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多棱镜下的边地秘境——浅谈帕蒂古丽系列散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  鲁迅文学院  谭  杰

       《水乳交融的村庄秘境》系列散文中,帕蒂古丽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于在她成长起来的土地上和记忆里的一些细微隐秘的故事。帕蒂古丽此次传递出的是作家在恒常的生活和经验中,人的欢乐、悲苦、宽厚、淳朴,是于琐细生活中渗出幽默,从困顿贫乏中品出甜蜜。她呈现给我们的并非生活的惊涛骇浪,而是细流暗涌,像带着温度的血液,缓缓地流过生命细密的脉络,供养起血肉之躯。她传递的是最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东西,散发着我们所熟稔而迷人的寻常气息,更包蕴着作家的悲悯与温情,交织着思考与感性的多重意味。在这洋洋洒洒近三万字的系列散文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多民族与汉族的相处之道,传递出民族团结融合的自然顺畅与友好和谐。
       《水乳交融的村庄秘境》讲述的是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村庄里,以姬村长为代表的少数汉族人从初来乍到时的陌生怯弱,到后来在本村维吾尔族居民的包容和保护下长期生活下来,并吸纳了维吾尔族民族优秀的传统元素,逐渐形成汉维两族人水乳交融和谐相处的画面。《热合曼的汉族“女朋友”》中,心系汉民的村书记热合曼,不论是家庭装饰摆设及其更换,还是接待汉族和维吾尔族村民时的日常,都时时刻刻体现着对多民族尤其是汉族人的尊重。他们家庭之间的来往交流,包括生活方式、烹饪技巧等,是维汉两族人交流的缩影,而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日常生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感,反过来又在家长里短中不断升温,难以分解。《天堂果》从种桑树牵出维汉风俗的差异,然而在“吃桑葚”这样的日常细节的催化下,不同民族的阻隔和界限消弭殆尽,同时还勾连出对生与死的思考。正如《沙坡上的羊圈》中提到的,“活着的时候,两个民族的兄弟姐妹血肉连着血肉,死了以后也是骨头挨着骨头”。
       二、于细微处见真情,凸显亲密无间、血浓于水的民族间情谊。
       《一缸子苞谷面汤饭》呈现了艾山江和侯尚玺老爷子一辈子的交情。“一缸子苞谷面汤饭”到底有何渊源?作家没有用煽情的浓重渲染、烘托的写法,反而举重若轻地通过几个情景中人物的对话,将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交代得明白利落,同时更衬托出主人公真诚耿直、知恩图报,老先生心善若水、行善如流的人性光辉,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有泪花噙在眼眶。《舒国连一辈子的“未婚妻”》中寄住在“维吾尔族妈妈”家里的舒国连,在“维吾尔族妈妈”视如己出的“偏心”照顾下度过了青年时期。“维吾尔族妈妈”家两个女儿都喜欢他,为了不伤害亲人的感情,他选择娶了汉族女孩杜腊娥。两家人一直如至亲一般来往。维汉一家的浓浓情意在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中显得格外令人动容。《串门》通过两个空间,浓缩了“人情往来”这样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生活事件,但最平凡常见的场景,却因为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显得轻松又饶有趣味,读来有一种微醺薄醉的轻松自得感。《吃苹果的羊》回到老家三宫店村,作家的笔触从容舒缓,将最熟悉的天空四野,最了解的花果树草、人情俗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面对故土时的温柔和依恋。
       三、对多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的再选择和反复思考。
       《坐在半空中的葫芦》讲述的是心愿传承的故事。苏莱曼·曼里克很小的时候被父亲从吐鲁番带到哈萨克族聚居的乌兰乌苏,成年以后的他坚持不懈地寻找父亲描述的老家的葫芦,最终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将葫芦种在了自家的院子,才定了心。他的儿子乌斯曼则考虑如何将家里的葫芦创造出经济效益。在祖辈这里,葫芦承载着对故乡深沉的念想;在父辈这里,葫芦饱含对父亲的怀念,也是对童年记忆的一种追思;到了子辈,葫芦则不再具有深层的情感意义,转而成为年轻人谋生的思路。同样的,在《丢了的生活和捡起来的生活》中“混血族”家庭成长起来的玉素甫,跟“我”一样,在成家立业之后,决定将父辈们的生活捡回来,这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将现有的伴随自己已久的生活丢弃了。新旧两种生活方式又都不彻底,常常杂糅在一起,又处于一种由于疏离而尴尬的境地,让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纵观帕蒂古丽的作品,故乡及民族融合的历史和进程是其叙述的支点,也是其文化思考的起点。作家以自己熟知的边地风土人情构建起作品的丰盈灵动,以思想上的沉潜完成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捕捉,将生活认知升华为精神探索,既不流于表面,又不滥于抒情。从衣食住行,到人情秉性,她对事物的专注叙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立体的新疆地区风貌画卷。然而,她似乎又在执着地书写着一件事——对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思考。
                                                                                原载2017年第二期《美文》杂志

文章评论