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飞的雪散文集评论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刘军
晚年的汤显祖,庭前植有一棵玉茗树,高自标持。一时雅兴,他便将自己的居所自命名为玉茗堂。据说这棵玉茗树葳蕤繁茂,然而就是不曾开花,后来《牡丹亭》完稿,汤显祖遂招来伶工照本宣演。奇迹迭出,当晚此树便千花绽放,成一时之佳话。再以后,花树应时而开,纷披灿兮,直入人心。作为主情派的大家,这个小故事应和于他在《牡丹亭》 中的惊人之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不可以死,死者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所至也”!
翻阅徐珏新书《亲爱的旧时光》过程中,率然想起“诗缘情而绮靡”的古典命题,再往下推导,自然抵达汤显祖处。作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戏剧大家,写作临川四梦,欲以奇情的推举补救时弊,挽颓唐于世风衰朽之际,在当时可谓大大的异数。无疑,徐珏的散文是主于情的,然而今非昔比,长于抒情者反而在当下的散文写作中趋于小众,反抒情化的叙事策略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愈演愈烈。比方说,如日中天的舒婷放弃诗歌写作转入散文场域之后,却如遇秋霜,个中缘由,就在于文体虽有跨越,而其抒情的立场却未改变,主于情的言说恰恰遭逢了去抒情化的文学语境。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审美的嬗变往往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之所以选择主情的立场,往往与精神个体性、个人经历、审美感应的确定这三个因素相关联。徐珏出生于浙东宁波,少时敏感,“江南江北水连云”,受到了绮丽的江南文化日浸月染。大学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却易于形成审美偏好。从其作品可知,她偏爱木心、李叔同、张爱玲、茨维塔耶娃等人。毕业之后,她留居上海,从事与专业相近的工作。一颗文学的种子也悄悄埋下,曾任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社团社长,业余时间除了写作之外,她花费了诸多时间从事文学公益工作,与散文作家汗漫、傅菲、吴佳骏、项丽敏等结下了深厚的文学情谊。虽然非作协体制中人,但在阅读的诚实,对同道的推介,对文学热爱的纯度等方面,堪称表率。这种自觉担任文学家园守护者的角色,让我想起苏格拉底的一段立论,他说:“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追求方为善”。
《亲爱的旧时光》中关于时代变迁的折痕是模糊的,更多的则是一个人情思的投射,是生命个体在往事中的沉浸状态。“步入中年后的大部分时间,我成了一个活在往事里的人。”这是其散文《孤独的和声》中的首句,这句话也构成了这部集子的注脚。“与往事干杯”,蕴含了多么丰富的汉语表达,歌曲偏爱它(姜育恒),小说偏爱它(陈染),影视也偏爱它(夏钢执导影片)。而对于徐珏来说,这种偏爱深达肌肤下的毛细血管。在其笔下,挚爱的亲情与令人痛彻的爱情往往纠葛在一起,《绝响》中三叔的长相执手,《葵花》中小舅的自伤,《春天的最后影像》中八旬佝偻老太的枯坐,皆让人动容,让人不觉伤情。平静的生活川流之下,隐藏着一个一个具象的伤口,只有距离最近者,方知其压在胸口的重量。这一类作品,徐珏写了不少,正所谓“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而惆怅的气息是由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悼亡主题铺就的。或者可以说,有一种悼亡的情结隐含于其系列作品中,亲人、老师、几成废墟的出生之地,皆成为悼念的对象,而与这些对象紧密相关的则是那些特殊的意象。作为乐器的埙,作为已逝爱人表征的葵花,作为苍茫往事象征的青瓦,等等,如同归有光笔下的枇杷树一般,伫立于具体的作品之中。
徐珏的散文语言繁密而有层次感,虽然不是摇曳多姿,却也端庄清丽。情思的呈现如地下暗河,虽隐于内,细细谛听,则有节律均衡的滴答之声。
刘军
晚年的汤显祖,庭前植有一棵玉茗树,高自标持。一时雅兴,他便将自己的居所自命名为玉茗堂。据说这棵玉茗树葳蕤繁茂,然而就是不曾开花,后来《牡丹亭》完稿,汤显祖遂招来伶工照本宣演。奇迹迭出,当晚此树便千花绽放,成一时之佳话。再以后,花树应时而开,纷披灿兮,直入人心。作为主情派的大家,这个小故事应和于他在《牡丹亭》 中的惊人之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不可以死,死者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所至也”!
翻阅徐珏新书《亲爱的旧时光》过程中,率然想起“诗缘情而绮靡”的古典命题,再往下推导,自然抵达汤显祖处。作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戏剧大家,写作临川四梦,欲以奇情的推举补救时弊,挽颓唐于世风衰朽之际,在当时可谓大大的异数。无疑,徐珏的散文是主于情的,然而今非昔比,长于抒情者反而在当下的散文写作中趋于小众,反抒情化的叙事策略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愈演愈烈。比方说,如日中天的舒婷放弃诗歌写作转入散文场域之后,却如遇秋霜,个中缘由,就在于文体虽有跨越,而其抒情的立场却未改变,主于情的言说恰恰遭逢了去抒情化的文学语境。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审美的嬗变往往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之所以选择主情的立场,往往与精神个体性、个人经历、审美感应的确定这三个因素相关联。徐珏出生于浙东宁波,少时敏感,“江南江北水连云”,受到了绮丽的江南文化日浸月染。大学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却易于形成审美偏好。从其作品可知,她偏爱木心、李叔同、张爱玲、茨维塔耶娃等人。毕业之后,她留居上海,从事与专业相近的工作。一颗文学的种子也悄悄埋下,曾任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社团社长,业余时间除了写作之外,她花费了诸多时间从事文学公益工作,与散文作家汗漫、傅菲、吴佳骏、项丽敏等结下了深厚的文学情谊。虽然非作协体制中人,但在阅读的诚实,对同道的推介,对文学热爱的纯度等方面,堪称表率。这种自觉担任文学家园守护者的角色,让我想起苏格拉底的一段立论,他说:“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追求方为善”。
《亲爱的旧时光》中关于时代变迁的折痕是模糊的,更多的则是一个人情思的投射,是生命个体在往事中的沉浸状态。“步入中年后的大部分时间,我成了一个活在往事里的人。”这是其散文《孤独的和声》中的首句,这句话也构成了这部集子的注脚。“与往事干杯”,蕴含了多么丰富的汉语表达,歌曲偏爱它(姜育恒),小说偏爱它(陈染),影视也偏爱它(夏钢执导影片)。而对于徐珏来说,这种偏爱深达肌肤下的毛细血管。在其笔下,挚爱的亲情与令人痛彻的爱情往往纠葛在一起,《绝响》中三叔的长相执手,《葵花》中小舅的自伤,《春天的最后影像》中八旬佝偻老太的枯坐,皆让人动容,让人不觉伤情。平静的生活川流之下,隐藏着一个一个具象的伤口,只有距离最近者,方知其压在胸口的重量。这一类作品,徐珏写了不少,正所谓“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而惆怅的气息是由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悼亡主题铺就的。或者可以说,有一种悼亡的情结隐含于其系列作品中,亲人、老师、几成废墟的出生之地,皆成为悼念的对象,而与这些对象紧密相关的则是那些特殊的意象。作为乐器的埙,作为已逝爱人表征的葵花,作为苍茫往事象征的青瓦,等等,如同归有光笔下的枇杷树一般,伫立于具体的作品之中。
徐珏的散文语言繁密而有层次感,虽然不是摇曳多姿,却也端庄清丽。情思的呈现如地下暗河,虽隐于内,细细谛听,则有节律均衡的滴答之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