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丰:自然散文的新气象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杨文丰:自然散文的新气象
▓ 李满星
(载《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8月11日 文化副刊)
杨文丰,这位颇具家国情怀的学者,因忧患“自然是正被异化的大书”,利用自己气象学的专业背景,多年来潜心自然散文创作,在创作中将镜头对准植物、气象,将焦距调到科学思维的视角,调到哲学思考的层面,将文学、自然和科学嫁接,所创作的自然散文知、情、思合一,风格卓立,在海内外引起反响,作品不但入编诸多权威选本,还被编入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等十余种教材,近年又相继获老舍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浩然文学奖和丝路散文奖等。去年首届浩然文学奖散文奖头奖就授予了他的《自然书》,授奖辞曰:“《自然书》是关于生态伦理的文学言说。天空、大地、动物、植物、气象在书中诗意地展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相看两不厌’的情怀。但是,面对自然的异化,作者忧心忡忡:从鉴赏年轮中看到人类的残忍,从蚂蚁世界的生存之道和种种趣事反观人类的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由病盆景写到人的病态审美观,由无处不在的空气雾霾看到人类的精神雾霾……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呼唤和反省人类自身行为的批判精神使杨文丰超越了一般科学小品而在散文领域中独树一帜,哲理探索和审美追求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杨文丰新近的自然散文,题材依然注重独家发现之美,但更彰显新的文化反思,高扬绿色情怀,达到了近年国内自然散文新高度。在《走进子宫式生命圣殿》中,杨文丰率先提出的“子宫式生态模式”,较之西方人与自然乃“共同体”的土地伦理理论,多了互动性、生长性,亦具系统性和理想,形象而合理;在子宫式生态模式里,人被自然(羊水)温暖拥抱的同时,亦能享受人与自然互爱的宁静,人类甚至于会超越被母亲孕育时的原初态,对自然(母亲)更依赖、顺从、谦卑和敬畏……植物人,在文学领域未见有人涉笔,而杨文丰的新作《哀哉,植物人!》从植物,说到一个大家都顾忌的病人,说到社会的植物人症状,说到爱的呼醒,大气澎拜,思想深刻,还颇具象征意味,警世醒世,堪为近年难得看到的震聋发聩力作!
杨文丰的自然散文,元气淋漓,交融无间。杨雄说好的作品要达到“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读杨文丰新出版不久的《自然书》,让我感觉到他已臻及这种境界。《自然书》在手,可让在混凝土与钢筋构筑的都市丛林狼奔豕突的现代人,仿佛走进农家园林,走进广阔高原,名山大川,与自然为伍,在放松休息之余,还感受到大美----自然美、科学美和伦理美,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病盆景》,或许受到《病梅馆记》启发,但又推陈出新写出人的心术异化入了盆景,感性中融进了知性分析,思考独特,视盆景为人类扭曲心灵的雕像,体现出人的“思想惯性”,正如已故的陈忠实先生所评价:“通过对病盆景所蕴含的病文化的深刻批判,直指人心之病,人性之病。笔锋凌厉,笔端多味。”(《2009年度华文最佳散文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04月)乡愁,是现代都市人之大病。他的新作《不可医治的乡愁 》,不仅探究乡愁的科学原理,还将乡愁与家国情怀、个人身世、故乡的异化、精神家园的失落和时代风云等融合起来表现,既是乡愁的赞歌,也是乡愁的挽歌。他笔下的《天麻劫》,道出了无论是谁,如果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前提是自身必得永远要硬,要健康,得强壮,这不仅仅是落后必挨打的问题,还陷入一味示弱无能必生危险,必被吃掉的丛林法则!杨文丰说,他的《自然书》,是以精神和生命营建的精神家园,他笔下文字维系着自然物候、自然生态、自然精神和自然哲学,并与故乡的山水气息相通,如此可谓乃通乃融也,确实彰显了杨文丰敢于突破散文创作藩篱,追求大自然散文的创新精神,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杨文丰的《自然书》获“首届丝路散文奖”的授奖辞:“人类与自然生态的亲密关系,在杨文丰的笔下显得情理交融、哲思绵长、诗意丰沛,其文字品质回归中国传统经典审美趣味,亦富于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当下气象,让人分享一种清正、优雅、如坐春风的阅读受用。”诚哉,斯言!
杨文丰的自然散文,细品可沐浴心灵,启智启美,有种澄明之美,这与作家的散文观有关,与作家对文学的高要求和敬畏密切相关,杨文丰认为:“散文家的成功,与其说在于文笔,毋宁说在于心灵;真正的艺术,都弥漫着一片月光般的神秘,神秘如佛,散文亦然。” 《精神的树,神幻的树》写的虽然是被众多文人写烂了的胡杨,但杨文丰于茫茫黄沙中踏寻胡杨之根,写其是警示生存环境江河日下追求绿色梦的“消息树”,是凄凉里含悲壮,孤寂中显崛强,挺起了生命金黄的精神之树,是希望激发人思考什么才是尘世的壮丽与永恒。他的《佛光》,可让读者联想起永恒的困惑“我们从何而来?是谁?往何处去?”让人想到《涅槃经》说的“欲识佛望,要观时节因缘”,而他,别出蹊径,从气象学的科学角度剖析佛光的生成机理,指出佛光的美乃复合神幻之美,显现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有缘,是否人、光照和水汽是否恰巧机缘合适,唯有心灵澄明者,才能发见佛光。如此的作品,既熔铸入了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亮度,还颇具禅意,又充满正能量,可谓境界高远,意蕴绵长。
杨文丰在其写作中引入科学思维和科学视角,以思想者的眼光来思考和认识自然、社会、政治、文化,作人生的思考,并把自然现象同人类的审美和生存智慧相结合,可谓既写出了自然的诗性又使思想上升到了哲学的境界,体现出一个有自然科学底蕴的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杨文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诚如著名散文理论家陈剑晖教授指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是杨文丰散文哲学的基础或起点,也是他的生态散文取得成功的奥秘之所在,而因为有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自然的理解、敬畏与悲悯,更是使其散文具有高贵的品质,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陈剑晖:《诗性情怀与散文哲学的和鸣 --评杨文丰的自然伦理散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4期)
《自然书》在手,随性浏览,其感觉,恰如台岛的余光中对杰出散文的赞誉:“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面对这种散文,我们好象变成歌德的艾克尔曼,或是聆听约翰生博士的鲍斯威尔”(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流水落花春梦圆,归田园居面青山。杨文丰的自然书,高举思想之灯,散发出自然和科学、人文碰撞的光芒,对丛林中的芸芸众生有启迪,可照亮前行的路,对整个社会同样有所匡益。
————————————————
转贴附言:
感谢西安青年批评家李满星先生对我近期系列自然生态散文拙作的独到解读和鼓励!与满星先生素未谋面,却已知道他撰写文化名人阎纲先生的评传在中共中央的《党建》杂志上连载。
感谢《中国绿色时报》编者!
杨文丰 2017.8.21 热羊城,秋日流火。
▓ 李满星
(载《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8月11日 文化副刊)
杨文丰,这位颇具家国情怀的学者,因忧患“自然是正被异化的大书”,利用自己气象学的专业背景,多年来潜心自然散文创作,在创作中将镜头对准植物、气象,将焦距调到科学思维的视角,调到哲学思考的层面,将文学、自然和科学嫁接,所创作的自然散文知、情、思合一,风格卓立,在海内外引起反响,作品不但入编诸多权威选本,还被编入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等十余种教材,近年又相继获老舍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浩然文学奖和丝路散文奖等。去年首届浩然文学奖散文奖头奖就授予了他的《自然书》,授奖辞曰:“《自然书》是关于生态伦理的文学言说。天空、大地、动物、植物、气象在书中诗意地展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相看两不厌’的情怀。但是,面对自然的异化,作者忧心忡忡:从鉴赏年轮中看到人类的残忍,从蚂蚁世界的生存之道和种种趣事反观人类的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由病盆景写到人的病态审美观,由无处不在的空气雾霾看到人类的精神雾霾……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呼唤和反省人类自身行为的批判精神使杨文丰超越了一般科学小品而在散文领域中独树一帜,哲理探索和审美追求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杨文丰新近的自然散文,题材依然注重独家发现之美,但更彰显新的文化反思,高扬绿色情怀,达到了近年国内自然散文新高度。在《走进子宫式生命圣殿》中,杨文丰率先提出的“子宫式生态模式”,较之西方人与自然乃“共同体”的土地伦理理论,多了互动性、生长性,亦具系统性和理想,形象而合理;在子宫式生态模式里,人被自然(羊水)温暖拥抱的同时,亦能享受人与自然互爱的宁静,人类甚至于会超越被母亲孕育时的原初态,对自然(母亲)更依赖、顺从、谦卑和敬畏……植物人,在文学领域未见有人涉笔,而杨文丰的新作《哀哉,植物人!》从植物,说到一个大家都顾忌的病人,说到社会的植物人症状,说到爱的呼醒,大气澎拜,思想深刻,还颇具象征意味,警世醒世,堪为近年难得看到的震聋发聩力作!
杨文丰的自然散文,元气淋漓,交融无间。杨雄说好的作品要达到“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读杨文丰新出版不久的《自然书》,让我感觉到他已臻及这种境界。《自然书》在手,可让在混凝土与钢筋构筑的都市丛林狼奔豕突的现代人,仿佛走进农家园林,走进广阔高原,名山大川,与自然为伍,在放松休息之余,还感受到大美----自然美、科学美和伦理美,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病盆景》,或许受到《病梅馆记》启发,但又推陈出新写出人的心术异化入了盆景,感性中融进了知性分析,思考独特,视盆景为人类扭曲心灵的雕像,体现出人的“思想惯性”,正如已故的陈忠实先生所评价:“通过对病盆景所蕴含的病文化的深刻批判,直指人心之病,人性之病。笔锋凌厉,笔端多味。”(《2009年度华文最佳散文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04月)乡愁,是现代都市人之大病。他的新作《不可医治的乡愁 》,不仅探究乡愁的科学原理,还将乡愁与家国情怀、个人身世、故乡的异化、精神家园的失落和时代风云等融合起来表现,既是乡愁的赞歌,也是乡愁的挽歌。他笔下的《天麻劫》,道出了无论是谁,如果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前提是自身必得永远要硬,要健康,得强壮,这不仅仅是落后必挨打的问题,还陷入一味示弱无能必生危险,必被吃掉的丛林法则!杨文丰说,他的《自然书》,是以精神和生命营建的精神家园,他笔下文字维系着自然物候、自然生态、自然精神和自然哲学,并与故乡的山水气息相通,如此可谓乃通乃融也,确实彰显了杨文丰敢于突破散文创作藩篱,追求大自然散文的创新精神,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杨文丰的《自然书》获“首届丝路散文奖”的授奖辞:“人类与自然生态的亲密关系,在杨文丰的笔下显得情理交融、哲思绵长、诗意丰沛,其文字品质回归中国传统经典审美趣味,亦富于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当下气象,让人分享一种清正、优雅、如坐春风的阅读受用。”诚哉,斯言!
杨文丰的自然散文,细品可沐浴心灵,启智启美,有种澄明之美,这与作家的散文观有关,与作家对文学的高要求和敬畏密切相关,杨文丰认为:“散文家的成功,与其说在于文笔,毋宁说在于心灵;真正的艺术,都弥漫着一片月光般的神秘,神秘如佛,散文亦然。” 《精神的树,神幻的树》写的虽然是被众多文人写烂了的胡杨,但杨文丰于茫茫黄沙中踏寻胡杨之根,写其是警示生存环境江河日下追求绿色梦的“消息树”,是凄凉里含悲壮,孤寂中显崛强,挺起了生命金黄的精神之树,是希望激发人思考什么才是尘世的壮丽与永恒。他的《佛光》,可让读者联想起永恒的困惑“我们从何而来?是谁?往何处去?”让人想到《涅槃经》说的“欲识佛望,要观时节因缘”,而他,别出蹊径,从气象学的科学角度剖析佛光的生成机理,指出佛光的美乃复合神幻之美,显现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有缘,是否人、光照和水汽是否恰巧机缘合适,唯有心灵澄明者,才能发见佛光。如此的作品,既熔铸入了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亮度,还颇具禅意,又充满正能量,可谓境界高远,意蕴绵长。
杨文丰在其写作中引入科学思维和科学视角,以思想者的眼光来思考和认识自然、社会、政治、文化,作人生的思考,并把自然现象同人类的审美和生存智慧相结合,可谓既写出了自然的诗性又使思想上升到了哲学的境界,体现出一个有自然科学底蕴的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杨文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诚如著名散文理论家陈剑晖教授指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是杨文丰散文哲学的基础或起点,也是他的生态散文取得成功的奥秘之所在,而因为有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自然的理解、敬畏与悲悯,更是使其散文具有高贵的品质,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陈剑晖:《诗性情怀与散文哲学的和鸣 --评杨文丰的自然伦理散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4期)
《自然书》在手,随性浏览,其感觉,恰如台岛的余光中对杰出散文的赞誉:“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面对这种散文,我们好象变成歌德的艾克尔曼,或是聆听约翰生博士的鲍斯威尔”(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流水落花春梦圆,归田园居面青山。杨文丰的自然书,高举思想之灯,散发出自然和科学、人文碰撞的光芒,对丛林中的芸芸众生有启迪,可照亮前行的路,对整个社会同样有所匡益。
————————————————
转贴附言:
感谢西安青年批评家李满星先生对我近期系列自然生态散文拙作的独到解读和鼓励!与满星先生素未谋面,却已知道他撰写文化名人阎纲先生的评传在中共中央的《党建》杂志上连载。
感谢《中国绿色时报》编者!
杨文丰 2017.8.21 热羊城,秋日流火。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