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93篇:郑骁锋历史散文解读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人间道•南下北上》:解历史于倒悬
                                                                  刘军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其间的兴亡得失、经验教训以及重重谜案,不独为历史研究者所专属。文学、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内的英杰之士,也纷纷从中舀水以自量,即使是里巷中人,也常常取之以自道。关于历史,太多的看法堆叠在一起,形成迷雾般的阵仗,欲摧焰与廓清,拨云雾而见森林,不仅像聂鲁达所说的那样:“坐在黑洞洞的井口边沿,要很有耐心地打捞掉落下去的光明!”更需要识见和学养的支撑,以此编织历史的经纬,使之分明,使之有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海外学者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相继在大陆出版,三十年来热潮不退,他所提出的数目字管理的历史思路可谓新天下人之耳目。来自浙江金华的郑骁锋虽非专业历史研究者,却对正式纪年以来三千年华夏史的起伏衰变情有独钟,欲以文学随笔的体式解读这三千年的起承转合,计划写就八十篇,汇总为四卷本。迄今为止,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业已独立完成,分别命名为《人间道•左东右西》《人间道•南下北上》。由“人间道”的总命名可知,世道与人心是其考量历史的两把尺子,其中,世道对应了制度、文明的积累,而人心则照应了大历史中重要个体的情感世界、心理世界的波动。世道与人心相互印证,并在博弈的过程中融为一统。这一序列虽然以文学书写的形式为主体,但在解读历史的基本框架上,依然可见宏观研究思路下对整体性的注重。在这一点上,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钱穆的《国史大纲》等历史著作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如出一辙。而在具体的处理上,则仿效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方法,以小细节、小事件为进入历史现场的切口。在纵横交织、卷帙纷繁的历史材料中挑出独特的“那一个”作为线头,抽丝剥茧,剥离出历史主脉络的面目。
    《人间道•南下北上》于2016年5月面世,全书近28万字,共收录二十篇历史随笔文章。这一卷对应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历史的风云突变,由“南下北上”这一副标题可揣度作者的苦心孤诣,所谓南下,指的是文明重心的南移与散播;所谓北上,指的是经过动乱、分裂以及民族的融合,大一统政治传统的重新归位。自曹丕以魏代汉到杨坚时代结束南北之对峙,其间的三百多年,充斥着太多的阴谋、血腥、污秽、篡位、战乱,文明的星火几度濒临熄灭,又重新燃起。这一民族史上的炼狱阶段,帝王将相的权力意志无疑为历史的突出部,也极大地制约了文化、制度、民生、宗教的基本面貌。也正是基于此,基于前现代历史行进的基本逻辑,郑骁锋将笔触投向了这些在历史漩涡中的“兴风作浪”者,并采取抓大放小的办法,将重大历史与重要历史人物并列在一起,勘探历史的来路和去向。八王之乱、胡族崛起、东晋大族、刘裕北伐、淝水之战、南朝更替、北朝分裂等等,在其笔下皆有所透视。不同于单一的帝王将相家谱式的写作范式,这个集子中,又以深情的笔触钩沉了文化人的命脉传承,至少辟了四个专章书写士人精神,分别指向曹植、竹林七贤、王谢风流、颜氏家训这不同历史时期单一或者群体的人物肖像。权力意志与文化自觉相向而行,彼此间的搏杀让人不免为之浩叹!
    历史的文学化有很多种路径,穿越、架空、宫斗、演义、传奇等处理方式,对应了消费主义语境中人们对待历史的不同欲求。娱乐至上的时代话题之下,同样需要关乎历史的严肃思考,而《人间道•南下北上》就是理性解读历史的结晶。作者并没有纠缠于历史的枝节,而是围绕着统一与分裂、民族大融合、野性与礼法规制、儒道释的并立为进入这段历史的大思路,如沈德潜所倡导的那样,“学诗者以识为主”,以识见之精准,以思想之力,于莽莽苍苍的历史烟云中探寻制度、文化传承之密码。同时,力避黑白二元对立的思维和价值判断的二分法,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心理驱动力的前提下,进入历史人物灵魂的深处。也因此,读来令人哀叹并深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