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散文的气魄 (王克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也说散文的气魄
文/王克楠
最近读了孙少振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评论《散文比的是气魄而非篇幅》,感到孙先生作为评论大家,写的这篇评论不够严谨,晚辈愿对此文章提出商榷如下:
其一,孙先生对何谓”散文之气魄”阐述不够。“气魄”二字,指“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魄力”,一般来说,用来政治鼓动或行政褒奖,孙先生却用来刻画与描述散文的内质,未免牵强附会。当然做人需要有格局,也需要有气魄。伟人和一般人相比较,往往也是在气魄方面见高低。做事有气魄的人,敢于挑战自我,做事讲究章法,善于发现问题和把问题把风险压在最低限度等等。总之,有气魄的人是可以干成大事的,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
窃粗鄙地以为,对于文人不可刻意苛求写文字必须有气魄(当然偶尔会出现一个,如丘吉尔)。对于文人来说,他的工作不是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改变了世界某一个地方。而是要把对于世界的感觉写到纸上。对于文人来说,有气魄当然好,没有气魄,也不可强求,只需要为这个世界留下文人的气度,足矣。从某种程度上说,气度是一个文人的灵魂,魏晋文人大致上是不合作的,因而其政治气魄未必留下多少,但给后人留下了炙脍人口在气度。三国魏晋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时常聚于竹林之中。喜欢饮酒畅谈,未必是诸葛亮那一套”三分天下“的大道理。嵇康喜欢弹琴,阮籍喜欢谈诗意。同时期的文人曹植写出了《洛神赋》,而陶渊明先生也写出了《桃花源记》……在这些文人的言论和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的是气度,而非"气魄"。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有气度的文人,尽管他被后人戴上了“革命家”的高帽子,他本人确实不是革命家,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人。他的作品有呐喊,有揭露,有讽刺,却不见政治气魄。鲁迅先生以小说写作为主,也许散文(杂文估计可列入此项)。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揭示的是一种人吃人的社会氛围。《阿q正传》是为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画像(也是气魄?),一定从文中不曾找到改造国民性的措施与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未写散文的人来说,修炼自己的气度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其二,孙绍振先生在此文中把文章的篇幅长短作为”散文气魄”的对立面来写,仿佛散文的篇幅长了,其气魄就短了。此文甚至追溯到周作人的《美文》,“从现代散文史观之,诗化的极致,就导致滥情,乃有反诗化,反美化之必然,自我调侃与是我诗化对立,甚至幽默到不怕丑的程度,从表面看是丑,从情感上尽显其心地率真坦荡。”孙先生这段文字叙述还是落在“审美”与“审丑”之区别,并没与文中的中观点相呼应,也没有道出到底是审美可写长些?还是审丑可写长一些?
孙先生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认可的,认为余秋雨散文己从小品文中走出来,已经成为“大品文”,不仅审美,而且审智,并且宣言“’杂文‘的命名应该成为历史了",过高评价了余秋雨散文给中国散文带来的变化,拔高了中国散文家“心胸的博大,驱遣史料的丰富,为西欧北美作家忘尘莫及。”这样的表述似乎有妄自尊大,井底看天之嫌。
孙先生在肯定“智性散文”的同,也会对洋洋万言的散文长度感到头疼,因而在文中回忆了中国古典散文大多精短,因而就开始呼唤古代经典散文。中国的文言文自古情短,这与汉字的使用有关,古人不可能把一篇文章写成上万字。笔者以为对于散文的篇幅,还是不要限制为好。判断一篇散文的好和差,不能简单地用篇幅长短去判断。一篇散文的写作,不能为了长而长,也不能为了短而短,关键要做到言之有物。篇幅长而有物 ,也是好散文;篇幅短而有物,也是好的。一如苏东坡先生所言,“行当所以行 ,止于不可不止。”对一篇长篇散文来说,如果言之无物,就是废话连篇;如果言之无物,即使是再短,也是装腔作势。
以上文字均为克楠对孙先生《散文比的是气魄而非篇幅》之质疑,以文议文,并无人身攻击之嫌也。
2018年5月于西山书院
文/王克楠
最近读了孙少振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评论《散文比的是气魄而非篇幅》,感到孙先生作为评论大家,写的这篇评论不够严谨,晚辈愿对此文章提出商榷如下:
其一,孙先生对何谓”散文之气魄”阐述不够。“气魄”二字,指“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魄力”,一般来说,用来政治鼓动或行政褒奖,孙先生却用来刻画与描述散文的内质,未免牵强附会。当然做人需要有格局,也需要有气魄。伟人和一般人相比较,往往也是在气魄方面见高低。做事有气魄的人,敢于挑战自我,做事讲究章法,善于发现问题和把问题把风险压在最低限度等等。总之,有气魄的人是可以干成大事的,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
窃粗鄙地以为,对于文人不可刻意苛求写文字必须有气魄(当然偶尔会出现一个,如丘吉尔)。对于文人来说,他的工作不是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改变了世界某一个地方。而是要把对于世界的感觉写到纸上。对于文人来说,有气魄当然好,没有气魄,也不可强求,只需要为这个世界留下文人的气度,足矣。从某种程度上说,气度是一个文人的灵魂,魏晋文人大致上是不合作的,因而其政治气魄未必留下多少,但给后人留下了炙脍人口在气度。三国魏晋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时常聚于竹林之中。喜欢饮酒畅谈,未必是诸葛亮那一套”三分天下“的大道理。嵇康喜欢弹琴,阮籍喜欢谈诗意。同时期的文人曹植写出了《洛神赋》,而陶渊明先生也写出了《桃花源记》……在这些文人的言论和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的是气度,而非"气魄"。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有气度的文人,尽管他被后人戴上了“革命家”的高帽子,他本人确实不是革命家,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人。他的作品有呐喊,有揭露,有讽刺,却不见政治气魄。鲁迅先生以小说写作为主,也许散文(杂文估计可列入此项)。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揭示的是一种人吃人的社会氛围。《阿q正传》是为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画像(也是气魄?),一定从文中不曾找到改造国民性的措施与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未写散文的人来说,修炼自己的气度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其二,孙绍振先生在此文中把文章的篇幅长短作为”散文气魄”的对立面来写,仿佛散文的篇幅长了,其气魄就短了。此文甚至追溯到周作人的《美文》,“从现代散文史观之,诗化的极致,就导致滥情,乃有反诗化,反美化之必然,自我调侃与是我诗化对立,甚至幽默到不怕丑的程度,从表面看是丑,从情感上尽显其心地率真坦荡。”孙先生这段文字叙述还是落在“审美”与“审丑”之区别,并没与文中的中观点相呼应,也没有道出到底是审美可写长些?还是审丑可写长一些?
孙先生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认可的,认为余秋雨散文己从小品文中走出来,已经成为“大品文”,不仅审美,而且审智,并且宣言“’杂文‘的命名应该成为历史了",过高评价了余秋雨散文给中国散文带来的变化,拔高了中国散文家“心胸的博大,驱遣史料的丰富,为西欧北美作家忘尘莫及。”这样的表述似乎有妄自尊大,井底看天之嫌。
孙先生在肯定“智性散文”的同,也会对洋洋万言的散文长度感到头疼,因而在文中回忆了中国古典散文大多精短,因而就开始呼唤古代经典散文。中国的文言文自古情短,这与汉字的使用有关,古人不可能把一篇文章写成上万字。笔者以为对于散文的篇幅,还是不要限制为好。判断一篇散文的好和差,不能简单地用篇幅长短去判断。一篇散文的写作,不能为了长而长,也不能为了短而短,关键要做到言之有物。篇幅长而有物 ,也是好散文;篇幅短而有物,也是好的。一如苏东坡先生所言,“行当所以行 ,止于不可不止。”对一篇长篇散文来说,如果言之无物,就是废话连篇;如果言之无物,即使是再短,也是装腔作势。
以上文字均为克楠对孙先生《散文比的是气魄而非篇幅》之质疑,以文议文,并无人身攻击之嫌也。
2018年5月于西山书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