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枫:散文写作中的“试错”写法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周晓枫说自己是滞销书作家,从书籍的数量,到文章的质量,需要努力的道路都还漫长。但是,众多重要文学奖项几乎绕不过她,她的最新散文集《有如候鸟》短短一年,已经七次印刷,读者与专家的共同认可,都在证明着这是周晓枫式的低调。她说自己的写作,更多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如果能够通过写作,不仅缓解她自己,也能缓解他人的孤独,她就觉得安慰和温暖。而提起“张艺谋文学策划”这一身份,无论公开还是私下场合,她都拒绝渲染,“无论多大的旗,都不是自己的虎皮;我有多大程度依赖拐杖,就证明我有多大程度上不能独立。”
1、写作者要感恩上天的馈赠,但完全寄生于好运之上,极其危险。
散文原来似乎有着内在的纪律,比如不能写长,比如必须依靠经验而较少借助想象等等。形散神不散,曾是散文自由精神的标志,它渐渐也成为一条内在的绳索。因为,可以形散神不散,也可以形不散而神散,或者形神俱散或俱不散。被视为错误的禁区,是我向往闯入和穿越的。
所谓试错,其实是对常规套路的反叛,是对自我挑战的鼓励,就是试图打开另一种对的可能。数学存在对错,但文学没有标准答案。在我看来,创作上害怕犯错,这才是最大的错。
我无法概括“中国散文”的大致样貌。我想,这种无法描述,正是散文,或者正是文学的美妙之处——因为,并非僵固,它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散文讲究留白,讲究东方的含蓄之美,听起来,特别佛系。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佛教信仰者,也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游牧民族,你无法去比较是非,是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
我们有着奉简约为上的散文传统。起步阶段的习作者常常写得环佩叮当,成熟之后,他们与形容词的一夕之欢迅速瓦解,并耻于回忆。那种昏天黑地、纸醉金迷的过度修饰存在问题,但唯简是尊,未必就是铁律。写意有写意的好,工笔有工笔的妙。有人是写作上俭省的环保主义者,极简主义无可厚非。有人用字铺张,也谈不上罪过——毕竟词汇和物资不一样,浪费倒是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如果仅从简单明了的原则出发,那日常词汇和基础用语就够了,但是文字不一样,它有高于生活的部分。
我觉得写作者不必拘泥,可以骨感,也可以丰腴。大美不雕,对不对?当然对。但形容词的判断标准,是必要性,而不是数字意义的多与少。不必要的,多一个也是多;必要的,多十个也不多。我读你的文字,像看油画中的静物,连光都是凝重的。你的形容词多而庄严,颜色是饱和度很高的那种釉彩:浓郁,强烈,黏着。你在这方面远比我讲究。
我的风格也一贯绵密、黏重、细碎、繁复、强烈。我迷恋修辞,容易被有幻彩的词句带着走,文风具有辨识度,比喻比较新鲜和陡峭。有时,这是缺陷。我现在有所调整,对不同题材进行不同处理,有时我蓄意提高速度,写得很快,不那么斟酌文字,保持一种相对的粗颗粒感。
有人是天赋,我是运气。区别在哪儿?天赋,是每时每刻都不会离开的运气;运气,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转瞬即逝的天赋。
即使写作者自信于才华,又怎么样呢?无法放松和炫耀,他并不能由此为所欲为。像个走钢索的人,在地面上他无法展示天赋,所以平常状态下他没有自信;即使有了钢索,到了写作的高空,全部精力都用于维护个人安危,无暇他顾……所以,他还是难以自信。
写作需要持续的训练,否则,很难意到笔到。心想事成只是一种祈福方式,而不是劳动手段。不经过训练的意,常常瘫痪,不足以支撑笔力的运行。有人遗恨,说自己开始出色,后来越写越不好了,属于“高开低走”型——江郎才尽者可以为他们逝去的天赋发出这样的哀鸣,可对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我心生疑窦,起步阶段的“高”,能“高”到哪儿去?
我记得有一次相遇车前子,他得知我连续跑了几个笔会,提醒我注意。我参加这种活动,一方面是挣些散碎银两,一方面也是长风物上的见识,还有聚会朋友。他劝我,在生计得以保障的前提下,要尽量避免在应景中违心。他上车之前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触动:“每个人的才华有多有少,老天给的才华,你要慢慢把它养大了,而不是养没了。”当然,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于坚、鲍尔吉•原野那样强悍的写作者,能从容穿越应景文字的迷障,把采风活动完全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写起来还是纵心纵性、我行我素。有人具备这种消化金属的胃液,他不会吃坏肚子,吃什么都长身体。可免疫力低下的脆弱者,可能难以完成这么伟大的转换。所以要小心,别动了心机、坏了手艺。
写作者要感恩上天的馈赠,但完全寄生于好运之上,极其危险。
2、假设存在“精神性根据地”,那我还在寻找之中,我对整个世界充满迷惑与渴望。
父母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我生长在北京,除了离京读大学,我就没有什么地理意义的迁徙。我没有太强的故乡概念,我喜欢也习惯北京,但也谈不上特别的依恋和深情。
假设存在着“精神性根据地”,那我还在寻找之中。但我的确对人性抱有探究的好奇,这种挖掘也针对自己。不仅是心理学,我对生物、地理、宗教都有兴趣,总之,我对整个世界充满迷惑与渴望。
3、我的文学理想,微小而具体,就是争取把每篇作品,写到自己能力的最大极限。
我的日常生活,就是特别日常的那种生活:写作之外,喜欢阅读、看电影和旅行。以所谓传统女性的标准来看,我的表现乏善可陈。不喜欢家务,重复性强、创造含量低又花费精力,有时间我更愿意看书和发呆。我没有孩子,反倒是幸运的,因为溺爱倾向使我缺乏教育能力,其实也缺乏陪伴的耐心。据说巨蟹座的父母普遍累心,至少我信。邻居家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还有亲戚家的病童,给我带来始自童年的隐忧;我容易焦虑,未必能培养出一个积极明亮的孩子。不曾生育,我至今从未后悔;如果晚景孤独,那也是我应该遭受的惩罚。
我非常看重写作的及物,希望批评别人的时候一针见血,批评自己的时候也能入木三分。我真不觉得对自己刻薄呀。我们总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我们总是自相矛盾,又想自圆其说。我不是自信,是悲观之后的宿命,宿命之后的平静——和从容中的自信,表面类似。
我的文学理想,微小而具体,就是争取把每篇作品,写到自己能力的最大极限。
1、写作者要感恩上天的馈赠,但完全寄生于好运之上,极其危险。
散文原来似乎有着内在的纪律,比如不能写长,比如必须依靠经验而较少借助想象等等。形散神不散,曾是散文自由精神的标志,它渐渐也成为一条内在的绳索。因为,可以形散神不散,也可以形不散而神散,或者形神俱散或俱不散。被视为错误的禁区,是我向往闯入和穿越的。
所谓试错,其实是对常规套路的反叛,是对自我挑战的鼓励,就是试图打开另一种对的可能。数学存在对错,但文学没有标准答案。在我看来,创作上害怕犯错,这才是最大的错。
我无法概括“中国散文”的大致样貌。我想,这种无法描述,正是散文,或者正是文学的美妙之处——因为,并非僵固,它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散文讲究留白,讲究东方的含蓄之美,听起来,特别佛系。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佛教信仰者,也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游牧民族,你无法去比较是非,是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
我们有着奉简约为上的散文传统。起步阶段的习作者常常写得环佩叮当,成熟之后,他们与形容词的一夕之欢迅速瓦解,并耻于回忆。那种昏天黑地、纸醉金迷的过度修饰存在问题,但唯简是尊,未必就是铁律。写意有写意的好,工笔有工笔的妙。有人是写作上俭省的环保主义者,极简主义无可厚非。有人用字铺张,也谈不上罪过——毕竟词汇和物资不一样,浪费倒是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如果仅从简单明了的原则出发,那日常词汇和基础用语就够了,但是文字不一样,它有高于生活的部分。
我觉得写作者不必拘泥,可以骨感,也可以丰腴。大美不雕,对不对?当然对。但形容词的判断标准,是必要性,而不是数字意义的多与少。不必要的,多一个也是多;必要的,多十个也不多。我读你的文字,像看油画中的静物,连光都是凝重的。你的形容词多而庄严,颜色是饱和度很高的那种釉彩:浓郁,强烈,黏着。你在这方面远比我讲究。
我的风格也一贯绵密、黏重、细碎、繁复、强烈。我迷恋修辞,容易被有幻彩的词句带着走,文风具有辨识度,比喻比较新鲜和陡峭。有时,这是缺陷。我现在有所调整,对不同题材进行不同处理,有时我蓄意提高速度,写得很快,不那么斟酌文字,保持一种相对的粗颗粒感。
有人是天赋,我是运气。区别在哪儿?天赋,是每时每刻都不会离开的运气;运气,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转瞬即逝的天赋。
即使写作者自信于才华,又怎么样呢?无法放松和炫耀,他并不能由此为所欲为。像个走钢索的人,在地面上他无法展示天赋,所以平常状态下他没有自信;即使有了钢索,到了写作的高空,全部精力都用于维护个人安危,无暇他顾……所以,他还是难以自信。
写作需要持续的训练,否则,很难意到笔到。心想事成只是一种祈福方式,而不是劳动手段。不经过训练的意,常常瘫痪,不足以支撑笔力的运行。有人遗恨,说自己开始出色,后来越写越不好了,属于“高开低走”型——江郎才尽者可以为他们逝去的天赋发出这样的哀鸣,可对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我心生疑窦,起步阶段的“高”,能“高”到哪儿去?
我记得有一次相遇车前子,他得知我连续跑了几个笔会,提醒我注意。我参加这种活动,一方面是挣些散碎银两,一方面也是长风物上的见识,还有聚会朋友。他劝我,在生计得以保障的前提下,要尽量避免在应景中违心。他上车之前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触动:“每个人的才华有多有少,老天给的才华,你要慢慢把它养大了,而不是养没了。”当然,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于坚、鲍尔吉•原野那样强悍的写作者,能从容穿越应景文字的迷障,把采风活动完全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写起来还是纵心纵性、我行我素。有人具备这种消化金属的胃液,他不会吃坏肚子,吃什么都长身体。可免疫力低下的脆弱者,可能难以完成这么伟大的转换。所以要小心,别动了心机、坏了手艺。
写作者要感恩上天的馈赠,但完全寄生于好运之上,极其危险。
2、假设存在“精神性根据地”,那我还在寻找之中,我对整个世界充满迷惑与渴望。
父母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我生长在北京,除了离京读大学,我就没有什么地理意义的迁徙。我没有太强的故乡概念,我喜欢也习惯北京,但也谈不上特别的依恋和深情。
假设存在着“精神性根据地”,那我还在寻找之中。但我的确对人性抱有探究的好奇,这种挖掘也针对自己。不仅是心理学,我对生物、地理、宗教都有兴趣,总之,我对整个世界充满迷惑与渴望。
3、我的文学理想,微小而具体,就是争取把每篇作品,写到自己能力的最大极限。
我的日常生活,就是特别日常的那种生活:写作之外,喜欢阅读、看电影和旅行。以所谓传统女性的标准来看,我的表现乏善可陈。不喜欢家务,重复性强、创造含量低又花费精力,有时间我更愿意看书和发呆。我没有孩子,反倒是幸运的,因为溺爱倾向使我缺乏教育能力,其实也缺乏陪伴的耐心。据说巨蟹座的父母普遍累心,至少我信。邻居家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还有亲戚家的病童,给我带来始自童年的隐忧;我容易焦虑,未必能培养出一个积极明亮的孩子。不曾生育,我至今从未后悔;如果晚景孤独,那也是我应该遭受的惩罚。
我非常看重写作的及物,希望批评别人的时候一针见血,批评自己的时候也能入木三分。我真不觉得对自己刻薄呀。我们总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我们总是自相矛盾,又想自圆其说。我不是自信,是悲观之后的宿命,宿命之后的平静——和从容中的自信,表面类似。
我的文学理想,微小而具体,就是争取把每篇作品,写到自己能力的最大极限。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