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文新观察之晚乌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新观察之晚乌篇

    人物散文的命名,来自题材方面的分类,可视为叙事散文的一个分支。这一类型的散文聚焦于人物性格或者命运的刻画,在艺术处理上,注重发掘对象身上的故事元素和经验元素,以此观照出独特的生命存在状态或者社会性投射的因素。就审美指向方面,因为涉及到人和社会两个着重点,与小说更为靠近,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人物散文更注重微小单元的刻画,由此引申出“我看”、“我想”之下主体的视角和情感流向,其中写作主体与对象间是相互吁请、相互激发的关系。而在短章式小说的处理中,从人物景观化出发,则向着深隐的情理逻辑而掘进,“我”是要被隐藏起来的,主体与对象的呼应关系大致处于被取消的状态。探究起来,人物散文的源头可追溯到史传文学那里,“其文直,其事核,贵在实录”的《史记》在此方面堪称表率。作为古典文学的四大高峰之一,《史记》中的人物本纪或传略可谓光芒四射,其用笔如刀,将重大史实、人物的肖像行动及内在世界的因素勾勒出来,并将这些因素熔铸在一起,形与神兼备。

白话文学以来,人物散文的第一个热潮出现在十七年时期,所谓散文的特写化,多与塑造“新人”的写作策略有关。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大文化散文和历史散文的涌现,人物散文迎来了第二次热潮。新世纪以来,随着散文写作的叙事转向,以人物为主体的散文作品愈发活跃起来,数量上也大大地增多。写作者往往以事件、场景为核心元素,垒其人物之墙,肖像或外在形象的刻画则退之为辅助性手段。小说领域里的人物写法被大量地借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甚至是意识的流动,移植于文本之中,形成鲜明的实验性色彩。这些因素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不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诸如技术层面细节沉迷所致的琐碎化现象,品格层面智慧和人学的因素被弱化和悬置等。这股实验性的潮流,能否形成散文的大道,尚需进一步的观察。

本期散文新观察栏目迎来了安徽80后散文作者晚乌的《我旁观过他们一天的生活》。从题材属性上看,这既是一篇亲情散文,又是一篇标准的人物散文。作者借鉴了现代小说中的内聚焦视角,生动描绘了岳母与岳父两位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其中岳母为主,岳父为辅,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频繁爆发语言的战争,言辞的单一与身体精神的衰败处于完全敞开的状态,以至于12岁的少年就能轻易洞穿他们的一切。“叨”这个动词本来为鸡类所专有,却在家庭内部,在乡土人伦关系上,形成了某种共名关系。语言的习惯也好,生活的习惯也好,根深蒂固,皆指向某种自发性的生活状态,扩展开来,而这种自发性的普遍发生,与道德失范、价值失范、礼法无法下移等因素导致的真空地带又有着必然的关联。或者说,温情并非乡土人伦的全部,乡土世界在表达温情上也往往采取不合常态的方式,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左右其走向,只能探察其内核所在。叙述者所拥有的女婿这一身份,身兼家里人和外乡人两个角色,因此可以进入家庭内部,并以外乡人的情感立场展开冷静叙述。内聚焦视角的确立如同手提摄像机的拍摄方式一样,与诸多人物散文的处理方式拉开了距离,这里没有时间跨度的叙事,当然也就没有相关人物命运走向或结局的描述,内聚焦提供了一个切片,在此切片里,场景相互叠压,构筑了鲜明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在此切片里,一天等于一年或者人的后半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