或者配菜,在新散文里面,它们不仅复活了,还正当地成为了写作的主叙者。它使散文不再窒息,让新鲜的空气进来了。”那时彭程和苇岸都有过对“节气”的描述,来体现国人内心。
对于书卷和旧物,也变成和人生密集浑然一脉的写法,那种欣喜通过白天、夜晚、时节慢慢地进入人的内心。像祝勇的《旧宫殿》,能让人看到气象,射向星空,还有张锐锋的乡村散文。这些作品放到一起,他们的味道是放开式的,自然的气息和书卷气非常清新。甚至大家今天关注的李敬泽近年的散文写作,其实从那时候就开始就早已有迹可循。
“过去一说生活,就会让人想到一种被认定的带着主题性的生活。《文汇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个生活副刊,力图突破把生活写得过于琐碎,生活之外的东西被遮蔽掉了。”施战军称,新散文则有一种温热的元气在里头,迷人的动情同感,而不是生活本身的柴米油盐气。
比如,庞培写铜锈的勺子是梦醒来的味道,他写乡村的中午,大人在睡觉,孩子则不想睡觉,听见任何动静,内心里面都构成某种忧伤。庞培准确抓住这一细节,没有过多的抒情,只是呈现出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水牛,从青石板路这头走到那头的声音;一个小伙子站在井口打水,水桶碰触井壁时发出“噗通”的声音;癞蛤蟆从墙缝里面翻过身来,青黄色的腹部与青砖挤在一起蠕动的情景,这些画面细节均通过儿童的感官捕捉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施战军还称,张锐锋一篇散文令他至今印象深刻,文章描述一个乡村妈妈抱着孩子看社戏,孩子在妈妈怀里看得不是舞台,而是天空,那种温柔的睡觉的声音与喧嚣的社戏形成鲜明的反差。值得一提的还有,张锐锋在《倒影》里写一位年轻汉子在夜色茫茫中给田地里浇水,点着的烟头在夜色里一闪一闪的情景,这些都被新生代散文家捕捉到了。
“对光亮的敏感度,是其它文体作家没有的,而且是可调可控,不是失控的、疯狂的文字描写,而是散发着元气的生活。这种趋光性的文字写作,让我们共情共感。”施战军提到,新散文还在生活和生命层面也深入到富有生命力的层次,把生命和成长融为一体,像爱默生所说,把自传当成万物的传记。
像张锐锋那篇长文《孔子》,不光是写个体生命,而是抵达万物的生命。像周晓枫、王小妮、钟鸣、冯秋子、凸凹、杜丽等作家这类形式不同的新散文探索,都不是孤立的出现,也并不孤单。新散文修复了被过去的写作等级化和孤立的自然元素,抵达了人和自然的整全,它的出现是有道理可挖掘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